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七十年回顾与展望(上)

2020-01-10 04:00吴惟粤张丽敏刘青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广东省中学

文∣吴惟粤 张丽敏 刘青

基础教育是国家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进行系统的教化培育,是国家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受教育者在适应社会的成长中先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因此,课程改革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七十年历程与共和国成长历程同步,大致可以分为四段时期,前三个时期情况如下。

一、移植苏联教育模式时期(1949—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前17年,广东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区域特点没有凸显,最初是在旧教育基础上学习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即全面移植苏联教育模式,学习苏联教育思想、课程和教学方法,内容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组织严密,强调技能训练。中小学课程开设都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1955年以后课本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通用教材”(又称“统编教材”)。其间有一段实验颇值得回味,即在1956—1958年,在部分中学的语文学科试行文学、汉语分科教学,试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以现代汉语语言知识为体系的《汉语》教材和以文学史发展线索为体系的《文学》教材。两套教材应用时间不长,但作为汉语语法规范考量及文学作品价值判断,却深深影响着之后几十年的语文课程与教学。1963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课程设置的管理做了规定:“全日制小学设置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劳动等课程。……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任意修改;如果确有修改的必要,必须由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报教育部批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研究机关、学者,也可以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经过教育部审定,可以推荐全国采用。”同时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也做了相同规定。1963—1966年春,广东基础教育除了部分“半工半读”学校,普通中小学的课程教学实施是比较清晰和严谨的。在1959年全国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以后,国家鼓励推进“小宝塔”式的重点中小学教育,课程内容以培养“拔尖学校”“精英学生”为目标,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学要求层层拔高,导致教师教学压力骤然增大,学生学业负担极为繁重。基础教育办重点学校、追求升学率的激烈竞争由此开始,这也是“文革”初始提出“教育要革命”“课程要精简”的缘由之一。这一时期,按照当时党的教育工作方针要求,“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课程教学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政治挂帅”,二是结合生产劳动。此后“文革”的“教育革命”,基本上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到极致。

二、“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春学期末开始至1968年,全省中小学师生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进行“教育革命”,“砸烂”了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废止了旧课程,各级学校都停止了考试和招生,师生“以笔作刀枪”投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学校教学完全瘫痪。到1968年,两年间陷于无政府状态的省、地、县各级陆续成立了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中小学师生开始有组织地返校。1968年底,史称“老三届”(1963—1965年入学的初、高中六届)的中学生同时毕业离校,农村学生回乡务农,城市学生大部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或者支援边疆建设,中小学恢复招录新生,按营连排编制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复课闹革命”,在进行军训的同时参加“文化大革命”。1969—1971年,中小学课程按照毛泽东主席在1966年5月7日所作的“五七指示”要求开设,体现“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按照“教材要彻底改革”的精神,所用教材由省内各行署专区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需要”自行编写,如广东省韶关市革命委员会教育小组编写的《工农兵常识》《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两三年间各地区设计的课程由大综合的《工农兵常识》进而发展到略为分科的《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艺术课程由《革命文艺》渐分为《革命文艺·美术》《革命文艺·音乐》。时值发生珍宝岛中苏军事冲突,课程内容均突出“文化大革命”的革命化和“要准备打仗”的军事化,体育课程为《军事体育》。1972年邓小平同志重新主持工作的所谓“右倾回潮”时期,带来教学常态化生机,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广东省教育管理部门名称曾用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广东省教育局、广东省教育厅等,本文述及各时期内容时均用当时名称)的《关于我省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的意见》要求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内容要少而精,教材分量和作业不宜过多,要留有余地,省编教材一般按照总课时百分之七十安排,以便学生有较多时间参加实践,也便于各地选用补充教材、乡土教材。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统筹组织编写了两套中小学教材供各地选用,教学要求则由各地自行掌握。一套是由广东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小学五年制、初中两年制、高中两年制课本,谓之“省编教材”;另一套是由广州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小学五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两年制课本,谓之“城市用教材”。学科课程按科目分别编写教材《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地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乡土教材及其他补充教材,如广东省广州市就编写了《平面几何》教材,补充以代数为主的初中《数学》教材之不足,也广为全省各地中学所采用。有些地方也以1956年版的初中《汉语》作为中学语文补充教材。学校教学开始走向正轨,但接着频受“反击右倾翻案风”“批林批孔”等干扰。由于当时各地工厂数量少、规模小且大多生产停滞,基本无“工”可学,“学军”又限于短期军训,贯彻“五七指示”的“学工、学农、学军”渐渐窄化为“农业学大寨”的“学农”。1975年广东全省推广学农结硕果的海南行政区“屯昌县教育革命经验”(当时海南尚属广东省辖。海南1988年建省之前为广东省管辖的副省级行政区,当时屯昌为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屯昌县。本文述及各时期内容时所涉地区均采用当时区域名称),有学者曾前往参观学习屯昌中学修建农田灌溉渠事迹和甘蔗高产试验田种植经验。师生且时时要投入“批判资产阶级”,学校教学工作忽起忽落,如此延续至1976年。

这一段“教育革命”时期,省内各地自定教学计划、自选自编教材,课程教材执行权下放到学校,下放给师生,师生自选教学内容。在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这代价昂贵的“热闹”中我们也不妨悟出点“门道”。《工农兵常识》《革命文艺》之类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系统,对课程进行了深度整合,课程内容精简了,实用性增强了。及至《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则是分类整合,虽未臻严谨,但对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革思路及其实践经验,仍是值得总结与反思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课程改革实践,体现了“教学做合一”、以“做”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对今天倡导的社会综合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等课程建构也颇具借鉴意义。

三、“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过渡期(1976—1982年)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教学拨乱反正。1977—1982年,中小学逐步恢复被破坏了的正常教学秩序,这一阶段可以称为过渡时期。广东的中小学教育是“文革”的重灾区,1978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彻底否定了极“左”路线的“屯昌经验”,要求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全省教育进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期。当时,百废待兴,重在“恢复”,务求只争朝夕,“大干快上”抓质量,广东中小学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及其管理主要通过恢复各级各类的统一考试这根指挥棒予以贯彻。

(一)“大干快上”抓教学质量

按照中央部署,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当年由省组织命题,1978年开始参加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此后一段时期,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1977年广东高考成绩在全国各省市排名接近最后,同年广东学生参加八省市中学数学竞赛更是名列最后。当时全省各地的干部群众的普遍情绪是要“大干快上”“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都希望教学高标准、严要求。由于时间紧,百废待兴,重在“恢复”,在未有“通用教材”之前仍延用原省编教材,并参照1963—1965年全国通用的课程教材进行教学。基本上是按照复我国1963—1965年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四套“通用教材”要求,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映新科学技术成就。1978年全省中小学开始全面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通用教材”,由于当时“瓜菜代”教师占了大多数,许多教师掌握教材尚有难度,低标准的教学导致质量惊人低下。因此,这一时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是组织教师学习掌握“通用教材”和教法,根据学校学生实际调整课程计划,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1979年,广东省教育局发布的《关于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学规律的通知》提出:“我省中小学正在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按教学规律办事。”同年,广东省教育局发布《关于迅速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意见》,并向全省推广了江门市第一中学等5所中学的数学教学经验。接着,广东省教育局又先后发布《关于大力抓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广东省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场会议纪要》《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学历史、地理、生物课教学的意见》等传递教学改革精神的文件。针对刚刚恢复开设的外语课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总结交流了广东实验学校、华南师大附中等校的英语教学经验。1979年初,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传达:“小平同志多次提到教学竞赛,很重视”“目的是调动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两基’训练和培养分析能力,发现选拔人才”。同时成立了由方毅副总理任名誉主任、刘西尧部长任主任的全国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竞赛委员会。刘西尧部长特别说明:“这是中央领导倡议、国务院批准的一件大事。”参加全国竞赛的优胜者全部免试进大学。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广东省教育主管部门认为这种竞赛确实有助于提高质量、选拔人才,但同时也存在如何处理好一系列关系的问题,如参加学科竞赛与提高教学质量、大面积与少数人、当前与长远等关系,注意到竞赛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不能作为主要手段,学校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正常教学和大多数学生身上,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在于提高师资水平、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需要在学校教学所依托的教材改革上下功夫。因此,广东省教育厅于1981年发布《关于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同时在全省介绍推广了顺德县“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物理、化学教学法”、新会县城郊初中陈传和老师“三课型”语文单元教学、梅县地区教研室李清老师“单元读写系列训练”等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

(二)开始课程教材改革整体实验

经过“大干快上”的几年冲刺,广东省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教学研究部门也已经认识到,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探索创新教材教法。要创新就要开展教学实验,由此催生了一系列课程教学实验。1979年开始,广东在部分中学进行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在广东实验学校(后改名为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学实验使用项武义主编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在广东实验学校、南海县石门中学等中学实验使用卢仲衡主编的《数学自学辅导教材》。项武义主编的教材精简实用,通解算术到数学的过渡,强调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卢仲衡主编的教材寓心理学原则于教材之中,利于学生自学。为保障实验顺利进行,有关部门在此后的中考和高考中为这些实验学校考生另设考试卷。1979年开始,在广东实验学校实验使用香港《新活用英语教材》。这套教材突出听说训练、生动活泼、重点难点分散、阅读量大,教师易教,学生易懂。1982年开始,全省16所省级重点中学(后增加了深圳中学、珠海第一中学)试用数学、物理、化学三科重点中学教材;同年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重点中学开展初中、高中语文分科教材实验。这些教材改革实验,对于把握课程、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提高质量都很有裨益。

(三)实施中小学两类教学计划

由于历史沿革及区域发展等原因,全省各地中小学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广东结合实际情况,从1980年开始在全省中小学实施两类教学计划,即普通高中的三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和两年制农村中学教学计划;同时实行小学六年制和五年制两类教学计划,供全省各地选择采用。执行各类教学计划的学校分别选用相应的课程教材。在办学和教学实践中,基本上各地城市学校都选用了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和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农村小学多数选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也有不少高中是两年学制使用三年制的重点高中教材,农村中学教学计划则被极少数学校选用。这时期,普通中学师生普遍感到课程负担过重、教材要求过高过难。广大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已经不满足于“恢复”,进而对课程教材的调整改革产生了迫切企求,从而为后来有序推进的教学改革和“高中两项改革”奠定了需求端的主观基础。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广东省中学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在多解中学创新
以本为本,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动态教学计划管理体系研究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制订探析
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探究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