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实验中学 付雨霓
个性化学习是以反映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实施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潜力。在语文教学方面,利用“微课”简捷、直观的优势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已成为许多教师探索的新领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基本采用“文选型”编写形式,通过研读教科书收录的“选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不同选文突出的知识要点进行连缀,最终构成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这种授课思路与微课教学形式高度契合,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通常15分钟以内)、教学目标集中(一节课1个教学要点)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某篇选文最突出的某个知识要点进行独立讲解,以起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具有针对性意义的指导。
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四部分组成。依据这一界定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要注重思维方式、审美态度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将“知识讲授”与“情境熏陶”两种学习形式有机结合。微课可以灵活、快捷地借助视频或音频文件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感官激发营造更加完善的情境教学环境,这就优化了语文学习的教学环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个教学阶段开展贯穿式学习,这就说明教师应当重视借助多种媒介为学生创设更加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微课具有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优势,为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提供了支持。但是,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目标,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开展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将学习引向深入。
1.提供跨媒介材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影视—文本”材料组合形式开展跨媒介阅读活动,通过不同媒介的比照阅读将教学活动推向个性化学习的层面。
例如:在《红楼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文本研读—影视阅读—比较鉴赏”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首先,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文本,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揭示林黛玉复杂的性格;其次,播放截选的影视片段“薛宝钗进贾府”(3分钟微视频),要求学生通过影视媒介感受薛宝钗的性格特点;最后,要求学生分析“文本”和“影视”两种不同媒介在展示人物性格时运用方法的异同。这种通过跨媒介材料开展的比较阅读活动,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对材料的对比、归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供选择型材料,开展分层教学。
个性化学习关注了对学生发展潜力的挖掘,但是“个性化学习”不是“个别化学习”,教师要注重对全体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掘,而不是面向个别特长生开展的教学活动。为了扩大个性化学习的受益范围,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微课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智能优势选择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平等的个性化学习机会。
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提供材料—选择性学习—交流成果”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在微课里通过三种形式提供介绍徐志摩的材料:(1)照片介绍:展示徐志摩家庭生活照片、剑桥学习生活照片、文学活动照片;(2)歌曲介绍:播放《偶然》《再别康桥》两首徐志摩诗作配乐改编的歌曲;(3)文本介绍:提供林徽因、胡适、梁实秋、梁遇春悼念徐志摩的文章。再次,要求学生在课下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途径了解徐志摩。最后,在课堂上围绕“我眼中的徐志摩”这一论题开展交流活动。这种选择型材料提供方式不仅仅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更是植根于学生接收信息的智能优势,使微课学习具有更好的普适效用。
语文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引导,极易出现盲目学习的现象。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进行链接,达到凸显教学重点、提炼知识要点的目的,从而提高对个性化学习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边城》这篇小说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建构“课内精读—课外自读”知识链接,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
教学环节一:教师提供与《边城》创作时期和内容相近的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比较阅读微课视频。《边城》对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伊豆的舞女》对阿熏的描写:“她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发髻,那发式我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这使她严肃的鹅蛋脸显得非常小,可是又美又调和。”(文本配以电影视频)
教学环节二:在观看微课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依据微课提供的两段文字和视频材料,分析沈从文和川端康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异同。从祥林嫂、桑地亚哥、林黛玉、林教头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人物塑造方法。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将比较阅读推向理性思维的层面,学习焦点定位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有效引导学生围绕相同的学习话题开展学习,避免阅读活动的泛化。
教师在环节一中提供的微课,起到提示“阅读目标”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课内精读—课外自读”开展比较阅读的学习方式,以及将学习内容聚焦在“人物描写方法”上的探究方向,这就为环节二的理性探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开展延伸阅读,可以有效提高个性化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学要以心理发展为基础,创设学习诱因,重视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情绪体验是支持个性化学习持续开展的内驱力,但是当前的教学实践反馈出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授课时间有限,不能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果展示提供保证,个性化学习仅为语文水平高的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和指导,不能保证学生享有平等的学习权。
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所学知识有限,每个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望值不尽相同,因此在个性化学习的精力投入方面会有很大差别。语文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开展深入的阅读、探究、交流活动,但是缺少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参与力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能够持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共享学习环境。
微课具有视听结合、内容简短、可以持久保存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将个性化学习成果制作成微课上传班级(年级)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分小组推荐优秀微课进行课堂交流。这种教学形式具备三方面优势:第一,学生在制作微课过程中会对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成果进行要点提炼、图文美化,实现了二次学习,巩固了学习成果;第二,推优过程提高了个性化学习的竞争意识,注入了学习动力;第三,借助网络进行全体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便于资源保存和传播,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提供了保证。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教学环境里,语文学习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价值,为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微课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从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习目标、延展资源平台三个方面为开展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渠道,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