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一室”镜面右位心合并无脾综合征患儿术后的护理

2020-01-09 08:18杨婧郭洪花李敏香张彩虹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17期
关键词:心包心室先天性

杨婧 郭洪花 李敏香 张彩虹

(海南医学院城西校区,海南 海口 571199;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海南 海口 571199)

镜面右位心是指心脏位于胸腔的右侧,其心房、心室及大血管的位置宛如正常心脏在镜中的成像,常伴内脏转位[1]。单心室作为一种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其发生率占新生儿的0.5/10~1/10万[2],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3],最常合并肺动脉狭窄和/或主动脉狭窄,而较少合并单心房[4]。无脾综合征(Asplenia Syndrome)趋向于正常人体的右侧结构的对称化重复[5],因存在先天性的脾脏缺如,导致机体的免疫力缺陷,易发生严重感染[6],高达60%的患儿难以度过婴儿期,只有5%~10%的患儿能长到成年[7]。无脾综合征常伴有单心室、大动脉异位[8],但合并镜面右位心、单心房、单心室的病例极其罕见,尚未见国内外有相关病例的术后护理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一房一室”镜面右位心合并无脾综合征患儿的术后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介绍 患儿,男,13岁,发现心脏杂音12年。患儿12年前因感冒就诊发现明显心脏杂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未做特殊处理。患儿入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时,生长发育迟缓,营养状况差,伴有发绀气促,活动后受限及蹲踞。生命体征:体温37.0 ℃、脉搏104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3/66 mmHg(1 mmHg≈0.133 kPa)、SpO278%。查体:身高101 cm,体质量26.5 kg,患儿口唇及肢端紫绀,心前区无异常隆起,未触及震颤,无心包摩擦感,心尖搏动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内0.4 cm,心率104次/min,率齐,胸骨右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P2减弱,周围血管征阴性,可见明显的杵状指/趾,双下肢无水肿,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彩超:脾脏未探及,脾脏先天缺如。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单心房、单心室、大动脉异位、肺动脉瓣狭窄及体肺侧枝形成。

1.2治疗方法及转归 入院后予双腔鼻导管间断吸氧2 L/min,高蛋白饮食,多饮水,防止血栓形成,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头孢美唑钠予抗感染,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入院后第2天,送介入室在局麻下经右股动脉穿刺行“心导管检查+心室及主动脉造影术”,过程顺利,结果提示:先天性心脏病,镜面右位心,不定型单心室,肺动脉瓣狭窄,大动脉异位。介入术后返回病房,予穿刺部位加压包扎6 h,右下肢制动12 h,绝对卧床24 h。期间患儿的穿刺点无渗血渗液,右下肢血运情况良好,肢端皮肤温度正常、皮肤颜色正常、足背动脉波动良好。患儿诊断明确,无手术禁忌症,于2019年1月19日,送手术室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BD-Glenn+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术程顺利,术后送心外ICU重症监护,予持续心电监护,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预防感染、营养心肌、强心、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1天,患儿可自行咳嗽咳痰,咳少量白色粘痰,口唇无发绀,心包引流液24 mL,纵隔引流液56 mL,均为淡红色。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血象(白细胞20.07×109/L)及心肌酶谱增高,考虑与手术应激、创伤、体外循环心脏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关,予补充血浆200 mL。术后第2天,患儿可自行咳出黄白色粘痰,发热,最高体温39 ℃,心包引流液92 mL,纵隔引流液92 mL,均为淡红色,血生化提示低蛋白血症、胆红素升高及心肌酶谱升高,血气提示氧合低,血压波动大,循环尚不稳定,持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米力农及新活素等维持循环。术后第3天,患儿无发热,心包引流液10 mL,纵隔引流液16 mL,均为淡红色,循环稳定,血象较前下降,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4天,患儿心包引流液0 mL,纵隔引流液0 mL,换药时发现患儿胸部手术切口愈合较慢,予积极抗感染、加强换药及补充营养等处理。术后第6天,患儿胸部手术切口逐渐愈合,连续48 h心包及纵隔引流管均无引流液,予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患儿未诉不适。术后第10天,患儿感染指标无异常增高。术后第13天,胸片示:肺动脉瓣狭窄术后改变,双肺少许渗出性病变较前吸收、右位心、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较前稍吸收,患儿胸部手术切口愈合良好,予拆线并办理出院。

2 护理

2.1重视心包纵隔引流管的管理,促进积血积液的排出 患儿术后留置心包引流管和纵隔引流管各1条,以排出心包腔、纵隔腔内的积血及积液,预防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措施包括:(1)加强巡视,向患儿及其家属解释留置引流管的目的和意义,取得其重视和配合。(2)妥善固定引流管,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但告知患儿床上活动时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避免牵拉造成引流管移位或脱出。(3)定时挤压管道,保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管内的液面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术后8 h内每30 min挤压1次,即用左手紧捏住引流管的近皮肤端,再用右手沿着引流管向下挤压管道,使引流管管腔变扁变窄,然后先松左手,再松右手,借助管腔产生的负压吸出心包纵膈腔内的积血积液。(4)准确记录引流液的情况,包括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术后5 h内,每小时记录一次引流液量,每1 h不应超过100 mL,此后,每8 h记录一次引流液量,每24 h不应超过400~500 mL,否则可能存在出血。(5)观察有无拔管指征。一般在术后72 h后的24 h内的引流量小于30 mL,可考虑拔除管道,但必须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判断。在拔管前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促进患儿的理解与配合,实现成功拔管的目的,在拔管后予穿刺口消毒并用纱布敷盖保护,预防污染,观察穿刺口的愈合情况。(6)重视异常情况的观察和处理,一旦发现引流管引出大量血性液体,或引流液含有较多的血凝块,甚至引流管的管腔堵塞时,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通过采取上述心包、纵膈引流管的护理措施,患儿的积血积液引流通畅,未发生心包填塞,于术后第6天顺利拔除引流管。

2.2关注手术切口情况,促进伤口愈合 患儿存在体质量指数低,营养状况差,血清蛋白值低等问题会影响胸部手术切口的愈合。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是开胸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大多存在营养不良,易出现组织缺血缺氧[9],胸部手术切口处的脂肪易发生氧化分解[10],造成切口处脂肪液化有关。因此,需要提高患儿的营养情况,促进手术切口处的血运情况,预防手术切口处脂肪液化。护理措施包括:(1)做好切口处的消毒,防止感染:利用碘伏消毒胸部切口处的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内部的液体,并利用医用无菌干纱布吸净手术切口表面的残留液体。术后第1天换药1次,之后每3 d 更换1次,期间若辅料污染则及时更换。(2)胰岛素外用,促进切口愈合:首先将2 mL的生理盐水与12 IU的胰岛素充分混合后滴至医用无菌干纱布条上,然后将其轻敷于已消毒过的手术切口处,再利用加压用医用胶布固定。(3)红外线灯照射,减少渗出,改善血运:对患儿胸部手术切口包扎处进行红外线灯照射,灯面距离切口处30 cm,2次/d,30 min/次,持续照射10 d。(4)加强营养,补充能量,促进伤口的愈合。通过实施以上护理措施,患儿的胸部手术切口逐渐愈合,并未发生脂肪液化等不良愈合的情况,于术后第13天拆线。

2.3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患儿正处于青春期,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的充足的能量,但其本身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加之手术创伤、术后发热及术后感染等增加了其能量的消耗,全麻术后胃肠功能不良可能导致营养吸收减少,因此,患儿需要的充足的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等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促进疾病的康复。但是,鉴于患儿的心功能较差,血液的流速减慢,导致消化系统的功能下降,胃肠蠕动能力减弱,造成摄入的食物堆积在腹部,反过来影响其心肺功能[10],一旦患儿的液体摄入过多,容易出现全身血容量升高,循环负担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为患儿补充营养。护理措施包括:(1)术后早期进食,饮食过渡。术后6 h经胃管给予50 mL的蛋白粉,每间隔4 h补充1次,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每4 h给予200 mL的蛋白粉,期间监测胃残余量[11-12]。拔除经口气管插管4 h后试饮水无呛咳,予拔除胃管并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2)注重优质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选择优质高蛋白食物,如鱼肉、瘦肉、鸡蛋、牛奶和豆制品等,保证每餐摄入50 g以上[13]。(3)遵循饮食习惯和少食多餐。了解患儿术前的饮食习惯,喜欢吃鱼、虾、青菜等,但是每餐进食量少,故,尽可能选择患儿喜欢的食物,增进患儿的摄入量,同时每日提供5餐,保证总热量充足。通过采取术后的饮食支持措施,患儿在住院期间体质量增加了0.8 kg,血清蛋白值恢复正常。

2.4适当的活动锻炼,助力康复 患儿的病情较重,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并且缺乏早期自我锻炼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14-15]证实,术后早期的运动锻炼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运动能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血供、氧供情况,提高心肺功能,适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呼吸功能锻炼、力量训练等。因此,在康复技师和心外科医师的指导下,为患儿制定了相应的锻炼方案,指导患儿进行了早期活动。活动锻炼指导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分别是术后早期、病情稳定期。(1)术后早期:以呼吸功能锻炼、被动运动为主。从术后第1天开始,指导患儿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此外,为患儿进行被动运动,每2 h进行1次床上翻身叩背,15~20 min/次、3次/d的四肢关节活动与四肢肌肉按摩。(2)病情稳定期:以主动运动和有氧运动为主,并配合呼吸功能锻炼。在患儿病情稳定后,即术后第4天开始,进行卧床期间以及下床期间的运动指导。在卧床期间主要进行下肢功能锻炼,10~15 min/次、3次/d的踝泵运动和屈膝运动;在下床活动期间:在运动过程中佩戴指脉氧监测仪,监测患者的心率和SpO2等情况,并由护士或者家属全程陪同在病房走廊散步,从5 min/次、2次/d开始,逐渐增至30 min/次、3次/d。经过适当的活动锻炼指导,由于活动锻炼的强度和难度具有递进性,患儿的配合情况良好,活动期间未再发生蹲踞,患儿后期的康复情况较好。

3 小结

镜面右位心、单心室、单心房合并无脾综合征的病例极其罕见,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应予以个体化的护理,重视心包纵隔引流管的管理,促进积血积液的排出,关注手术切口的情况,促进伤口的愈合,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适当的活动锻炼等促进患者的康复。

猜你喜欢
心包心室先天性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完全性心包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疗效分析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谈心室温暖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