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祥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赵堡小学 甘肃平凉 744000)
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验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科学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目前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并不理想,受到学生素养参差不齐、教师一味引导忽视学生自主操作、学生参与到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升。基于此,笔者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际分析,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谈一谈关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小学教学阶段,兴趣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学效果也随之得到提升。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借助提问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一问一答中消除学生对实验的错误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准备好清水、醋、洗洁精、食用油等,并分发给学生,鼓励学生先观察。然后,教师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洗洁精可溶于水吗?其他的物质呢?学生先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这样更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互动阶段,学生先猜想,再实践,得出液体的溶解现象。在这期间,不管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都尽量以赏识的态度引导,随着学生的参与,他们就会慢慢朝着正确的方向积累知识。在互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也在这一阶段得到显著提升。[1]
很多学校中实验器材的配备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方面实验器材需要大量的经费,另一方面实验器材也需要空间储存。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可以鼓励学生一起自制实验器材,教学教具,通过这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教师制作教具。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作一些教具,改善实验的步骤,以完成实验教学的需求。例如,在讲解雨天中的布料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小型喷雾器,这样会比原有器材更好,更利于达到教学效果。
第二,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在学完过程之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制作一些实验器材,这样可以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内化和科学素养的提升。站在实验的实用性标准分析,学生学习的就是实验的精神,掌握一些实验的方法,并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 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落实实验器材的来处,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科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可以将学生集中起来,让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探索知识的深入内涵,了解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通过结合学生优势、基础和性格等划分不同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实验,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磁铁能吸住什么物体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引导,通过展示材料,交流猜测结果,分组实验验证结果,汇报交流的过程,让小组成员参与到互动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每一名学生都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与同学一同协作完成实验。小组成员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学习,去糙取精,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实验的各个环节。此外,科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不足,因此在小组中学生可以实现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改变这一不良现状,从而提高实验引导的效率。
小组合作探究之后,教师有必要综合学生的表现和实验的结果分析,找出不良的影响因素交易调整,发现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或者小组,加以表彰。教师通过科学引导,鼓励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针对性地提出实验建议,实现个性化引导,提高学生个体的素养,继而全面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2]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现阶段,做好教学引导、促进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关键,可以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仔细分析,科学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在互动中产生兴趣,在器材准备中调动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不断引导,并结合效果加以反思,可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