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伟
(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江苏苏州 215200)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错误是十分常见的,如果学生一个错误都不出现,那么教师的存在便没有意义,课堂也是可有可无的。小学生在认识、学习新知识时,出错是创新的独特表现,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错误看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要学会观察和倾听,分析其内在想法,将差错融化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改错的过程中领悟方法,提高学习效率[1]。
“化错”就是在课堂中将出现的差错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相机划入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对小学生而言,出现错误是无可避免的,有“化错”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有收获。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就不要畏惧学生出错,教学的实施必然要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没有化错,就没有学生思维的创新。有差错,才会有真实的学习,才会有实际性的进步。
“融错”,就是指把课堂中教学中的差错作为教学资源,寻找机会融入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变“事故”为“故事”,教师只有巧妙处理随机出现的问题,经过反馈、总结实现其宝贵的价值,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融错的本质不仅是指包容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错误融入教学,充分利用其价值,扫除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能够直接面对自己的问题,超越自我、实现创新。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由于年龄偏小,对数学学习并没有清楚的定义,相较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是相当抽象的,出现错误的频率也相当高,在课堂上,学生出现问题后,教师不应拒绝、回避问题,而是应该欣赏、表扬并鼓励,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可以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将错误融化进课堂,促进学生成长[2]。
例如,学习“扇形统计图”时,学生对百分之几的感觉不清晰,在画图时经常出现比例小的占的面积却大的情况,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应尊重学生,让学生表达出自己认为的百分之一的大小,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准确理解百分之的“分量”,将错误融化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所出现的错误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价值。在课堂中,对于学生大胆提出的错误的理解,教师不应该训斥,而是应该利用好这个契机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将错误化为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首先提到了分数,几分之几的概念,一米等于1000毫米,那么1毫米就等于1000分之一米。对于一块蛋糕的一半,有的学生说是4分之2,有的学生认为是2分之1,出现这种情况没有正确与否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这个问题告诉学生小数的本质意义,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差错中成长。教师要将高年级小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区别开来,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思想,自己敢于创新,教师要理解、宽容学生,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了解其解题思路,究竟是哪一步出现问题,原因什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吸取经验,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类似的错误出现。
例如,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时,学生对于乘法的掌握比较好,但对除法就很难掌握,不知道小数点应该在什么位置,经常“闹笑话”。对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是哪里掌握的不彻底导致概念不清晰,将错误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3]。
总而言之,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给予学生鼓励,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进行反思、及时反馈,让错误促进学生的学习。“融错、化错”的教学过程是要将学生的错误融化于教学实际中,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要根据错误分析问题本质,让学生能够直面自己的错误,勇于超越自我,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尽最大可能避免曾经出现的问题,实现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