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玲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郝官九年一贯制学校 辽宁沈阳 110500)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由应试教学模式中以知识传授为主转换为了对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应用更加先进且高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了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与重视,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组织工具,它能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符合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探索基于思维导图的生物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思维导图是以一个中心词为主题,不断向四周发散所形成的条理清晰、结构简明的可视化思维地图,是对细碎凌乱的知识展开系统整理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知识网络框架,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与分类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教学,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与探究的空间,进一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学习意愿。此外,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水平得到较大的锻炼与提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问题意识的发展[1]。
合作学习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常常会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之一,将思维导图融入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组织学生集体对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梳理,集思广益,并形成可视化的学习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与帮助中不断拓展与延伸自己的思维,学习并借鉴他人的思维模式,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例如,教学“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以“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主题与中心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部头脑风暴的形式,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将所想到的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并按照自己的习惯初步绘制知识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展开集体讨论,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探究最优化与全面的模式,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在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传统课堂下学生的课堂笔记往往是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复制与抄写,这样的笔记并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也难以实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导致学生只能对知识进行强制记忆与背诵,而缺乏逻辑体系,不利于对生物知识的综合与实际运用。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笔记的制作,以单元主题为思维导图中心,通过各级分支的延伸拓展将零碎的知识整合到一个有机整体中,使知识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单元主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通过知识的讲解构建思维导图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如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分支,不断完善与拓展,使得学生更好地抓住教学的主题与中心,围绕中心层展开深入学习。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复习教学往往是围绕习题训练展开的。这样的复习模式虽然能提升使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对知识体系的形成缺乏一定的帮助,且在后续学习中,学生容易遗忘知识。而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一方面,它能使学生通过直观的结构与框架迅速回顾整个单元的知识与内容,抓住重点,另一方面,学习了新的知识后,也能在分支与层级中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的链接,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养成反复翻阅、不断扩充已制成的思维导图习惯后,能让后续复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
例如,复习与细胞生长发育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现在课件上展示“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主题,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等分支结构,在每一个具体的分支下带领学生回顾知识,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达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的效果,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知与记忆。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尝试将更多新型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