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勇
(重庆市南川区大有中学校 重庆 408400)
作为农村初中英语教育者,笔者认为,农村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和城镇的孩子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作为同一个教育环境中的教育者也会面对相同的问题,受到相同的影响。在落实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目标时,我们要积极应用活动促学策略,充分应用课程资源,成立英语沙龙社团,分学段开展操作性强的课外兴趣活动,通过学校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大活动宣传力度,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家长及社会感知孩子学英语的热情,关注他们的成长。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让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在发挥出群体效能之后重新反作用于课堂教学。借助家校共育平台的构建,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让所有教育元素都被激活。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课题研究心得对此进行了分析[1]。
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都需要进行积极的设定,即使是由学生做主角的活动,教师也需要成为隐形的主导元素。尤其是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缺少文化基础、生活基础,学生不可能构建空中楼阁,因此,看上去是脱离教师而存在的英语沙龙社团,每一次活动的开展也都离不开教师的设计与引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如在沙龙社团活动目的的设计方面定位应是能够激发、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景中用英语交谈,完成语言学习任务,丰富语感。在有了科学化的目标做导向之后,我们还要将学生的活动纳入整个课程设置,要保障一定的自由度,但不能脱离整个课程教学的大进程。
在开展英语教学时,不管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还是学生群体自己主导的英语沙龙社团活动,都存在层次性。学生生而不同,在统一目标的教学活动中,在统一的学习活动中,这种不同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应用活动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设定”,还需要关注“实效”,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避免出现“主角与配角”“明星与旁观者”。如我们发现英语学得好的学生课内课外任何活动都没有问题,但学英语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参与,没有一次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更没有兴趣和动力。在这些孩子成为学困生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煎熬”的。人们觉得学困生不喜欢学习,叛逆、任性,但事实上,在成为学困生的过程中,他们也努力过,也期盼得到教师的肯定、同学们的认同。而在他们成为学困生之后,如果无法摆脱这种局面,他们就会向外在传播负面信息,成为令教师、同学都天天的“问题学生”。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多关注这部分学生,多给学习困难者机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课外活动中使他们乐于参与,分学段、分层次开展操作性强的课外兴趣活动,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成为英语学习的进步者[2]。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呢?尤其是在自主性强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能参与其中,这些学习活动就无法产生实效。在这一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得出的结论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应用多种方式“动起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丰富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问题讨论法,对阅读中遇到的难以理解或见解有分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沙龙社团中开展知识竞赛活动。采用抢答读物的作者、说出读物中精彩句段或格言警句、播放对话录音辨认作品人物以及分析作品主题等形式,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还可以开展短剧表演活动。让学生把课外阅读材料改编成短剧表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学生生成学习成果与活动体验之后,我们还需要引领学生将这些成果反复锤炼,进而不断地加强其深度与广度。当然,这同样是学生参与的英语沙龙社团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可以应用专栏展示的方式展现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在黑板报或墙报上开辟专栏,学生通过评论、漫画、感想和精彩句段摘抄等形式,在专栏中展示自己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体会。定期介绍佳作,帮助学生领会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借助学校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加大活动宣传力度,让家长及社会参与到我们的教育空间中,见证学生的成长[3]。
综上所述,在对比农村孩子与城镇孩子的学习空间时,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孩子的学习空间中其实存在很多不足,小到学生自身的见识有限,大到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差距等。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这些都会转变为一种阻碍。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究,我们得出结论,在提升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时,最适宜的方法是让学生“动起来”、让所有的教育元素“动起来”,进而让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群策群力,让学生在生成能力、素养的过程中提升英语学习成绩,进而同时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