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心理学视角的人格教育

2020-01-08 13:26
科教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情绪性人格结构榜样

张 笛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人格教育在国内教育界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并由此引发出了相关的讨论,但是这些讨论都很难达成共识,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珀文提出的“任何一个人都明白人格是什么,但是谁又都讲不清楚人格是什么”。正是因为人格难以被精准定义,导致社会各界、学校所开展的人格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说,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人格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些教育工作者却把道德品质的培养看作是人格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还有的教育工作者则会将培育民主与科学精神视为人格教育的关键部分。虽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倡导与实践人格教育,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侧重点却各有不同,极具特色。

1 人格的概念

人格教育中的“人格”同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相类似,都在汉语中代表着十分广泛的含义,这就导致一些人在提倡人格教育的时候,会在不经意间将人格教育视为一个广阔的容器,认为该类教育可以包含诸多内容。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带领下,他们会认为万物皆为人格教育,致使人格教育看似成为了一个含义较为宽泛的词语,但究其本质,人格教育变成了素质教育,即是一项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也就是教育本身的定义。在该种情况下的人格教育,根本不具备任何实际操作性,只能引起研究人员的一番热议,却不能产生实际性结果。这种人格教育的肆意使用与人们对于人格的错误认知具有紧密的联系,正确开展人格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对人格的概念进行清晰且具备实际操作性的限定。单就心理学而言,人格指的是每个个体与他人相区别的、长期性的带有倾向性的性格特征,并且,借助这些特征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加以解释,简单概括来讲,人格就是致使个体做出不同行为习惯的性格特点,同时,人格也是心理学中一项传统的研究内容。

2 人格的组成要素

心理学中是如何考察人格的以及人格结构的组成要素又分为哪些呢?阿尔伯特率先将词汇学假设用于人格研究。他表示“语言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工具。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十分明显的个体性差异最终都会反映到各自的语言之中,而这种差异若愈发重要就越有可能需要由一个单独的词汇进行描述。对从自然语言中得到的人格词汇加以分析,就可以获取相关的数量有限的特质,而且这些特质可以反映出在该语言背景之下的人类做出的行为特点。”简而言之,若想对人格结构进行考察,了解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人格组成的侧重方面,那么仅需对语言中相关的人格词汇实行分类整理,便可以探究出人格组成的要素。例如,在中国的古代,有许许多多关于马的词汇,这便能反映出马在当时人民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就此可以推理出,如果在某一语言体系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某类词汇的描述,那么便可表明该类词汇成为了该文化背景之下人格组成的重要部分。

以这种理念为基础,来自中西方的心理学者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结构,从中也探索出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发现成果。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可知,人们已经发现了“大五”人格结构,即视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格结构主要包含:外向性、公众严谨性、神经性、快乐性和开放性,上述因素的构成水平不尽一致也造成了西方人个体的人格差异。受到西方研究结果的启迪,来自大陆与港澳台的相关研究学者也使用了与西方相类似的方法,对中文语言背景下所涵盖的人格词汇进行了深入考察,以此发现中国人人格的组成因素。参照研究结果表明,下述几方面的内容为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

(1)外向性,该类特性包含了活跃、合群与乐观的构成要素,反映出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活跃与积极水平,同时还可表达自身乐观与积极的态度。(2)善良,该类特性包含了诚信、重情以及利他的构成要素,反映出了个体同他人交往时的诚信、正直的本性,以及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可以表现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利他性。(3)做事风格,该类特性包含了严谨、自律和踏实的构成要素,反映出了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稳定性。(4)才干,该类特性包括了决断、坚持与机敏性的构成要素,反映出了个体在工作中的能力与态度。(5)情绪性,该类特性包括了忍耐力与直爽的构成要素,反映出了个人的情绪稳定性。(6)人际关系,该类特性包括了热情和包容的构成要素,反映出了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友好与主动的特点。(7)处世态度,该类特性包括了自信与淡泊的构成要素,反映出了个体对于生活与事业所持的态度。

上述七类内容可以被称为人格的“大七”结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主体,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心理学界所取得的显著发现之一。经由这七种要素,不仅可以描述出中国人个体的人格特点,与此同时,通过对比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出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为背景,对于“做人”提出的一些基本性要求:

首先,中国人十分重视人际交往关系。在七类构成要素中,包含着或体现在人际关系中的人格特点就有外向性、善良、情绪性以及人际关系。即便情绪性在中西方人格结构中都得到了体现,但在国人的人格结构中,情绪性并不能表达全部的情绪性内涵,而只能表明人际交往关系中具备的情绪性特点。

其次,立足于中国人的人格特质而言,其中包含着着许许多多的社会判断性内容,例如,“善良”便是中国人格同西方人格相区别的独特的人格结构组成要素。中国人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更倾向于立足价值观或是道德品质的角度,这一点也可以从国人对于人的描述评价中带有大量评价意义的形容词得到证实。

然后,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就工作特性的描述也较为突出,“才干”与“行事风格”要素,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工作中的个人能力、态度以及特性的需求。毫无疑问,在工作中展现出机敏与自律的人,将会更受到大家的欢迎。

最后,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构成要素中包含着“处世态度”这一较高层面的内容。众人也很关注一个人对自身的生活与工作是否带有着自信、淡泊的态度。

总而言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人格结构中包含了多种组成要素,与之相呼应的是,人格教育也应以此为基础得以开展,这就要求受教育者要恰当处理自己的需求、同他人之间的关系、对待任务的投入度以及看待世界的态度。

3 人格教育中的缺陷与未来方向

心理学对于人格概念的限定相对简单,因此,人格教育的内容同样不应过于复杂。但是,我国的人格教育现状却较为令人担忧。

当前,国内的基础教育阶段并不重视塑造学生的人格,鲜有针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辅导课程。虽然人际关系在中国人人格结构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可是,当前阶段的学生通常都生活在“421”模式的家庭之中,不能与同龄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在校外得到的人际沟通机会更是稀少。基于此点,学校需将人际关系的辅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予以对待,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人际关系辅导课程很难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学校对于学生之间发生人际冲突的情况通常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法,对于学生之间的青涩恋情更是不择手段的粗暴打压。笔者始终都记得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很少和同龄人进行沟通,此举使得孩子可以将更多精力花在学习上,家长甚至觉得这是一件不错的事情。长此以往,直到孩子进入高中阶段,仍然不懂如何同他人进行沟通,虽然孩子十分渴望融入同学之中,但却遭到了很多抵触,自身的情绪十分低落,最终只得退学在家。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的人将难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教育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十分不足,令人深感担忧。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许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然而,人格教育的付出却很难同教育成效相提并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的老旧与单一。其中最为显著的例子即是过时的榜样教育。

以前,国内总是提倡各种各样的榜样,似乎只要榜样发出号召,学生们便会纷纷效仿。虽然,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但是将这种作用运用到人格教育中,却是具有一定条件的。笔者曾做过一组实验:将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负责编写雷锋的故事,另一组则负责编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且同时对两组学生的人格自尊水平进行测量。最后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助人情境,令其判断一下自己是否会在公交车上让座。结果却表明,负责编写雷锋故事的学生,并未因为雷锋的榜样作用而提高自身做好事的欲望,以此表明,当人们的知识境界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榜样力量的效用将会得到衰减。而且对于具备较强自尊心的人而言,榜样甚至可能会对其产生产生反作用,这也提醒教育者应当从实际出发,积极创新,勇于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促使人格教育发挥实效。

综上所述,笔者从心理学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在人格教育的内容方面,进行适当的精简,以此促使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得到提高;在人格教育方法上,可以适度创新,以此找到最为有效的途径;在人格教育的关注度方面,需使得更多的人意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以期对学生的人格成长给予高度关注。

猜你喜欢
情绪性人格结构榜样
酒店情绪性工作探讨
王士禛《题秦淮水榭》的语言性评析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