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2016-05-09 14:20杨爱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
关键词:性本能人格结构

摘  要:本文试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的小说《将军底头》,运用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和性本能理论对主人公的多重人格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将军底头;施蛰存;人格结构;性本能

作者简介:杨爱(1992.2-),女,汉族,河北省秦皇岛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1

《将军底头》是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依托,通过文学虚构创作出的一个交织着战争、种族、性爱多重矛盾冲突的故事。小说着重展现了主人公花惊定的深层心理活动,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开掘中,施蛰存对于弗氏精神分析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可见一斑。

一、弗氏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非理性的,主要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寻求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遵循现实原则,代表了理性和常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主要表现为自我理想、道德律令和良心,遵循完美原则。任何个体人格都拥有这三个部分,当三者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人便能获得健全的人格,而当三者失衡时,便会产生人格的分裂与异变。这篇小说中施蛰存自觉地运用了人格分析理论,由“表”至“里”地展现了花将军的“超我”、“自我”和“本我”人格以及三种人格之间的激烈博弈。

二、“超我”与“自我”的倏忽掩映

小说开端便是花将军奉命去平定吐蕃叛乱,他率领着手下的士兵在山路上行进。就情节来说,这段行军的情节设置本无新奇,但施蛰存却极富层次地叙述了花将军在行军的三天之内的心理变化。从最初“平定叛乱,建立功勋”的踌躇满志到陷入“杀尽族人、效忠大唐”与“反戈大唐、回归故乡”的两难抉择,作家对花将军微妙的心理变化地展示使原本平淡的故事情节产生了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故事发展至此,花将军的“超我”和“自我”人格已经浮出水面。花惊定身为大唐将军的刚正严明,严守军纪,不忍杀戮族人、痛恨汉族士兵贪渎无义时所表现出的良心和道德,这些都是他人格中的“超我”成分。然而,尽管他的内心陷入种族情感和将帅职责的矛盾冲突中,表面上却依旧维持着大将军的“完人”姿态;尽管他向往祖国的光荣,崇拜吐蕃武士的正直勇武,但对将军身份和职责的顾虑、对荣华富贵的留恋又使他犹豫不决。这些行为所表现出的“理性”和“克制”体现出了他人格中“自我”的成分。从花将军在三日之内的心理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超我”和“自我”人格的倏忽掩映。

三、“本我”的苏醒

将军带领军队在边境小镇驻扎是小说情节的转折点,在这里他爱上了一位汉族少女。花将军在陷入爱河后,隐藏于内心最深层的“本我”人格开始蠢蠢欲动。虽然花将军的“超我”和“自我”人格一直在极力打压着他的“本我”人格,但他的潜意识却泄露了他本能的性欲冲动。小说中描写了花将军出现的一个幻觉:他看见一个士兵破坏了那位汉族少女的贞洁,而这士兵竟是自己。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道路,人的“本我”人格中被压抑的欲望在梦中得到了满足。花将军这个梦一般的幻觉,实际上展现了他潜意识中备受压抑的性欲本能,是花将军“本我”的性欲在向“自我”的理性和“超我”的道德叫嚣。

四、三重人格的博弈

爱情的降临使花将军陷入比原来更为复杂的矛盾漩涡中,如果说以前他主要面临的是在种族和将帅职责之间做出选择,那么现在他还要在种族和爱情间做出艰难的抉择。种族的区别,使他“本我”的情欲和“超我”的崇高理想难以调和平衡,只能冲突对立,倍感煎熬和无奈的花将军只得将抉择交由命运。最后,吐蕃军队率先进军,花将军被迫下令迎战,在交战中花将军不幸被敌军砍下首级,但他并没有死,而是策马回到了少女的身边,但少女的绝情最终浇熄了将军熊熊燃烧的情欲之火,他的身体轰然倒地,远处吐蕃人手中的头颅流下了眼泪。小说结尾的描写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印证了弗氏的“性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生命本能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支配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驱动力。小说的结局颇具寓言意味,将军的“头”象征的是理性,暗示着人类大多数的行为活动都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而最后将军被砍掉了“头”,则象征着行为不再受到理性约束,砍头后的将军不但没有死,身体还回到了少女身边,足见“本我”人格中性本能的强大支配力,而这场激烈的人格博弈也终因将军的死而分出了胜负。

结语:

施蛰存通过对花将军“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以及三种人格之间的互动与博弈的展示,深入探讨了“人性”这一永恒的文学话题。作家真实地还原了人性本来的复杂,展现出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人的非理性的一面,揭示出了人类永远无法消除的最原始最本真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著 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施蛰存代表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3]陈建飞《自我的追寻人性的凸现——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探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3).

猜你喜欢
性本能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
阿尔莫多瓦电影研究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边城》中的翠翠
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的美国心理影片解读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从人格结构角度解读《白鹿原》中白嘉轩等人物形象
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撮要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