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如何度过才最有意义,才不流于形式和俗套?现在流行像古人一样过重阳,登高览胜,遍插茱萸,鉴赏菊花,饮酒赋诗,品尝糕点。穿越回去,与古人一起过重阳,看看古人如何过重阳。
重阳登高是古代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金秋时节,天高云淡,古人大都选择外出郊游踏秋。西汉《长安志》载,长安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重阳之日,登上高台游玩观景的人数不胜数。古人登高的原始目的是避祸消灾,但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秋日登高对健康是非常有益的。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道:“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绘了登临高处的愉悦心情。刘禹锡的“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更是句句含情,情深意长,让人愁肠百结。
重阳插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还有插在头上的。还有些地方,将茱萸种在房屋前后或是井边,传说这样可以祛除瘟疫,茱萸因此还被古人称为“辟邪翁”。周处的《风土记》里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等,都描写了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赏菊是古代重阳节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菊花是长寿之花,是凌霜不屈的象征。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节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皆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将诗人留恋农家赏菊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宋代《东京楚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在这秋风徐来、阳光轻柔的日子里,怎能辜负朵朵绽开的菊花呢?
菊花酒是古代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清凉甘美,是强身益寿佳品,可明目、降血压。不过菊花酒多喝无益反伤身,小酌可取。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曹丕曾在重阳赠菊花酒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可见,古人过重阳节是喝菊花酒的。
重阳吃糕有“步步皆高”之意。重阳糕是时令食品,唐代有麻葛糕和米锦糕,宋代有菊糕,明清以后就称为花糕,上面还插上纸彩旗,称为花糕旗。过去,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由此可见,重九吃糕,是全社会的风尚。
由此看来,古人花样繁多的重阳过法,的确让人神往。遥想那时农耕社会,劳作休憩在山水草木间,人与自然相近相亲,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在这个古老的节日,一起跟随古人的脚步,拥抱自然,拥抱健康,过一种古人式样的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