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权
(重庆市江津区双槐树小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德能”就是道德的能力和能量,是做人做事的观念和能力。德能教育,是指以道德能力和能量、做人做事观念和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德能教育关注人的能力、素质、才能与品德的相关联,将道德渗透到学习、生活中,并最终达到美而善的道德人格。
重庆市江津区双槐树小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白沙镇,是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学校、全国基础教育特色名校、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少儿书画百强单位、重庆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学校于1934年建校,命名为“新华小学”,寓意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建国后,学校开展五爱教育。1960年,学校提出八字校风:勤学、守纪、团结、活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提出“心系门墙桃李千千树,志求祖国富强万万年”的办学理想。2003年,学校树立“育学生灵魂,创天下名校”的办学愿景。2013年,学校整理学校办学历史,确立“心怀天下立德,情怀巴渝树人”办学理念,提出德能教育品牌建设的初步构想。
双槐树小学始结合双槐树这个名称中的两个槐(怀)和一个树,确立了学校“心怀天下立德、情怀巴渝树人”新时期的办学理念,遵循“立德强能,日日增新”的校训,培养具有三德三能的学生,培育学校德能教育品牌。
1.三德教育,德能教育之基石。双槐树小学德能教育中的德,重在培养具有良好“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三德的学生,着力培养“重孝道、懂礼仪、讲诚信”的槐小人。
2.三能教育,德能教育之根本。双槐树小学德能教育的能,核心在于培养具有“自省能力、自主能力、自新能力”三能的学生,主要培养“善思考、勤实践、会创新”的槐小人。
3.人文槐小,德能教育之土壤。校园孕育了革命先烈谭祖尧、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发明家张朝吟、当代国际知名油画家陈可之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双槐树小学先后合并九所学校。如今,双槐树小学从本部到每一个教学点,办学条件不断完善,设备设施上档升级。厚重的人文底蕴成为开展德能教育的沃土。
4.教师发展,德能教育之保障。教师发展,学校德能教育的保障。双槐树小学“抓好前五年”,即落实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达标、三年创优、四年冒尖、五年成才”的具体目标,让教师由职初教师向有经验教师、专家型教师成长。
5.槐花课堂,德能教育之主阵地。双槐树小学把槐花课堂作为德能教育的主阵地,追求价值有三个方面:一是连缀课堂,像槐花一样,由串串如珠,瓣瓣香馥的一个个精彩绽放构成主体课堂,体现学生如槐花,朵朵馨香;二是尚美课堂,要求课堂结构、教学展示、三维目标要体现槐花一样的美感,体现教师多姿多彩的教育教学技艺;三是馨香课堂,犹如槐花,清芳沁人,要给师生温馨、融洽、联动的快乐以及德育的熏陶,打造让师生双边都得到最优化发展的课堂,体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6.课辅活动,德能教育之新载体。双槐树小学为2500名学生搭建了课辅活动舞台,让知识成为智慧,让知识促进能力。学校课辅活动有五种形态:拓展学习型、实践应用型、主题研究型、展示体验型、学科整合型。此外,双槐树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课辅活动蓬勃开展,20余个兴趣小组在认识——实践——迁移——总结的基础上提炼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7.社会实践,德能教育之延伸。社会实践是双槐树小学德能教育的有力补充。学校开展三类实践活动:科普知识探究、社会实践调查、社会服务体验。
8.四教并举,德能教育之创新。双槐树小学是“均衡教育以诚带乡”的践行者。双槐树小学下辖的教学点分布在白沙镇西部偏僻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双槐树小学一方面投入资金,改造校舍,增添设施设备,改善教学点办学点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学校采用“支教、轮教、送教、走教”四教结合的方式,推动教学点同步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德能教育,让师生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目标,是品德形成和能力提升的开端;德能教育,师生在自省中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能力提升的依据和终点。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又是修养新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成为习惯,品德遂成。长此以往,德能教育品牌可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