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
摘 要: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教育趋向基于当前幼儿学习与成长的实际需求,启发着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从多样有趣的游戏活动中领悟新知、促进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游戏在课程内容中的渗透与转化,还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评估和反思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效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幼儿在此过程中的所学、所感、所思、所获。基于此,本文以课程游戏化为教育背景,不断探索幼儿在课程游戏中的发展边界与微小变化,通过幼儿的学习效果与表现反馈来进一步改进幼儿游戏化课程方案,使之不断与幼儿的学习水平和需求相一致。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评价;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5-0042-02
【Abstract】Based on the actual needs of children's learning and growth,the trend of children's curriculum game education inspires teachers and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together,comprehend new knowledge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from various interesting game activities.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ilt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games in the curriculum content,but also evaluate and reflect on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curriculum Gamific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s,among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is what children learn,feel,think and gain in this process.Based on this,this paper takes the curriculum Gamification as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constant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boundary and small changes of children in the curriculum game,and further improves the children's game curriculum scheme through the children's learning effect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so as to make it consistent with the children's learning level and needs.
【Keywords】Curriculum game;Children's evaluation;Learning needs
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明确这并非把游戏和课程等同起来,实际上游戏仍然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是提升幼儿学习效率、提升幼儿课程质量的途径之一。在课程游戏的设计与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其与课程教学的适配性、幼儿的兴趣着眼点和学习需求以及其所带来的教育影响。不仅要让幼儿从中获取快乐的学习体验,而且还要能够有所得,以科学合理、全面多样的评价手段充实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与学的体验,带动师幼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紧密联系、共同成长。
1.趣味导向设计游戏,合理安排评价时机
课程教学一直都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五大领域所囊括的内容满足当前幼儿知识性学习的需要,而课程游戏的设计则有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考量。一般对于重点的、有一定学习难度的内容,教师都会采取游戏等形式给幼儿提供相应的情境,让他们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来理解教材中的既定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活学活用。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蒙氏教具等具有科学合理设计性的玩具来帮助幼儿理解知识点,并适时做好评价。蒙氏教具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蒙氏教具的设计特点上;幼儿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将蒙氏教具本土化,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幼儿学习特点来研发蒙氏教具,会显现出该教具所独有的教育功能。在幼儿数学活动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贪多求全,而是要根据不同板块的数学教学内容、幼儿数学学习的不同兴趣来设计、投入使用不同类型的教具,让幼儿有针对性地学习数学,才能够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蒙氏教具还具有适合儿童难以操作度的设置特点。以往很多教学用具都依据幼儿数学教材的内容来设计,而忽视了幼儿本身的需要。有的幼儿领会知识比较快,或者是之前有过这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经验,因此一般的教具对他们来说并无吸引力。蒙氏教具可以重点体现它的自主自创性,教师可以不囿于教材编排的规则,而是根据幼儿数学发展的潜力进行自主设计,根据幼儿学习知识的水平分发教具,使之能够符合每一位幼儿的学习水平需求。当然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幼儿的接受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评价时不能“一刀切”,把评价时间放在课堂尾声或课外时间,而是要在幼儿操作教具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幼儿的表现,把握时机及时评价,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来自于老师的关心,并不断促进自身在课程游戏中积极参与、寻求新方法。
2.动态游戏活跃课堂,巧用多种评价语言
幼儿所学知识十分有限,当教师在课程游戏中面向幼儿给予评价的时候,往往都是以“你真棒”、“做得好”等语言来进行表达的,这种重复性的、带有模糊意义的评价有时候并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好”、“棒”等单调的词进行概括,实际上是教师忽视了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化表达,这些积极性评价词汇虽然能够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但同时也让幼儿在游戏中失去了自我的方向,显得十分单调。比如,在“你画我猜”的游戏中,幼儿们被分为画画和猜谜的两方,他们在游戏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是不同的,但如果教师都以同样的语言去评价,则使得幼儿在游戏中没能得到足够的关注,不清楚自己到底表现得怎么样,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开发评价语言的新领域,让幼儿在课程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教师最为直接的关注,激发其不断地探索游戏的乐趣。此外,评价语言也要趋于多样化,不仅仅体现在口头表述上,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神态表情等方式来传达对幼儿游戏参与的评价,甚至可以把语言、动作、神态等都融合在一起,让幼儿真切地领会到教师的关爱和深意。比如,在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中,小组合作传球,你推我搡中有幼儿不小心被碰倒,该生的队员立即过去帮忙扶起来。这时候教师要赶忙过去处理现场,让幼儿顺利归队,与此同时还要给予那些挺身助人的同学一个微笑,这比简单地夸赞幼儿更能打动人心,体现出教师对幼儿的人文关怀。此外,竖大拇指、OK的手势、欣慰地点头等小动作都可以给幼儿传递支持性的评价;如若幼儿有做的不当之处,教师还可以摆摆手或摇摇头作否定状,然后淡淡地微笑,让幼儿能够及时意识到错误,在游戏过程中顺势改正、继续快乐地参与进去。可以见得,多种评价语言使得师幼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亲近,长此以往还可以增进师幼之间的默契,促进课程游戏化的顺利开展。
3.生动构建情境游戏,艺术启发幼儿评价
在课程游戏中针对幼儿的评价一般都是持正面、积极、鼓励的态度来进行的,在大多数可以简单分出胜负的游戏中,教师的评价往往比较直接,针对幼儿的表现来给出对错。但是在某些情境性较强的游戏中,幼儿的参与并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界定,教师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或思考总能得出不同的看法来,因而这时候的幼儿评价也更加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例如,绘本故事改编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所饰演的角色要履行“递水”这一行动,但是失手把水杯落空摔落在地上了,造成整个游戏不得不暂时中断,场面难以收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够直接评价幼儿“做的不好”,因为游戏的即时性导致这一失误行为是不可逆的,也并非是幼儿本身故意所致,单纯地去批评幼儿显然会让他们再多一层自责,因此教师要学会评价的艺术,让整个场面不至于失控。如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一系列表现,即幼儿在失手摔落杯子后是如何处理的,是转换游戏思路改变剧情走向,还是一时怔住不知所以,抑或是不顧刚才的表演失误继续进行游戏等,还要观察在此情况下共同参与游戏的其他幼儿是何种反应。根据幼儿的表现来确定评价思路,如果幼儿能够急中生智改换表演思路,或许还把原本的故事表演出新意,这在最后教师要给予赞赏性评价。即使幼儿处理不当,教师也要安抚幼儿示意杯子本身太滑了,不全是幼儿的错,转移游戏矛盾,引导全体幼儿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中来,幼儿的游戏情绪也会在这种激励和安慰中不断展现出来,显现出积极的力量。
4.结语
游戏是幼儿课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要善于把握游戏融入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评价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作用。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评价时机、评价方式、评价语言形式、评价是否具有艺术性等等,不仅要让面向幼儿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完善,还要能从中得到对改进课程教学的有益启示,在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幼关系更加和谐、紧密,营造轻松活泼、愉悦有趣的课程游戏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哓娟.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实施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7(12):18-20
[2]蔡菡.“课程游戏化项目”背景下江苏省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效果与启示—基于教师评价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8(12):39-51
[3]马潇.游戏走进课堂 梦想扬帆起航—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高峰论坛实时解读[J].好家长2018(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