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0章世界史》中的人文危机

2020-01-07 09:37:20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世界史巴恩斯关怀

王 兆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进入20世纪,科学话语逐步取代传统话语,成为人们新的宗教与信仰。然而在极端理性之下,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等浩劫,人的价值与尊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文危机空前突出。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许多作家开始致力于展现新时期的人文危机,并重新树立人的主体地位。英国是西方社会最尊崇传统的国家之一,在文学中展现人文危机和人文关怀的传统由来已久。20世纪英国文学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变动中的世界,并处理好人在这个世界如何生存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回归现实主义与转向现代主义两种不同的倾向,即“钟摆运动”[1]3;进入20世纪下半叶,这种钟摆运动逐渐演变成英国文学“伟大的传统”与时代高速发展后出现的各种思潮之间的博弈。

朱利安·巴恩斯正是处于这一时代“徘徊于十字路口”的新作家中的佼佼者,他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其创作风格也随不同的文体实验而改变,因此素有英国“文坛变色龙”之称。同时巴恩斯的作品内容也相当丰富深刻,涉及历史、伦理以及文学评论等多个方面。巴恩斯发表于1989年的《10章世界史》文体实验性极强,内容更是饱含戏谑讽刺。全书分别用不同的文体叙述了十个相对独立且时间跨度巨大的故事,并将论述“爱”的重要性作为章嵌入其中,以达到解构人类几千年传统历史叙述话语的目的,因而本书也成为巴恩斯最为雄心勃勃的一部作品。早期对巴恩斯进行研究的学者大多采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与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对其作品进行解读,但在《10章世界史》发表之初,美国著名作家欧茨就在《纽约时报书评》上评论巴恩斯是具有很明显的“前—后现代主义类型”的人文主义者。此后西方学界开始逐渐关注巴恩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如梅里特·莫斯利从传统人文主义研究出发,将巴恩斯的作品归为“思想小说”,而对《10章世界史》的解读也出现了别样的声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对于国外,国内对巴恩斯的研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10章世界史》更是在近些年才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现阶段国内对该作的研究模式固化,观点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及其独特的历史观,如杨金才、王育平认为巴恩斯“以写历史的形式,追溯、探讨历史、艺术与真实性的关系,对传统的所谓宏大叙事诸如‘历史’‘真实’‘艺术再现’等概念进行颠覆,展现了后现代社会中真实性变动、易逝的本质”[2]92;还有部分学者从叙述手法上对该作进行分析,如王知逊从文本和话语两个方面解读了巴恩斯在作品中运用的戏仿手法等。研究成果大多没有涉及其中的人文内涵,本文试图探索朱利安·巴恩斯在《10章世界史》中揭露的新时期的人文危机与其独特的人文关怀。

一、新时期的人文危机

英国自1945年工党组建政府以后,统治阶级对国民的态度逐渐温和并开始建立福利国家,人们的欲求被不断满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被逐步掩盖,资产阶级取得了广泛的市民基础,加上一定范围内的强权统治,国民对统治阶级的话语开始采取默认的态度,并逐渐安于被压迫与被统治的生活,甚至放弃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追求。人在欺骗与自我欺骗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成为安于生活而不去思考的“羔羊”,这正是《10章世界史》所要揭示的人文危机的核心所在。

(一)欺骗与自我欺骗

(二)历史终结之后的虚无

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西方率先展开与福利国家的逐步建成,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定,欲望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在不断发展的经济背后隐藏的是广泛而深刻的生存问题,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中形象地总结:最后之人的生活是丰裕而有保障的,但由于他不能获得比他人更伟大的认可的欲望,因此已变成一种没有抱负的人,甚至已不再是人类了[3]346-347。

(三)伟大的传统渐行渐远

正像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所说的:“道德关怀正是这个小说家独特生活意趣的特点,而我们也只有从道德关怀的角度才能够领会之。”[5]14巴恩斯在《10章世界史》中揭示的导致人文危机的最主要的主观原因就是现代社会中人们道德感的丧失。在第二章《不速之客》中,弗兰克林·休斯为了更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英国人的身份,而在全船被恐怖组织控制后,他为了自身及女伴的利益竟然转而为劫匪辩护。在第七章《三个简单的故事》中,劳伦斯·比斯利虽然建立了学校,但年轻时却是穿着女人的衣服从泰坦尼克号上逃生的;1939年九百多位犹太人只因没有足够的金钱,就不被任何西方国家接受,他们成为了全世界的笑柄。载着他们的游轮在大西洋上往返了一万英里后仍旧回到了欧洲,而这时他们却像牲口一样被安置。人们对传统道德的漠视在书中比比皆是,而作为西方传统道德支柱的宗教也被逐步侵蚀。在第六章《山岳》中,弗格森小姐不远万里来到阿古里的圣詹姆斯教堂,发现这里的修道院院长居然过着农民一样的日子,邀请女人们和他住在一起,用老祖宗的葡萄酿酒。圣经中的戒律在这里被上帝的仆人悉数违反,这些教士犯下的是双重亵渎罪。在外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人们不能坚持内心深处的道德操守,人的退化就会愈演愈烈。

二、人文危机的艺术表现

(一)新历史主义的话语模式

在第一章《偷渡客》中,木蠹叙事的合法性在行文中得到了充分肯定。首先,木蠹反复强调“我的说法你尽管相信”[4]2。其次,木蠹作为一名偷渡客站在人类的对立面,他的描述对他自身没有任何影响,反而是作为挪亚后代的人类在叙述事件时有美化之嫌。最后,木蠹叙述的往往是人们常常忽视但又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物种谱系的跳跃,弗的独特样貌,传说生物的由来等等。虽然不能仅仅由于作者的杜撰就去质疑传承千年的历史,但历史空隙背后的真相却由此被质疑。文学话语的权威性得以和历史话语一较长短,这在第五章《海难》中得到充分展现,作者分别叙述了《梅杜萨之筏》背后的真实海难场景和籍里柯创作《梅杜萨之筏》时的抉择。《梅杜萨之筏》所描绘的仅是整场海难中的一个场景,甚至融入了诸多艺术创作的成分,根本无法客观记录整个海难的真实过程,但是画作却让每一位欣赏者都能置身其中,让“他们变成了我们”[4]143,“被海浪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冲来冲去”[4]144,“灾难由艺术得以释放,放大,解释”[4]144。在接下来的一章《山岳》中,人们将海难场景搬上了舞台,尽管生动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去观看,但在部分人眼中这却是俗不可耐的,仅能让观众产生简单的怜悯和愤怒。“画作斩断了历史的锚链”[4]143,历史在艺术中表现得更加真实。但正像籍里柯在创作时艰难的抉择以及弗格森父女二人的坚持和对峙那样,历史只有在不断地攻讦、阐释和选择中才能逐渐接近真相。但由于欺骗和自我欺骗愈演愈烈,人们逐步丧失了接近真相的能力,成为躲在甲板下愉快的饮酒者,人文危机随之而来。

(二)后现代的拼凑方法

从叙述视角来看,巴恩斯将风格各异的十个故事拼凑成了一部世界史,有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偷渡客木蠹和身处天堂美梦中的“我”,有从第三人称讲述的《不速之客》《山岳》《阿勒计划》,以及叙述视角不断变动的《幸存者》,甚至还有作者对爱的直接自述。这些视角的叙述都较为可靠,如在极具意识流色彩的第四章《幸存者》中,作者首先通过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交代了故事背景,继而再通过第一人称的主观心理叙述表达对真实历史的质疑,传统意识流叙述的真实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此外,文体中还有寓言、书信、自述、评论等多种类型,但在多种文体的交互之下却是更加真实的历史。如脱胎于诉讼案件的宗教战争,融合了法律文书的严谨和寓言故事的诙谐深刻,将人类的自大和傲慢展现得淋漓尽致。人只有先整治自己的大毛病,然后才能指出别人的小缺点。传统的历史叙事是由作者站在全知全能的视角将历史事件徐徐展开,但历史的真相却是由纷繁复杂的声音和不同的叙述方法组成。通过叙述视角和文体的拼凑与转换,巴恩斯为人们展现了更加丰富而真实的历史画卷,为树立人自身的权威打下了基础。

(三)改造经典的反复叙事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7]8对经典的反复引用与改造成为巴恩斯在《10章世界史》中又一别致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历史是宏大的,而在巴恩斯这里,经过引用和反复,历史却充满了戏谑:“历史只是打个嗝,我们又尝到它多少个世纪前咽下的生洋葱三明治的味道。”[4]256

三、人文危机的应对措施

巴恩斯在运用多种手法揭示出新时期人文危机的基础上,也在《10章世界史》中提出了应对办法,表现了他独特的人文关怀。巴恩斯通过鼓励反思和质疑来重建新时期人的主体地位,并以实践来重铸人文精神,同时以爱作为其人文关怀的核心。

(一)重新确立人的个体性

人是人文关怀的主体,一位作家对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人文关怀基调。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8]857从《10章世界史》中可以看出,巴恩斯笔下真正的人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体性,这种个体性不限于人的地位和权力,更多的是要具有反思和质疑的能力。

在消解了传统叙述权威和遵循新历史主义话语的背景下,民众更要具有反思自身以及质疑他者的能力,如同第一章中木蠹的警告:“我要揭示的真相到此差不多说完了。这些都是出于好意,你一定要理解我的意思……你们只相信你们愿意相信的,然后就一直相信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们常常出奇地漫不经心,不想刨根究底。”[4]25而这也是作者采用新历史主义话语的重要目的之一。另外,由于边界的逐步消融,民众可以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同时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取得部分优势以后也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控制民众,两者是双向互动的。在这种情况下,反思和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在第四章《幸存者》中,凯瑟琳·费里斯在朦胧中与“他们”的对话正是这种反思与质疑能力的体现。凯瑟琳在核战中从北方乘船漂流外出,没有目的地。在朦胧中她被“他们”反复告知自己罹患持久性受害者综合症,需要全方面的治疗,并对她的经历和病症给予了完全合理的解释。但是由于与“他们”对和她随行的猫的说辞不同,凯瑟琳最终确信“他们”是狡猾的欺骗者,通过近乎完美的虚构来控制人们,世界也因此在不断地转圈。最后凯瑟琳在小岛上醒来后看到新生命的诞生,感受到了幸福和希望,象征着她作为个体救赎的完成,步入新时期“我们不能再依靠虚构,这是我们唯一的生存之道。”[4]118

(二)重建以实践为基础的信仰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利维坦式国家机器的进一步形成,传统人文精神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肯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重新确立人的个体性的同时,巴恩斯在《10章世界史》中从实践出发重建了信仰。第六章《山岳》和第九章《阿勒计划》由此展开。

第六章描写的一幕发生于19世纪30年代,此时科技刚刚勃兴,传统的艺术与宗教成为人类进步的桎梏。以弗格森上校为代表的民众笃信科技,相信世界会不断向前发展,以宗教为代表的迷信必然会被击败。甚至弗格森上校在临死之际都没有进行告解,反而关注时钟的滴答声。而他的女儿阿曼达·弗格森却对宗教无比虔诚,在父亲去世后,她很快便踏上寻找挪亚方舟遗迹的旅程,但她并没有找到任何遗迹,于是在阿勒山的一个洞穴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科技和宗教作为对世界的两种不同解释,在19世纪处于相互角力的状态,每一方的信众都能凭借他们的信仰活下去。正像弗格森上校在弥留之际想到的:“重要的是抓住你所知道的东西不放,坚持到底,特别是到最后。”[4]147

进入20世纪后,科技以空前的速度和不可度量的强度突破了传统宗教的钳制,成为世界的主宰。但巴恩斯却通过月球上的上帝之音安排了斯派克·泰格勒这位美国登月英雄前往阿勒山找寻挪亚方舟的遗迹。虽然在寻找过程中,该计划被泰格勒的爱人加以利用,其阶段性成果亦不甚了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份对信仰与救赎的执着。作者在前一个故事中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在后一个故事中则为今日宗教信仰的式微而抗争,在两个故事中均对他们虔诚的信仰与努力作了细致描写。巴恩斯通过将信仰建构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找回了昔日宗教的意义,并以篇中主角不畏艰险地找寻作为他们真正的救赎。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要求归还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财产,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9]216信仰要在今天找回其昔日的荣耀,帮助人们夺回科技带离的人的真实生命,就必须依靠实践这一重要途径。

(三)以爱为人文关怀的核心

作为西方传统人文关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爱的历史悠久绵长。但自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爱这一人类最基础的情感关系在资本与金钱面前逐步消解。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道:“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0]30于是巴恩斯在全书唯一纯粹表达个人观点部分的插曲中,通过叙事与论述的结合,将爱作为其人文关怀的核心和最终的价值指向。

在作为插曲的这章中,巴恩斯从夜晚恋人之间男方的无法入眠入手,终于其遐想后的入睡。整章从各个角度考量了爱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并得出“爱仍是我们的唯一希望。我们必须信奉它,否则我们就完了”[4]262这一结论。首先,巴恩斯明确了相爱并不能带来幸福,但却能为人提供活力,给人以昂首挺胸的信心,并能让人看得更清楚。爱因此成为人获取个体性和质疑反思能力的基础。其次,强调爱情相较于历史更能给予我们真相。历史虽然善于发现事物,但却经常被人们左右,即:“我们的恐慌和痛苦只有靠安慰性的编造功夫缓解;我们称之为历史。”[4]258而爱情却是眼球的刮雨器,人在初恋时看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另外,宗教和艺术也必然要让位于爱情。传统的宗教破败不堪,问题迭出。艺术虽然宣称自己能战胜死亡,但这种宣言却并不能包含一切,很多东西甚至根本不能进入艺术范畴。而爱作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往往能超越诸多界限,当以爱来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时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虽然巴恩斯在插曲中也多次强调爱情更多时候是令人失望的,但即使这样,爱情仍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在宗教和艺术相继失陷以后,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要想与历史和虚构的真相抗争,就必须要像信奉宗教那样不问目的和结果地信奉爱。

四、结语

在面对后现代主义消解一切界限的基础上,部分西方作家开始探索重建人文主义传统中的优良部分,并以此作为指导人们更好生活的依据。作为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朱利安·巴恩斯虽然创作手法新颖,风格多变,但隐藏在其解构传统历史与小说手法背后的,还是其植根于英国甚至是西方传统中的人文关怀。纵观《10章世界史》全书,作者在揭示今日人们所面临的人文危机的基础上,表达了他自身的人文关怀与担当,为后现代语境下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另一种方式。

猜你喜欢
世界史巴恩斯关怀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英语世界(2020年7期)2020-08-04 20:00:36
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江湖留名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百件文物带你玩转世界史
学与玩(2017年5期)2017-02-16 07:06:24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无理之人
聪明的布莱恩
美国学者世界史视角下的中国史——浅析英文版《世界史》第一卷至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