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哲,王亚梅,孙西文,罗 娜
(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8)
渭河下游原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比较早,自局机关2000 年搬迁西安开始,先后建设了多套信息化系统,2002 年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信息处,资金、人员投入较大,安装了众多服务器、终端机,信息化水平一段时间内,在黄河水利基层系统及陕西水利基层系统名列前茅,但是有一大部分系统建成后与实际差距较大,使用价值不大,最终放弃使用。近年来,陕西加大了水利建设,对水利信息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次出台了相关文件。我们要抢抓机遇,积极发展渭河下游信息化建设,实现渭河数字化、自动化、安全化,造福于渭河下游人民,解决目前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渭河下游咸阳铁桥以下长208 km,至上而下渭河流经西咸新区、西安经开区、高陵区、临潼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大荔县、华阴市以及潼关县。主要包括堤防工程、控导工程、排水站和防倒灌工程四大类,保护着沿渭3 市、14 县(区)、221.5 万亩耕地、150 万人的防洪安全。从三门峡水库建库以来,为保护库区移民,减少洪涝灾害,国家陆续修建了干流堤防329.33 km,河道控导工程64 处,支流河口防倒灌工程3 座,支流堤防131.33 km,北洛河堤防74.14 km,二华干沟46.7 km、排水站12 座,水文水位站9 座,二华雨量站14 处,淤积测验断面74 条,涉及渭河干流管理单位11 个。
信息化在水利行业的应用起步较晚,但随着水利人对信息化对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重大意义认识的不断加深,水利工程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水利工程从信息化应用的一穷二白,到目前有序共享的水利信息资源体系、集约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安全可控的水利网络安全体系及优化健全的水利信息化保障体系,已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有机融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2000 年至今,渭河下游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先后建设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二华雨量监测系统、水文测验测报系统、数字渭河系统、工程管理APP 系统、渭河北斗系统等信息化,这些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为渭河下游防汛、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水文水资源管理等工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二华雨量监测系统作用最大,为历年来二华防汛决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为二华南山支流洪水陡涨陡落,支流上游又没有水文站,根本没有预警系统,往往是发现洪水起涨后,防汛抢险人员及时上堤,但是上堤后,洪峰已过。自从建设了二华雨量监测系统,时段降雨量超过30 cm,系统会自动报警,防汛人员第一时间报告领导,各项安排紧急到位,确保了防汛抢险顺利进行,有力减轻了二华防汛压力。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足与问题也不能忽视,值得思考。
为了适应新时势的需求,在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初期,大多数单位在并未成立信息管理业务部门的情况下,规划的编制常常以借鉴其它单位的建设内容、单位主要领导的想法或业务部门的工作需求为依据,建设需求不明晰、项目建设随意性较大,应用软件、系统平台多头开发,导致各系统间兼容性差,信息、数据无法共享,资源浪费现象普遍。
某单位在设计某河段的测流方案时,将测流设备仪器安装于横跨河段的桥梁护栏处,认为此段位于河流主槽位置受河湾摆动影响较小,能最大程度的增加仪器设备的有效运行年限,却忽视了水文测验对于流量、水位的有关要求和桥梁的震动对测量数据产生的影响,最终方案被否决。水利、信息化分属两不同的范畴,均存在各自固有的特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既需要考虑水利行业的需求,熟悉水利行业的工作流程、工作习惯,又需要兼顾信息化的便利实施、应用推广。只有做到两者紧密融合的方案,才是好方案、实用性强的方案。
从水利单位的从业人员来看,技术人才多是从各大水利院校毕业的专业水利技术人员,对信息化专业知识及行业发展远景的了解与掌握存在着局限性,即便在信息管理部门也存在着专业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的现状情况,从业人员的配备在数量、质量上已远远不满足水利信息化工程快速发展、建设的需要。
受制于水利、信息化两专业融合度不深、前期项目现场查勘不细致、施工周边环境考虑不周全的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建设选址、实施方案、设备变更现象普遍,建设单位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相关变更申报手续在办理期间决策花费时间长、进展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正常进展。
部分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项目的建设上,关注点放在了项目的初期建成成效上,却忽视了后期的运维工作,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维护费用落实不到位的影响,维护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为了做好水利信息化项目规划与实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必须从规划编制这一源头抓起、抓实,突显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对项目实施的引领指导作用。首先建议部门或单位领导应给予水利信息化前期规划足够的重视,从财务、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倾斜,把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当做新时代水利人的“一把手”工程、“门脸”工程来抓,保证规划编制的实用性、前瞻性、系统性。其次要从职能职责划分上明确信息化管理业务部门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赋予他们统领全单位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全过程参与的职能,从前期规划、过程实施、后期运维等全权负责,积极与使用部门联系优化,打破现有的特别是在单位或部门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项目建设混乱、各自为营的被动局面,做好归口统一管理。
设计是一个项目的灵魂,是项目是否实用的关键。建议在设计阶段,一是要做好项目整体运行方案反复论证工作,保证正常交付后实用性强;二是加强施工现场的查勘工作,对建设点的用水、电源、网络等情况详细了解,做好项目实施可行性的基础保障;三是在仪器、设备选型方面要优先考虑性价比高、适用范围广、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同时在仪器、设备的参数设计上要力求通用、大众化,防止参数设计指向性强,可选范围狭小;四是要对原有的网络环境,软、硬件设施的分布情况,运行情况详细了解并做好评估工作,保证后续建设工作与已成系统、平台的联通、联调顺利进行。
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专业知识,同时也需熟悉水利专业,两者缺一不可。建议各水利单位在成立信息业务主管部门的同时,一方面可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的方式让本单位信息化专业的技术人员拓展水利方面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水利专业知识的积累,将其逐步培训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水利行业,让两类技术人员相互学习、交流,互补短板,带动综合专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做好人才储备。
水利信息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在工程正常使用年限内,运维工作每年都要进行,维护周期长、任务量大,资金投入较多。许多已成建设项目因维护资金不到位,维护工作的开展多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系统、平台的升级改造工作,必须尽快解决资金到位的问题。建议一方面要多方呼吁,尝试将建成投入使用的水利信息化工程的维护工作纳入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中来,另一方面要尝试设立省级财政专项维护经费,从根本上解决维护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难题。
总之,水利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专业多、行业跨度大,我们只有足够重视,加强人才储备,实施好归口管理,强化好水利、信息化专业融合,做好运行维护,才能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投资效益发挥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