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尔哈米提·夏布达那吉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河流域管理处,新疆 伊宁 835000)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进入21 世纪,水资源的评价又上升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控制因素”。如今,党中央一号文件又将水资源高度概括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把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
伊犁喀什河下游灌区始建于乾隆31 年,距今已有200 多年历史,是伊犁河流域开发最早的灌区之一。位于伊犁河北岸,东起白石墩,西至霍城县惠远乡,北与伊宁市、伊宁县北山沟相连,南濒伊犁河,灌区东西长90 km,南北均宽18.5 km,总面积1468.7 km2。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91.8 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141.34 万亩。涉及范围有伊宁县、伊宁市、霍城县惠远乡及农四师、良繁场、农科所。灌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宜于生存居住。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适于耕种,主要以农业灌溉为主,人口近82 万人,已发展成国家大(2)型灌区。灌区年降水量在226 mm~426 mm 之间,多集中在冬春季节,而年蒸发量10 年平均为1626.8 mm,全年蒸发量4 月~10 月占88%。目前灌区内小麦单产在300 kg 以上,玉米单产在900 kg 左右,最高单产可达1200 kg,是伊犁州主要粮、油、甜菜等作物生产基地[2]。
已建成的部分水利工程,因村民保护意识不强,损失失修情况突出,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农民的用水支出。
目前,有些水管站人员不足,缺乏专业人员,技术力量薄弱,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一直要求坚持依法治水、管水、用水,但是建成的部分水利设施依然存在管护不到位。
由于部分农民节水意识滞后,没有在农民中形成良好的节水灌溉意识,部分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大水漫灌”现象还有。另外,一家一户的耕种模式,也制约了灌溉形式,应加强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种植[3]。
在管理田间管理粗放,农民节水意识淡薄,灌溉水利用率低。另外,由于渠道工程线路长,用水量仪器计量支渠口交水点,采用水工建筑物量水及流速仪现场实测,现在部分量水设施陈旧不全及损害[4]。
虽然经过17 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善了灌区供水条件,增强了渠道输水能力,提高了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但是喀什河下游灌区规划建设内容存在未完全实施完毕的问题,与规划建设任务还有差距,灌区防洪工程、河道交叉工程未彻底解决,人民渠干渠90 km 未全部改建,30 km 渠道未实施,灌区信息化工程规划未实施[5]。
根据不同的区域用水特点,分区划定7 个水管站管理范围,针对不同的节水管理节点精细化管理。将区域分节点设置7 个水管站管理。分别建立自动化控制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安全运行十年,该系统基本满足对各大干渠的供水服务要求和安全生产运行要求,通过近年来供水期自动化运行的结果来看,闸门远程控制情况良好,水情测报和视频图像传输正常且准确,总干渠及各电站供水安全运行情况良好[6~7]。
喀管处主要管理人民渠、团结渠,灌溉面积约100 万亩,都是跨县(市)的渠道,渠线长、输水量大。由于近年来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灌区玉米、甜菜等秋作物种植面积集中,夏作物复播比重大,灌区灌溉高峰期突然集中到6 月~8 月,高峰期长达70 d,造成灌区工程性缺水局面。
建立市场运行机制,规划用水计量收费制度,针对特定用户实时不同计量方式。高峰期错峰,分节点分时间消费水资源,建立公开网络信息化和展板公布式透明的水费计收制度,使农民形成良好的“用水明白,交钱放心”氛围,大大提高促进了农民节约用水主管能动性、收到节支增收的效果。
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水利管理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对水利管理进行管理,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水利管理,拿出切实的对策[7]。
多方投资,建立合理的水利管理经济融汇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经济运行为平台,继续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组织受防洪工程保护的所在地区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修建防洪基础设施。多方位建立资金融汇机制。
灌区水管站是水利管理部门派出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人才环境。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视为水利发展的先决条件。为做好人才建设与管理工作,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实用人才数据库,对水利人才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示范引领作用,要求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帮助基层水利单位做好规划;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2018 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开展和选派人员参加省、州、县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班20 余期,培训人员40 余人次,系统学习水利法规、水利业务等知识,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鼓励干部职工通过函授、自学、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学历和水平;加强干部培养,激发人才活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州水务局、县水勘队和局机关业务股室为依托,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定期或不定期选调基层水利干部到州水务局、县水勘队和机关业务股室跟班学习,采取“传帮带”的形式提高基层水利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促进系统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8]。
在灌溉管理方面,喀管处把水输送到各支渠口,由县、市、团场所属的水管所接水后向行政村用户根据需要配水,水到行政村后,交由村用水者协会或村委会负责配水到田间地头。从整体上看,灌区实行二级核算、二级管理模式,这是数十年来一直沿用的管理体系,其机制基本上合理顺畅。
灌区工程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前带病运行工程占50%,濒临报废工程占30%,经过十几年来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老损率降低20%,例如解除了总干渠、人民渠上游填方渠道满负荷运行的工程安全问题,基本解决了灌区险工、险段、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通过17 年的不懈努力,完成灌区154.6 km 的骨干工程、119 座建筑物的改造,改善灌溉面积122.03 万亩,节水量达到10778.18 万m3,完成灌区3000 余km 的末级渠系改造。经过灌区渠系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到0.55;大力提高推广灌溉技术,推广灌区细流沟灌,膜上灌、滴灌、喷灌等先进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节水目的;通过末级渠系水价综合改革,促进末级渠系改造并及时清淤,加大渠系过水流量,减少水量运行中的损失,通过土地治理、平整,使水流在灌溉中均匀分布,提高灌溉效率。经过以上措施,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3 提高到0.49。
西岸总干渠通过节水改造,输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大流量由原来的100 m3/s 提高到如今125 m3/s;不但有力的支持了灌区种植结构的转换,基本解决了灌溉高峰期的工程性缺水问题,而且对西岸总干渠的三个水电站提供了足量的发电用水。提高人民渠渠道的输水量,人民渠过水能力较原来提高5 m3/s,日供水能力可提高40 万m3。
对人民渠最下游的惠远镇原属沙尔布拉克河供水的1.3万亩农田提供了灌溉用水(沙河近年在6 月上旬之后断流)。由于水源丰沛,输水工程畅通,对伊宁县、伊宁市、66 团场开发2 万余亩北山坡荒地提供了灌溉水源,不但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0 万kg,而且对北山坡新开发的果林、生态林也提供了相应的灌溉水源;由于灌溉水的保证,灌区亩产值都在千元以上。目前粮水比例为1.7∶1;改造后的渠道糙率降低,流速加快,流量增加,缩短了灌溉周期,改善灌溉面积,提高了灌溉效益。
实施节水改造后,渠道枢纽工程及西岸总干渠全面纳入自动化监控范围,不但增强了调控能力,而且加大了测水精度,减少了职工劳动强度。站房改建后,改善了一线职工办公、生活环境,使职工安心工作,爱岗敬业;灌区工程实施节水改造后,促进了灌区种植结构的转换,种植结构的转换促进了牛羊育肥业的迅速发展,灌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节水工程改造前的1936 元增加到2019 年的7300 余元,增加幅度如此之大,节水改造工程功不可没[9]。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以水种地,灌区内的农业生产依赖灌溉,应时刻关注各用水户的利益,科学调度水量,满足各用水户的需求。创造和谐灌区,促进灌区社会和谐稳定,其核心是处理好供求关系,而处理好供求关系的核心又在于公平公正处理供水事宜,杜绝人情水、关系水,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为灌区用户的生产生活提供可靠及时的水资源供给保障。应在渠系改造上下一番功夫,尽量完善渠系的配套设施,减少水量损失,减轻农民的水费支出。还要建立健全农民用水协会组织,使之规范运行,为广大用水户提供高质量的灌溉水质,为农户用明白水、花明白钱提供可靠的工程和运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