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语词汇习得的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设计研究

2020-01-07 12:30:54胡丽英廖昱瑜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二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陈 群,胡丽英,廖昱瑜

(1.宁德师范学院 语言与文化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2.闽江学院 海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07年教育部发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其中重点提及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推荐词汇量。由此可见,提高词汇量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如何采用二语词汇习得理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设计和呈现词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采用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词汇习得水平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新型媒体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微课程”提法日渐盛行,带来教育技术的改革热潮和全新的教育实践理念,促进高校教育技术和手段更新。本文试图采用二语词汇习得理论,通过微课程带来的全新教学呈现方式,设计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系列,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以期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理念更新的目标。

一、文献综述

(一)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于涵静、戴炜栋[1]借助引文索引数据库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对1980-2015年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相关论文及其关键词分析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视角具有多元化、跨学科特点,相继运用社会文化理论、认知互动理论、心理语言学理论、语料库语言学理论等;研究内容由浅入深,涵盖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词汇附带习得、词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影响词汇学习的外部因素(输入、环境等)和内部因素(母语等)、工作记忆等方面,涉及阅读、写作、翻译等其他二语技能与词汇发展的关系,考察学生个体差异、目标词输入差异及教学差异等变量,紧密结合真实教学实际情况;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和系统性,采用个案研究、问卷调查、语料库、实验研究与采访、访谈、行动研究等方法,从量化、质化研究发展到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赵蔚、陈永捷、陆伟忠[2]通过对国内外14种语言类期刊近十年(2004-2013)刊登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论文的回顾总结,比较分析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状况,分析发现国内外研究重点基本聚焦于6类: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外部因素、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内部因素、二语词汇习得的广度与深度、二语词汇知识与其他二语技能的关系、双语心理词库和附带性二语词汇习得。

(二)呈现方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法中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Singer指出“对词汇含义的理解占阅读能力的39%,单独词汇量对了解文章中的词汇含义起47%的作用,辨认占阅读速度28%的比例”[3]。因此,词汇教学的成败就在于教学的方法策略是否得当、科学以及学生能否长久地保持(记忆)和运用目标词汇。

呈现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步骤或者阶段,英语词汇教学的呈现是把要教学的目标词汇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介绍或展示给学习者的过程,包括词形、读音、意义、句法特征、搭配及其运用等内容。章柏成,韦汉[3]认为呈现在词汇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建湘[4]指出有语境词汇习得的效果优于无语境词汇习得。Kroll和Tokowicz[5]发现图片呈现方式有利于词汇习得。赵平[6]则指出就词汇长时记忆而言,图片、动画的呈现效果不如纯文本呈现。冷洁、苏晓军[7]认为在教学中应坚持词频策略、搭配策略、联想策略等相关词汇知识的策略和适量策略、重复凸显策略、指引策略等注意策略。刘凌、秦晓晴[8]发现图片/动画/影像呈现方式对词汇记忆与输出的效果明显,而词汇表和附带语境呈现方式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当前的词汇教学在常规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比重都被轻视,而且词汇的呈现形式出现仓促性、随意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词汇未能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和心理词汇储存。因此,如何通过有效呈现方式手段,让学习者一接触目标词汇就建立深刻的感知印象,从而加深记忆,促进词汇的储存和提取,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

(三)微课程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法中的有效作为

微课程的提法,最早出现于美国。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创Micro-lecture,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是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9];Educause将微课程定义为“一节的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10],可视为学习活动的点缀。佛山教育局胡铁生[11]最早引进“微课程”概念,引起教学改革热潮。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詹春青[12]继续发展微课程的内涵,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微课程自引入国内以来,基于不同的实践领域和研究背景,研究者不断拓展微课程定义、视频时长、组成资源、表现方式、应用目的等方面的研究。

经过微课程的理论知识建构和实践应用的不断深化,微课程在高校教学运用中呈现若干特征。微课程以阐释某一个知识点或者主题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教学内容作为学习或者教学应用的资源,教学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支持影视选段、教学课件、教学文档、图片、音频以及自制视频等多种混合制成的教学资源,课程时长简短,适合高度聚焦的教学活动,适应碎片化学习时间。微课程资源由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核心资源形式组成,其中教学视频是重中之重。经过几次全国高校教师微课程设计大赛的实践,大部分教师认为10~20分钟的微课程是较为合适,能够高度突出教学重点和主题,高度聚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目前,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展探究学习类、启发类、演示类、讲授类、自主学习类等微课程类型。[12]微课程建设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应用。微课程制作过程大致涉及:教学主题、微课程知识点、教学设计、学课件、拍摄/制作脚本、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配套资源以及教学活动实施,其中,重要环节为:教学设计、主题的选择、微应用实施。整个制作过程体现了“微课程制作、设计先行”和“制作微课程是技术,设计微课程是艺术”的理念。[13]

二、理论依据

(一)图式理论与增添理论

20世纪,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通过儿童从婴幼时期到青少年各个阶段心理过程的发展情况研究,提出了图式理论和增添理论。他发现儿童的思维并非成人的小儿化,而是有着其独特性和不同的运作方式。“婴儿在出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周围各种环境的不同要求,一直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技能,并在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活动中,建立一系列的心理图式(关于世界的各种概念和认知模型),同时,也在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这些图式,以进一步适应环境的要求。”[3]图式是“人们用已有的结构来记住新资料的一种方式”,“强调已有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图式一旦形成,会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新信息”[14]。与此同时,增添是为适应环境出现的新要求,对已有图式进行修正,对新信息进行全新储存,补充和完善人们的认知架构,有利于信息的储存提取。

(二)词块理论

1993年Lewis提出词汇中心教学法理论,认为语言是由语法化的词汇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构成,语块应成为语言教学的中心,包括搭配、固定表达、句子框架和引语等多词语块。[15]Nattinger和Decarrico通过研究认为,英语交际不仅仅通过单词或者固定词组完成,90%的自然交谈通过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固定性语块实现。Wray定义“词块”为出现频率高、作为整体储存和使用的词语程序,词块以整体形式储在记忆中,使用时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可直接整体提取使用。词块具有三个判断标准:预制性、固定性和易提取性。[16-17]濮建忠[18]认为英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词块教学,包括类联接、搭配以及词块等方面的教学。基于词块理论,洪显利、冉瑞兵提出“词汇组块记忆法”,认为“学习者根据单词音、形、义的特点和自己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各种联想方式在单词音、形、义之间以及新旧单词之间建立各种形象联系,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协同作用,形成新的或更大的组块的词汇记忆方法。”[19]“词汇组块记忆法”应用的关键在于词汇组块网络的建构,包括联想词汇网、构词网、根族联系网、对照词汇网、惯用词组及句型网,相关文化背景网等方式。[19]

三、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设计研究

(一)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设计概况

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设计,根据教材、教育对象、现有教学资源和教程设计技术等因素,兼顾课堂教学进程和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策略培养等两方面的原则,遵循微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展开一系列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设计研究。

本研究的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是以大学英语常用教材——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1、2册)(郑树棠主编,2015年6月出版)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依托,该版本教材与新版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新版大学四、六级题型同步,课文选材渠道正规、语言内容真实适当。教授对象为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采用温故知新、注重知识衔接的教学方式建构学生的英语词汇图式,协助学生确定适合的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词汇微课程设计兼顾课堂师生交互教学和课前课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以及自主学习等两方面,设计课前启发类学习、课中讲授类和互动类教学、课后自主探索学习类学习等三个系列的词汇微课程。该设计以图式理论、增添理论、词块理论为理论依据,遵循学生对高中与大学英语词汇知识衔接特征、心理词汇形成规律等原理。课前启发类内容注重高中与大学英语词汇知识衔接,基于温故知新的教学特点,集中国际音标、词汇拼读训练、词汇拼写技巧、词性辨析技能、词缀意义、常见词组等词汇知识,修正、强化正确的词汇知识图式,为后期词汇学习服务。课中讲授类和交互类微课程以选用教材中的词汇内容为教学内容依托,为理解课文文本服务,创建全新词汇图式。课外探究类及自主学习类微课程是课前、课中内容的延伸与补充,是词汇图式得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的重要环节。词汇微课程资源是集教学视频、文本、音频、课件、动画、影视片段等以单一资源形式或者多种教学资源合成编辑存在的资源包。每一个词汇微课程是10~20分钟之内以解决某个具体词汇专题和训练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为目的的教学资源个体。

(二)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设计及教学运用

本研究以“短小精悍、高度聚焦、适合学习”特征的微课程为词汇教学法的呈现方式,设计一套涵盖课前启发性学习、课中交互性教学、课后自主性学习三个系列的词汇微课程资源库,兼顾词汇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有效选择。微课程系列以及具体教学内容(见表一)所示:

表1 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设计内容Tab.1 Contents of micro-lecture design of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本研究设计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系列,在学生运用和师生交互活动中不断改良,以满足学生巩固英语词汇的基础知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提升课外英语拓展训练、英语等级水平考核、升学考核等各种能力测试水平。

课前微课程内容包括涉及词汇基本构成的音、形等特征的国际音标、语音训练、拼写技巧,以及关注词汇句法特征的词性辨析、词缀意义以及常见动词词组等方面内容。国际音标共有48个音素,分为12小节共6个微课程片段,协助学生完成国际音标系统学习。语音训练的微课程主要参考若干相关的常用语音教材进行文本、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资源合成的课程片段,注重讲解英语语音节奏规律、语音语调知识以及学生发音训练等环节。拼写技巧的微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语音拼读法记忆单词的技能,根据语音发音规则与拼写的关联,有意识地自我积累语音-拼写规则,侧重记忆若干例外的、不规则的拼写特征,如双写、略读补写、外来语保留原发音(如词汇résumé,fiancée等原法语单词保留法语的发音,又如词汇karaoke,Suzuki等发音保留原日语发音等)、品牌商标的特殊发音-拼写等,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记忆单词的良好习惯。词性辨析旨在注重培养学生根据词汇的词缀,特别是后缀辨析词汇的大致词性,以及在阅读当中根据上下文和语法知识判断某个词汇的基本词性。根据词缀辨析词性,强化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四大词族的若干标配词缀。例如,动词的标配词缀有en-/-en,-ize,ify等,名词的标配词缀有-ity,-tion/ion/ation,-ism,ist,-ment等。但是,形容词和副词没有存在标配词缀,形容词的词缀有-able/ible、-ing(与名词相通),-ed(与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相通),-ive(与名词相通),而以-ly为后缀的词汇,并非都是副词(adj+ly),也可能是形容词(n+ly)。通常认为,一词多义,其实本质上,是一词多性,词性的差异导致词义的差别,因此应该根据词汇的具体语境与语法知识进行词性辨析。词缀意义在于具体讲解词缀意义对理解词汇的音、形、义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联想、对比法举一反三,产生更多的词汇图式。词性辨析和词缀意义侧重培养学生的分类记忆、归纳记忆、联想记忆等认知策略。

课堂词汇微课程为完成英语课程所指定的常用教材——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1、2册)(郑树棠主编,2015年6月出版)的教学内容服务。这本教材涉及词汇内容较多,除了文章附录的New Words,Expressions and Phrases之外,课后训练包括Section A的Language in use(包括words in use,phrases in use,banked cloze是对课文词汇的巩固训练;Word Building是讲授构词法的基本知识:前缀+词根、词根+后缀),以及Section B之后Collocation(以常见的动词词组为主)。课中词汇微课程内容主要以词汇知识概述与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课本词汇与课文理解;Word Building学习与填空题技巧;Collocation学习与写译训练等4个内容,涵盖课文文章解读、语言点、写、译技能训练等方面。词汇知识概述改变传统词汇的音、形、义的表层知识的认知,系统讲解语音-拼写、词性-词义、构词法(词根+词缀)、联想对比法(同义词、反义词、形近词、同音词、同形异义词等)、词性转换法(主要以动词-名词-形容词三者直接的转换)、句法特征(固定搭配、常见搭配、语用特点、感情色彩、主被动用法等)等多个层面的知识架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侧重词汇的具体实用性,提高词汇的语感、语用功能等用途,以强化学生真正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课本词汇包括New Words,Expressions and Phrases,以黑体字体现在文章的语境中,训练学生培养在具体的阅读中学习词汇的具体使用等英语语言运用能力。Word Building以前缀+词根以及词根+后缀等两种构词形式演示词汇的构造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建构主义的认知意识,以及采用解构主义的拆字意识进行有意识地猜字策略训练。与此同时,通过对词性辨析、词性-词义关联、词汇的句法形态(function-meaning-form,即词性-词义-词形)的认知和辨别,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词汇填空题(如大学英语四级阅读部分的banked cloze)的解题技能:学生采用语法知识和上下文语境,辨别空缺词的词性和词形(特别注意动词的时态特征以及名词的单复数形式),然后通过整个语境语义的把握,确定空缺词的词义,最后完成空缺词的正确填入。Collocation学习是基于词组搭配层面的学习,也就是二语词汇习得理论常用的词块理论的学习法,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能更加自如地完成英语写作和英语翻译技能训练。

课后词汇微课程设计服务于学生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我探究性学习能力训练,是课前和课中词汇教学的延伸和有力补充。课后词汇微课程包括难词长词学习法、词汇联想与对比法、词根、词缀参考、四级六级历年真题及参考词汇表、考研英语词汇类参考书目、图书馆词汇类书籍查询等几个方面。难词长词学习法主要训练学生对不符合拼读-拼写规则的特殊难词以及非英语词源的外来语词汇等难词进行特殊词汇输入储存提取的处理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对较多音节的长词采用构词法知识进行拆词尝试并得以理解和习得该类词汇。词汇联想与对比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同义词、反义词、形近词、同音异形词、同形异义词等特殊词对进行联想对比法记忆,结合有意识和无意识认知手段强化词汇认知图式,并增添其他词汇图式。词根、词缀参考是基于目前常见的字根词典和词缀类图书,采用微课程的呈现形式整理、呈现、储存和共享资源,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后自我学习辅导。四、六级历年真题及参考词汇表是整理和分享目前常见的四、六级自2016年改革新题型之后的真题资源和参考词汇表资源,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共享包。考研英语词汇类参考书目是整合目前常见的考研英语词汇参考书目,作为学生词汇学习的索引。图书馆词汇类书籍查询旨在训练学生对图书馆使用和书籍查询能力训练的一种辅导,训练学生元认知策略。

通过课前启发式学习的英语基础知识认知图式修正、课中交互式学习的聚焦训练强化和完善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图式后,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使二语词汇习得能够自动增添全新认知图式,同时锤炼学生选择适当的词汇学习认知策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使学生的二语词汇习得得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

(三)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的学生词汇学习策略指导及教学反馈

本研究设计的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正处于面向宁德师范学院2017级和2018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大学一年级大学英语教学开发、试用和改良阶段。本研究的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作为本研究团队的课程教学资源,是词汇教学的重要部分,一般以课堂呈现和课外共享等方式存储于资源包,分享于大学英语教授班级群文件,支持学生提前下载微课程资源包完成课前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答疑,课后复习回顾以及自主探究拓展。在课间和课后时间,就本研究的微课程设计细节,师生通过交流平台进行探讨,寻求改良方案,增减部分内容,完善该课程设计。本研究设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习词汇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计划、自我评估、自我检查和选择性分配注意;认知策略包括死记硬背、分类、上下文、查词典、猜测、练习、联系等。[20]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设计长期计划(第一学期计划、第二学期计划、四级与六级训练计划、考研英语词汇复习计划等)、中期计划(期中计划、月计划等)和短期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追踪计划执行力度,制定自我评估表,进行及时的自我检查和反思,同时能够注重注意力的选择性分配,强化词汇记忆和运用。认知策略则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系列的微课程教学中得到强化。

从收集学生自主下载资源包的数据来看,2017级学生(共147人)从期初本研究微课程设计介绍起的30人次上升到期中的96人次,说明学生开始认识和关注该资源包;2018级学生(共150人)从期初的68人次上升到期末的150人次,说明该资源包已经进入学生的关注区域。笔者于2018-2019年期末期间,针对200位2017级、2018级笔者曾经和现在授课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调查200份(2017级50份,2018级150份),实收190份(2017级40份,2018级150份)(因为2017级本学期非笔者教学学生,所以只以一个班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这份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词汇记忆方法追踪、词汇学习策略统计、微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微课程使用情况,以及相关建议反馈。

Q1针对词汇记忆方法、词汇学习策略考查(多选题),调查情况(见表2)如下:

表2 词汇记忆方法、词汇学习策略调查情况表Tab.2 The list of the survey on vocabulary memoriz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根据以上数据,大多数学生采用以上几种常用词汇记忆法,体现学生能够采用多种记忆词汇方法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扩大词汇量。但是必须提及的是,2018级学生依然摆脱不了死记硬背机械传统的词汇记忆方法,必须给予更为耐心的指导。以此类似,大多是学生掌握以上几种常用词汇学习策略,反映出学生能够自行采用多种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词汇学习效率,但是同样暴露学生的机械学习词汇的现状,即学生现在依旧依赖死记硬背、查字典等学习策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学习策略引导。

Q2针对词汇微课程内容的满意度调查,调查情况(见表3)如下:

表3 词汇微课程内容满意度调查表Tab.3 The list of the survey on satisfaction with contents of micro-lecture design of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超过90%的学生对目前设计的词汇微课程内容表示满意,体现他们对该套词汇微课程内容的关注和重视。从学生对目前的词汇微课程内容的建议反馈来看,学生已经试用该套设计,并给出具体的建议:2017级学生建议给予习题巩固知识点;结合打卡程序,跟踪词汇量;设计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建立师生交流群等提升微课程内容和共享方式水平的具体建议。2018级学生建议微课程时间设计再合理,内容增加趣味性;细化教学环节,增加习题巩固知识点;增加词汇与阅读理解的关联性教学;希望微课程内容和设计环节做到极致优良等。本研究团队虚心接纳以上建议,并致力于该套词汇微课程改良、完善工作。

Q3针对词汇微课程在课外使用时间段调查(多选题),调查情况(见表4)如下:

表4 微课程在课外使用时间段调查表Tab.4 The list of the survey of periods of using the micro-lectures design of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during off-class time

上述数据显示学生使用该套词汇微课程的时间段情况,能够反映学生能够使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体现微课程呈现方式的真正宗旨。这项调查旨在跟踪学生在课后闲余时间段学习英语词汇的情况,是考查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设计致力于培养学生善于选择适当的词汇学习策略和引导学生使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设计需要在师生交互活动、师生具体使用中得到不断的改良和完善。

四、结论

本研究围绕探讨大学英语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微课程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的作为两大课题,展开一次基于以二语词汇习得的图式理论、增添理论和词块理论为理论支撑,以“短小精悍、高度聚焦、适合学习”特征的微课程为词汇教学法的呈现方式,设计一套涵盖课前启发性学习、课中交互性教学、课后自主性学习三个系列的词汇微课程资源库,兼顾词汇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有效选择,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成延续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本研究设计的大学英语词汇微课程希望能在师生交互活动中得到改良和完善,能够经受实际教学和实际运用的考验,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二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之我见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4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实践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