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摘 要: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走进课堂,新教材带来新的探索。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采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突出小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地位,实现理性教学内容与感性生活实际的高度融合。当然,情境的创设并不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服务。那么在教学中,老师又该如何真正地运用情境教学,获取解决策略呢?本文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探索。
关键词:情境教学;解决策略;生活;体验
一、回望生活,唤醒认知
统编教材关注学生的真实事件,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唤醒已有的道德认知。情境创设更多需源于生活与每堂课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外,因此,情境创设必须基于生活,生活化的设置方式有助于唤醒培养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而培养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如:在《父母多爱我》一课中,老师让学生交流、畅谈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借助“爱的放大镜”活动,学生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使得情感得到融合与升华,感受父母默默的爱。再如,《我们小点儿声》一课,老师创设生活真实音效,充分让学生感受闹与静的书写体验,接着抛出问题:你还去哪些公开场所?是热闹或安静?将课堂时空拓展到学生的真实生活去思辨,点燃他们对“小点儿声”的认知,并经由场所分类活动,逐渐促发对自身在公开场所的言行反思。又如同题异构《我们小点儿声》的另一位执教老师,课伊始从宁静育才校园画面切入,直接带入主题学习,进而又马上切换学生真实生活中喧闹的场景,如此真实碰撞,直达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观课中一个同学直接说“太吵了”,足以体现学生已在开始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中进行道德认知的发展。
二、多元情境,体验感悟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统编版课堂越来越重视情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能够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推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例如:在《父母多爱我》一课,老师就从讲述“一碗炸酱面”创设故事情境,真情诉说,情感点燃,步步走入学生心深处,获得真感动。再如在《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中,老师在进行学生导行环节,创设“博物馆”情境,进行事件分析,引发对“小点声”的思考。在这情境里,若能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调音师来指导、梳理有效、合理方法,如看标志、作手势,是否更能实现教学目标。同样,为了让学生在公共场所做到“小点声”。让学生充分体验了“静”,又设置多元情境,如:游戏情境“我们计爱好”、现场情境“安静的校园”等等,在学生的情感道德认知里推波助澜,这就是“多元情境”的魅力所在,层层推进学生的感悟。
三、追问分析,思考生活
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从生活出发,挖掘符合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的事例,也就是说应该创造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展开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连接,加深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比如,《不让做 怎么做》一课中的课题导入,所采取的导入方式就是以“做家务活的烦恼”为话,借助课前录制学生的真实生活事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观看后,纪老师尝试提出这样的问题:谁来说说她遇到了什么烦恼?视频的引入、问题的抛出,目的在于让学生回望生活。老师又追问:在生活中,你们是否也有类似的烦恼呢?进而揭题:有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不愿意做家务,而是大人不让我们做。那家长不让做,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一情境生活化的创设,我们从课堂上也直观地观测到情境带给了学生参与与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情境准备”突出强调带有情感价值和教学环境的创设,力图为一个问题的解决“不让做 怎么办”奠定了基调,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同时,对于教材文本中的三块魔法石,若直接逐一呈现,借由随堂测试、情境考验等形式去践行与父母沟通的方式,老师发现学生并未真正懂得这块魔石的作用,对于如何有办法地说服父母这一教学目标也难以体现。为此,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老师设置开启魔石的情境,每一块魔石解锁后,便融入情境进行导行,助学生思考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第一块:道理魔石,创设故事情境,视频链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懂得讲道理的策略。并创设“客厅、厨房、阳台”的真实情境,纪老师扮演爸爸、妈妈等角色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里去表达去沟通去实践去成长,明白用心去沟通,用道理去说服,就能获得家长们的支持!第二块:恒心魔石。创设思辨情境,抛出问题:你想固定承担哪项家务活,会如何安排时间督促自己坚持做?这一情境创设,巧妙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鼓励自己,明白恒心最能打动人心。只要坚持就有收获,家长们就更放心!逐步地将做家务活的沟通从“理”得“行”,从而真正地实现知行统一。第三块:巧思魔石。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围绕“今年除尘,你打算做什么?想怎样和家长沟通呢?”
情境教学中,老师让学生一边带着问题一边思考,思考的同时也不急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所想,而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意见、交流答案,让学生在小组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想法、启迪思维。同时,让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儿子等角色,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对角色进行诠释,并围绕最终的呈现效果进行讨论、点评,从而强化学生(包括表演者和观看者)对于做家务活的劳动认知与意识。
四、關注时事,深化道德
鉴于情境化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情境中”,并非只存在于语言和文字中,因此导入情境的设置还要充分注意时效性,即紧跟时代与潮流,关注学生周边发生和关注的“大事件”,注重情境的“新鲜”。即教师在课堂中所设置的情境,一定要符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与思想道德观念。比如,在《不让做 怎么办》,老师在课堂总结时,出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深度地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转化为内在行动,让道德教育在心中扎根。
面向生活,关注情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化实施的关键之处,需要教师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有趣、与生活相关联的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律的存在,培养丰富的情感、促进自身思想的成长。当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教师对情境的选择要始终做到与时俱进、与“生”同行,以学生发展为指向进行情境选择和实施,方能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高德胜,生活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