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瑜
摘 要: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学校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少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逐渐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如何结合学校特色落实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在系统论述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与行为习惯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以核心素养内容为框架,构建校本化的行为习惯培养体系,一方面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新的路径,另一方面也为学校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的科学的内容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核心素养;行为习惯;习惯养成教育;校本化
我国历来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关于习惯养成教育的名言数不胜数,如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简单一句,养成习惯。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国家一些重要的教育法规和文件中也强调培养习惯的重要意义,最新修改版的《义务教育法(2015)》指明,学校应将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德育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同样将行为习惯的培养列出其中,内容包含“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与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
2014 年 3 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并指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经过2年的精心研究,2016年 9 月,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该核心素养详细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基本内涵、表现形式及落地途径等。该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易于理解、可操作的具体要求提供了指导,对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方向。
那么,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行为习惯培养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很多研究中,众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育人目标具体化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引领立德树人任务,核心素养落地就是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地,而行为习惯培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行动路径。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行为习惯培养,既着眼未来,为学生适应终身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必备的品格和能力①;同时立足现在,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有了行动途径,使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有了科学的内容。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行为习惯培养
(一)国外研究概况和启示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较我国早。2002 年欧盟发布《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于 2006年与欧洲议会通过了《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的议案并提出系统框架。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21 世纪素养”框架;美国《二十一世纪的学习与技能》构建了信息与沟通、思考与问题解决、人际与自我导向的“21 世纪技能”,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和查尔斯·菲德尔在 2011 年提出了“21世纪知识技能彩虹结构图”;“核心素养”在日本被称为“关键能力”,2013 年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提出了“21 世纪型能力”结构,构建了以“思考力”为核心,以“基础力”为支撑,以“实践力”为重点的三层能力结构。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研究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热点课题,且核心素养是以能力为基础,具有多方面的体系,对我国核心素养的落地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国内研究概况及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核心素养”成为学校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少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逐渐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国内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领域方面的研究。在核心素养的内涵方面,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此确立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在核心素养与相关能力培养方面,相关研究多聚集在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内容结构、框架以及培养策略方面,例如语文学科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数学学科的逻推理能力等。在核心素养与育人目标方面,相关研究多以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特点为主线优化各学科的育人目标,例如思想政治学科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目标;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问题解决能力等目标,而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面,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中人与社会价值诉求的统一,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核心素养的践行方面,宏观的核心素养体系落实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和具体的学科课程建设中,目前关于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不仅涉及从中小学到高校等不同办学层次,也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等各学科,甚至更细致到某一学科中的具体知识或某一特定知识点,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已经发布,但如何将其落实到德育实践中,如何结合学校特色落实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虽然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行为习惯培养研究也引起多数学者的关注,但其研究多数还处于对行为习惯培养中如何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或者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展开探索,研究呈现重视理论探索,而实践研究层面较弱的特点,根据核心素养科学规划行为习惯教育内容并具体实施的就更少了。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行为习惯培养的校本化研究一方面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新的路径,另一方面也为学校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的科学的内容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琳《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校本化实施策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
[2]娄魁《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化实践》中国教师 2010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