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要着力探究情境化的教学课堂

2020-01-04 07:13周桂林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课堂探究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周桂林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良和创新.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加强调小学数学教师要着力营造情境化的课堂,从而为学生提供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课堂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化是指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挖掘数学课堂和学生真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主要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因此,教师教学要从小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环境入手,设置数学情境,立足于数学教材,改变传统较为枯燥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模式.教师以情境化的数学课堂为立足点,将难度较高的数学知识点化繁为简,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案例来解读数学题目,从而降低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难度和压力.可见,好的数学情境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情境化的数学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数学人才.

一、數学与生活情境的关系

教师要想做好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化教学,必须认识到数学与情境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中,学生已经有基础的认知观念,因此,数学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见,教师将生活情境与数学学习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当前,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要设置合适的情境,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建立数学学习与情境生活之间联系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数学与情境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对相关生活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第二,数学学习与生活情境相联合,可以促使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从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小学数学“利息”这一课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预先分配给学生相关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预先了解银行利率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思考相关数学问题:“甲有储备款10000元,采取哪种理财方式能够达到盈利最大化?”教师设置正确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问题的思考,学生接受任务后,通过前往相关地点或查询相关资料来分析、调查、计算数据,以此来找到盈利最大化的理财模式.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利率、利息等数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再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的详细讲解,彻底学会相关知识点.可见,将数学学习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优势颇多,不仅实现了课堂与生活的统一,还让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实际,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将数学学习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学生能够真正明白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的体验更加深刻,将数学学习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由此可见,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

二、情境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和生活履历极其有限.因此,小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性格特征,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以此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具体来说,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平台的辅助作用,借用音频、视频、图像展示、语言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形式来营造情境化的数学课堂氛围.

1.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具体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提问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设疑”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结论,在“设疑”的课堂情境中,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和总结问题,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猜谜的课堂环节来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会超过180°?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三角形内不能同时出现两个直角等相关问题.学生在收到问题任务之后,会通过具体的图形摆放、实践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感悟和总结数学知识,强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理解上有较大的难度.为了避免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给学生造成厌恶和恐惧的心理,授课教师应当设置“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敏感度较高这一认知特点,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打造情境化小学课堂的具体措施

1.教师要着力创建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小学生具有相应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且对外在新鲜事物的敏感度较高.因此,教师设置与生活情境相关的数学课堂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着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尽量运用生活化较强的数学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在学习“按比例分配”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进行课程导入,例如,红绿灯交通问题,教师通过与多媒体设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等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学校旁的十字路口中某个时间段的车流量数据,在引入生活情境之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十字路口红绿灯设置时间的最佳方案,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过后与学生共同得出相关数学结论,即要按照十字路口的车流量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绿灯的显示时间.对于车流量较多的一侧,设置绿灯的时间较长,而对于车流量较少的一侧,设置绿灯的时间较短.教师的情境素材十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课堂的讨论和研究环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总结能力.可见,教师运用生活化较强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界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小学生的生活认知又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生活体验感较强这一特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化的素材举例,降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例如,在“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生活化的案例,向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性质和概念的认识.例如,小明在过十岁生日时,父母为其定做了一个生日蛋糕,小明邀请了六名同学到他家参加生日派对.在小明切生日蛋糕这一环节,小明的妈妈为其中的两名同学派发了两份圆形的白纸,并提出了以下问题:如何才能切出四份相等的蛋糕?如何才能切出八份相等的蛋糕?并要求两名同学通过自己的思考,在两张圆形的白纸上画出“切蛋糕”的方案.教师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问題中思考,同时在草稿本上画出相应的切蛋糕方案,并且将其剪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根据问题情境将圆形白纸先进行对折,再对折,将其分成四等份,又以相同的操作将圆形白纸分成八等份.可见,这种生活化的情境设置促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教师要着力从实践活动中创设数学情境

在数学课堂中,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方面,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扮演题目中的角色,自发创设数学情境.例如,在“销售”问题当中,授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站在买方和卖方两个角度来扮演某个商品的消费者和销售商,再根据题目要求赋予其特定的销售条件,研究出相应的数学题解决方案,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数学体验中可以提升数学能力,增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角度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来设置相关的数学活动形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式的实践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思考.例如,在“数的学习”这一内容中,教师可以开展类似于“小小运动会”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行选择跑步、跳绳或踢毽子等活动形式,带领学生进入适当的数学情境.这样既激发了小学生的比赛欲望,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选择跑步项目的同学有多少人?在跑步比赛过程中第一名是谁?第二名是谁?某个踢毽子的同学踢了多少下毽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校园生活与数学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要着力利用游戏情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阶段学生的游戏心理较强.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校园生活中的游戏情境,促使学生在校园游戏中感受数学.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线段”等课时,“线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概念较为抽象,难度较大.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无法将该数学知识与自我的认知储备相联系.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校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校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因此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熟悉度较高,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对该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建立校园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将校园当中的景物与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有效结合,以此来提升学习效率.具体来说,在讲授“线段”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或是在体育课上观察操场上的拔河比赛和跳绳活动,以此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线段的弯曲和笔直,为正式课堂中的线段讲解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校园建筑的观察,找出校园内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学生通过对学校建筑的观察以及数学知识中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直观判断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此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

4.教师要着力注重情境化教学的引导环节

教师在将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引导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克服课堂环节设计的随意性,应根据学生在该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确保该生活情境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对所学的数学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教学理念,在结合生活情境与数学问题的设定上,必须设定有层次性的问题,设置问题的难度不宜过高,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具体来说,在学习“简单的组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去超市购物”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具体内容如下:有三名同学A、B、C一同去超市购物,其中两名同学坐车,一名同学骑单车,问有多少种安排方案.这类情境的设置比较生活化,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就会有较强的答题轻松感.教师可以继续引导追问:A、B、C 3人到达该超市后,每个人需要购进两瓶饮料,饮料种类限定在两瓶冰红茶、两瓶橙汁和两瓶可乐,有多少种饮料分配的方案,显然这一问题比前一问题的设置难度更大,学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答案,但是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能完成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课堂探究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探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有效教学浸润体育课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