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视域下《弟子规》的作用与局限

2020-01-02 23:44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弟子规品德德育

严 然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一、《弟子规》与中小学德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将儒家传统人伦道德融入私塾教学经验创作而成的,目的是儿童的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①。《弟子规》主要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和核心写成,以“仁”和“礼”为教育核心,以“孝”为基础构建,内容有关儿童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内容浅显易懂、顺口押韵,精练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日渐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都凸显对于学生德育的重视,中小学德育教育尤其受到社会的关注,不同于高中生,刚步入小学的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极少的,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人格。这个时期是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间段,当下很多中小学非常注重对于小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即道德品质教育。

二、《弟子规》中的德育思想

(一)孝亲敬长的良好品质

传统的国学读物都强调孝悌意识,《弟子规》当然也是如此,在“入则孝”篇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育小学生要倾听父母的需要,按照父母的需要做事情,听从父母的教诲,父母责备时,应该虚心接受,不无理顶撞,让父母伤心失望。充分体现了中国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中小学生对世界没有客观的认识,更没有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仁、礼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往往通过学校学习和家庭影响,《弟子规》的学习有助于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他们孝亲敬长的良好意识,形成良好的品德。《弟子规》对孝悌的论述有很多,因为孝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弟子规》的精华所在,其在开头“入则孝”就解释了如何做到“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育孩子们应该听父母的话,对于父母的呼叫与命令应该及时应答,对于父母的责备应该恭敬地接受。“出则悌”中指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从“出则悌”中可以看出弟子规中蕴涵的道德思想,教育小学生在家中与父母长辈相处时做到恭敬礼貌,兄弟姐妹之间相处要做到相互尊敬、以礼相待、和睦相处,从日常行为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格。

(二)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体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弟子规》在“谨”篇中教导人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对正在学习《弟子规》的中小学生们的良好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弟子规》中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应该固定放在某处,不要到处乱丢,以致沾染灰尘;一个人应该从小对于自己的生活有约束有规划,物品的摆放要有固定位置,干净整洁,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和良好性格的养成,还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品位,使其受到朋友的尊敬与欢迎。“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做事情不要着急匆忙,这样容易出差错,同时做事情不要惧怕困难,更不能马虎大意,即使是小事也要认真对待。如今社会有一些中小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多为独生子女,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宝贝儿,很多日常生活技能都由父母代劳,例如:生活没有自理能力,父母帮助其穿衣洗漱,衣物被子全是父母代劳整理,更有一些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考虑别人感受,自私且以自我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弟子规》给了我们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向,家长和老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以身作则,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好榜样。

(三)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

诚实是为人之道、立身之本,中小学生应该养成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弟子规》在“信”篇中指出了诚信的重要,对中小学生德育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信”篇中“凡出信,信为先,诈为妄,奚可焉”说的就是实事求是,要讲诚信,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诚信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指标,不仅是个人的一种良好品德,更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品质,回首望去,从民族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诚实守信的教育案例,比如“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曾参杀猪”,都体现出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诚信对于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是多么重要,处于现代社会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四)平等积极的人生态度

中国文化传统思想对于“和”的思想进行了阐述,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平等友善。在《弟子规》“泛爱众”篇中,对待他人平等博爱友善的态度值得中小学生学习并且运用到生活中,例如“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欲思勉”称赞别人的善行本来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别人知道后会非常开心,同时会更加努力行善事。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教会学生学会赞美他人,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感恩之心,有利于小学生善良美德的培养。“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让学生培养平等待人,换位思考,懂得替别人着想的意识,要学会宽容待人,以德报怨,怀着一颗平等善良之心。

三、《弟子规》的局限

从当今中小学生德育角度来讲,《弟子规》中多处内容体现了封建的糟粕思想,不利于中小学生个人品行的培养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

(一)“入则孝”篇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不但“亲爱我,孝何难”,即使“亲恶我”,仍然“孝方贤”。父母对自己的好与坏都应听从。发现父母有错误,对父母进行劝告时,强调“怡吾色”“柔吾声”;父母不听,要“嚎泣随”,父母责打也要“挞无怨”。正是封建时代后期强调的父为子纲的表现。再如:“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句话表示孩子向父母提出善意的建议,父母若不采纳,则孩子不仅需要重复建议,对于父母的斥责不仅不可以反抗,还需要毫无抱怨地逆来顺受。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不利于孩子与父母平等相处,更与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出则悌”篇

《弟子规》中的“出则悌”篇“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意思是无论吃饭、安排座位或者行走时,都要礼貌地谦让长辈。这种观点就与现代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不太契合,其实我们在尊老的同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孩子饥饿难耐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等待长辈吃完,而应该在尊老的同时爱幼,注意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而且,《弟子规》以成人为中心和本位的价值观,成人的要求如同圣旨一样,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没有协商的余地,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不利于孩子创造性培养。

(三)“谨”篇

《弟子规》中的“谨”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教育人们要早起,要珍惜时光,这一点是可取的,同时,他主张早起晚睡,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显然是一种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提倡的生活方式是早睡早起,且在学习的同时注意劳逸结合,才是一种健康而良好的生活方式。“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的意思是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身体要端庄直立,作揖时要把身子躬下去,礼拜时要恭恭敬敬。显然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现代社会已经简化礼仪,去除古代的繁文缛节。古代过于强调礼仪显然是对人性的一种禁锢,对学生更是束缚和压抑,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信”篇

《弟子规》中的“信”篇“话说多,不如少”,从礼仪方面要求孩子们在长辈面前少说话,尤其是家里来客人时尽量少插嘴,这是有道理的,但是若把它作为基本的信条约束孩童,则窒息了孩子天真率直活泼的天性,遏制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闻誉恐,闻过欣”的意思是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要感到惊恐,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要感到高兴,这与当代社会认可的教育方式更是相距甚远。现在我们提倡教育学生时应该辩证分析,根据学生的性格决定如何教育、约束他们,让他们一味地接收他人的批评,而忽视鼓励与否定,则会打击其积极性,形成孤僻自我的个性,压制天真率直的性格,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五)“泛爱众”篇

《弟子规》中的“泛爱众”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不论对待什么人,我们都要一样关心爱护,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片天地之中。这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与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不符合。例如,对于社会上没有道德良知、故意触犯法律、做违法犯罪之事的人,我们不应该尊敬他们,他们也不值得得到大家的尊敬。所以,在教育学生时,应该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四、《弟子规》中思想对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家庭德育是关键

第一,注重培养孩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美好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要培养孩子孝亲敬长的良好品德,家长就要做好相应的引导:首先,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中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待人礼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其次,父母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平等地与其交流、引导,而不是训导和斥责。

第二,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养过程中,必须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应该培养其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在生活中学会礼貌用语,例如遇到长辈师长应该及时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在受到别人帮助时应该及时道谢、不小心冒犯到别人时应该及时道歉等;其次应该培养其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按时运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到劳逸结合。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和衣物、有序料理自己的生活;最后应该培养其认真踏实的做事态度,遇到困难不畏惧、遇到小事不敷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注重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首先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家长应从小要求孩子实事求是,不能撒谎;做错事时应该及时认错且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还;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其次,为了培养孩子的诚实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在生活中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尤其是答应孩子的事情,能够兑现自己的承诺,对孩子不敷衍、不食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创造好的环境。

(二)学校德育应加强

第一,更新德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弟子规》强调,“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学习读书应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在学习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身边的同学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不能不懂装懂,才能真正学到文化知识。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时更新德育方法和手段。育人必先育己,首先老师要加强对自我的约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用自身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其次老师要学会与时俱进,优化道德教育形式,贴近生活、注重个体,激发学生对德育的爱好,加强对德育规范的熟悉和理解,并不断深化、自省和内化,及时更新德育方法和手段。

第三,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倡导德育日常化。提取《弟子规》中的精华,作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的形式进行宣传,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社会德育要与时俱进

第一,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国家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恭敬之心,使其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在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一分力量。

第二,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启蒙教育。社会应该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启蒙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必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守纪律,形成遵守公德的习惯,成长为合格的公民。

第三,社会应该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相关单位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去敬老院做志愿者,抑或是做一些社会志愿服务,以此培养学生们的爱心和感恩之心,为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夏斌文.《弟子规》德育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4).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猜你喜欢
弟子规品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弟子规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