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艳鲜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中国拥有丰富的民族典籍,这些典籍代代相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活态传承之载体。我国学界对于民族典籍的界定有比较相同的理解,认为民族典籍指的是汉民族之外所有少数民族的经典作品和文献古籍。民族典籍类型繁多,涵盖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诸多内容。民族典籍外译是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文学和文明的重要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民族典籍外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从事民族典籍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学者队伍在扩大,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逐年增加,民族典籍外译的题材与文本类型更加丰富,民族典籍翻译著作陆续出版,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系列丛书。值得一提的是,民族典籍译著开始走出国门,得到了世界读者的接受,一本本译著搭建了一座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的桥梁。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良好发展,除了研究者自身及其团队的努力,离不开出版界的大力支持。不同级别的民族类期刊、全国很多高等院校的学报,以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主办的《民族翻译》期刊,都设有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栏目,他们为民族典籍外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民族典籍外译领域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学术交流活动。2012年以来,举办了四届全国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两届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全国高层论坛以及形式多样、级别不等的学术会议,这些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为民族典籍外译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平台和研究成果宣传平台,促进了民族典籍外译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2017年12月22—24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主办,百色学院、文山学院、凯里学院联合承办的“全国民族典籍翻译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在广西百色召开,来自越南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30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提交会议论文40余篇。参会人员研究兴趣涵盖翻译学、译介学、比较文学、民族典籍翻译、西南民族文化、跨境民族文化等多学科领域,王宏印教授、谢天振教授、李正栓教授、王宏教授、郭尚兴教授、祝远德教授和来自越南社科院的王文全教授等多位学者做了大会主旨报告,发言内容涉及民族典籍译介学科归属、民族文化译介研究新动向与新趋势,拓宽民族文化译介视角,探究民族文化译介理论和译介的主体、途径与方式研究等问题,既根植本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拓展西南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多视角研究,也放眼国际,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跨境民族文化研究。会议聚焦民族典籍与西南民族文化,就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跨境民族文化研究等进行深入探讨,是一次具有国际意义的学术水平较高的盛会。该会议综述已发表于本刊2018年第3期,本期又推出“民族典籍外译”栏目,收录了部分参会学者的文章,以此概观我国民族典籍外译新成果,启发跨学科、多视角、多元化的民族典籍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激发民族典籍外译领域同行的参与热情,共同努力推动民族典籍外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