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要求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应返璞归真,摒弃华而不实的内容填鸭,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与需求。《荷叶圆圆》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散文诗,也是受教师欢迎的公开课课文,通过品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能够直观地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这一教学理念在实际运用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教学设计 字词学习 语言表达 课文朗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是胡木仁先生的散文诗《荷叶圆圆》。全文以“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开篇,引领师生走进夏天的池塘——荷叶成了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蜓的停机坪、小青蛙的歌台、小鱼儿的凉伞。全文生动有趣,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合适的公开课文本。
笔者认为,公开课应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教师在上课时应牢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兴趣点。以《荷叶圆圆》公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在弄清了起点与归宿后,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学习目标:
1.认识“珠”“停”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亮”“机”;
2.图文结合,角色扮演,在情境中理解“停机坪”“亮晶晶”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描绘的荷塘画面,感受夏天的美好;
4.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我的( )”说话,在情境中感受叠韵之美、比喻之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效果显著。
一、字词学习:当时只道是寻常
【片段1】
(出示词卡:小水珠。指名读)
师:这个“珠”字该怎么记呢?
生:“珠”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王字旁”,右边是“朱”。
师:你是用组合法记住了这个字,了不起。老师这儿有一盒珠子,它们是什么样的?
生:圆圆的,亮亮的。
师:再请你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特别光滑。
师:这个“王字旁”也叫“斜玉旁”,表示这是像玉石一样圆圆的、亮亮的珠子,我们一起读出小水珠的“圆圆亮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结构识记生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的识字方法,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识过又忘”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识字、写字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境”。片段1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说说记忆方法,然后引领学生看看“珠”的光彩,摸摸“珠”的光滑润泽,再适时地告诉学生“王字旁”又叫“斜玉旁”,帮助学生凭借偏旁识记“珠”,让学生触摸到汉字的纹理与质感之美。再比如教学“台”时,教师先出示“舞台”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台”的高与平。有了形象的感知,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天台”“楼台”“窗台”甚至“瑶台”。教学“晶”字时,教师让学生数一数其中有几个“日”字,学生从中直接领悟到了“晶”字的灼灼其华。而“亮”和“机”都含有“几”部,教师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进行写字教学,学生更容易在观察比照中把握汉字的结构与形体之美。
“当时只道是寻常”,面对学生零散的智慧火花,只要教师在点点滴滴中去粗取精、穿针引线,就会让学生逐渐变得“认字有滋味,识字有门道,写字有章法”。
二、言语表达:拨得弦音四五声
【片段2】
师:夏天来了,荷塘里长出了片片荷叶。哪位小朋友用朗读告诉老师,“我”要画什么样的荷叶呢?
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我听出来了,荷叶不但很圆,还很绿呢!有没有读得更圆更绿的?
生再读。
师:(出示课文插图)那荷花呢?
生:荷花粉粉的,香香的。
师:你真是一位小诗人!其他同学也能看着这片美丽的荷塘来编诗吗?
生:小蜻蜓小小的,轻轻的。
生:小水珠圆圆的,亮亮的。
生:河水清清的,静静的。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對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荷叶圆圆》这首散文诗的语言形式,恰恰凝聚着丰富的意蕴和情感,值得好好品味。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篇课文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这种情味和美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课文首句连用“圆圆的”“绿绿的”两个叠词,铺陈荷叶之美。片段2中,教师没有让学生赏析这种语句的表达效果,而是让学生反复诵读,用朗读告诉教师,应该画很圆、很绿的荷叶,并感受叠词的强调作用以及其中饱含的喜爱之情。教师舍弃了课文最后一题“模仿句式写写苹果”的内容,转而让学生继续观察课文插图,用同样的句式继续描述荷塘。学生沉浸在富有审美感染力的情境中,于是,清静的水、袅娜的荷、又圆又亮的露珠、小巧的蜻蜓,都从学生口中冒出来,怎一个“美”字了得!
另外,第2-5小节的首句都是“荷叶是我的( )”这样的暗喻。修辞化的语言、重复的句式,一唱三叹地强调着是荷叶为夏天的池塘带来了无限生机。在学生对这几句话有了具体、生动的认知后,教师再追问学生:“还有谁会被荷叶引来呢?它会说荷叶是什么呢?”这样,小蝴蝶、小蝌蚪、小虾,还有小虫,都来到了田田的荷叶间,让夏天的池塘成为了幸福的乐园。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滋生于丰富的童话情境,攀援于优美的语言形式,喷薄于激越的表达情绪。“情动于衷而发乎于外”,于是,儿童成了天生的诗人。
三、课文朗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片段3】
师: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伙伴们在这里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出示文中4个比喻句)师引读。
师:还有谁会来呢?它会说荷叶是我的什么?
生:小鸭子会说,荷叶是我的遮阳帽。
生:蛐蛐会说,荷叶是我的蹦蹦床。
生:蝴蝶会说,荷叶是我的舞台。
……
师:哎呀,你们都成了小诗人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儿童,只能在潜心会文中理解语言,启迪思想,享受审美情趣。教师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心理,把“读”作为本课的主要学习活动。课堂一开始,教师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又是让学生用朗读指导教师画荷叶,又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小水珠在荷叶上的舒适快乐,感受“摇篮”之趣。在学习第2小节比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从“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中任选一个尽情地读一读,并建议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表情和动作。在这个快乐的“朗读超市”里,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反复的朗读与倾听中,纯美的语言结构、优美的荷叶意象在学生们心中逐渐枝繁叶茂。“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虽然还没有深入、细致地赏析这些小动物在荷叶上的具体活动,但在不断阅读中厘清了课文脉络,初步感受到了课文独特的语言特点,不知不觉领悟到了4个比喻的传神、精妙。在诵读之时,也能够绘声绘色地吐纳珠玉之声。片段3中,学生的思绪拓展了荷塘的空间。他们展开了想象,于是荷叶又成了遮阳帽、蹦蹦床、舞台。
钟启泉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低年级语文课堂不能为因追求唯美而失真,应该坚守“以儿童为主体”的初心,以步步深入的读书为经,以识字写字、情境想象为纬,围绕着儿童起承转合。于是,强势的教师意识隐匿了,诗性的儿童精神绚烂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