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汉字的有关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准确地使用汉字,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中国悠久的文化。本文主张从感知汉字入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汉字文化 策略 素养提升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优美的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汉字的有关知识,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准确地使用汉字,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中国悠久的文化。
一、准确感知,培养兴趣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早期形态,包括出土的一些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无不带有艺术的韵味。了解字源,可以感受汉字更深层的美。一位教师在执教《秋天》一诗时,从“秋”字的字源出发,让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字。学生解读为:秋天到了,地里的禾苗变得像火一样红,所以“秋”就是一个“禾”字加一个“火”字组成。教师连连称赞,肯定该学生的个性解读。不可否认,这个学生很有想象力,但“秋”字的本意并非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进行了简化,“秋”的繁体正字从禾从龟,龟亦表声。“禾”指“谷物”“收成”;“龟”指“龟验”,即春耕时烧灼龟甲以卜算秋天收成,到了秋收时节,谷物收成是否如龟卜预言的那样就见分晓了。回溯字源,可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识字的过程也变得有趣起来。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编顺口溜、谜语的形式教学,是增加了汉字教学的趣味性,但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趣味性而忽略了汉字的文化内涵,那样就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了。
二、分析字理,探寻方法
汉字主要是表意文字,每个字大都蕴含一定的字理。教学中可从汉字构成的原理上,对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进行字理分析,理解汉字各部分组成的内在联系及合理性,更好地帮助学生识字明义。如教学“苞、饱、炮、泡”四个形声字前,先出示“包”字的古字,引导学生观察“包”的外边是个“勹”,中间是个“巳”字,“象子未成形”,理解其最初的意思是“包裹”,深入浅出地引导二年级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师:“包”妈妈不仅能干,而且很神奇。它呀,一胎生了4个娃娃呢!看!它们来了。
(出示:苞、饱、炮、泡)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识字8》,自己去读一读,读准4个娃娃的名字。
师:“苞”字为什么是“草字头”?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和植物有關。
师:“饱”字的偏旁是什么?为什么呢?
生:“食字旁”,因为吃了食物才会觉得饱。
师:“炮”字的偏旁是“火字旁”,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古代的炮里装的是火药,用火点燃才能发射。
师:那“泡”字的偏旁为什么是“三点水”?想一想你们在哪里见过泡泡?
生:洗衣服时、用肥皂洗手时、池塘里的小鱼嘴里吐泡泡时……
师:这些泡泡都与什么有关?
生:与水有关。
师:所以,“泡”的偏旁是“三点水”。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吗?可以从读音和字形两个方面来说一说。
生:这四个字的拼音里都有“ɑo”。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它们的拼音里都有复韵母“ɑo”。还有吗?看一看它们的外形。
生:它们都含有“包”字。
师:原来这四胞胎都长得像它们的妈妈——“包”。那这四个字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生:它们的偏旁都不一样,分别是“草字头”“食字旁”“火字旁”“三点水”。
生:它们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
师:回忆一下一年级学过的知识,这样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意思的字就叫——
生:形声字。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过多、过深的拓展有可能会降低识字效率,反而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注意科学化,从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积极探寻有利于学生感知、又异彩纷呈的汉字教学方法。
三、结合文本,一举多得
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汉字所体现出的整体性、直觉性和意象性特征正好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吻合。汉字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汉字的表意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地球的两顶“白帽子”》一文,可以抓住“帽”“热”“冷”三个关键词来展开。从“帽”的演变中,认识帽子的功能,学习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从“热”和“冷”的字源索引中,感受北极和南极“冷”的特点,从而感知“四点底”的字多与火相关,而“两点水”的字多表示寒冷。
师:这两顶“白帽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冷)。那课文是怎样写的呢?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冷的?
出示:在“帽子”的中心,如果把一杯滚烫的热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时候热水就会变成冰,摔在地上噼里啪啦地响,像放鞭炮一样。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相机教学“热”“烫”,联系课文第三节中的“烤”,从字形中,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火字旁”的字,“四点底”是“火字旁”的变形,表示——火)
出示古体字,感知字体演变过程,了解其本意,更深入理解字意。
引导学生回归到“冷”这个字来。
(出示楷书“冷”和古体字“冷”对照)教师解读:从“仌”(bīnɡ),取冰裂开时的纹路来表示寒冻。
师:这个“仌”会出现在哪些字中?(出示:冻、寒、凝……)你发现在字意上它们都表示——(冷)
“你怕冷吗?”再创设寒冷的氛围,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的冷,练习说话。
师:你们刚才说的冷都是零度左右,但南极和北极可冷多啦!北极年均气温达-18℃,而南极更冷,年均气温达-50℃。
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白帽子”的寒冷以及泼水成冰的壮美。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不仅知道了“热”“冷”这两个字的起源及意思,而且知道这一类词的规律和意思,还知道课文中是如何表现“冷”的:除了一系列的动作,还有拟声词的运用,又通过图片、视频、想象,再结合生活实际,以充分感受两极之冷。这样将单个字的教学与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结合在一起,达到言意兼得、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四、比照联想,深入领悟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汉字文化基因。笔者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如梦令》一课为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挖掘文本教学价值,加强汉字文化的渗透,在比照联想中,领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及丰富的表现力,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亲近感。
师:你觉得词作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词人的态度?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上台书写,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记”“醉”“误”“兴”“惊”等词。)
生:我们认为词眼是“记”,因为一定是好的事情、快乐的事情才会“常记”。
师:为什么不换用“忆”“想”等词?“记”有什么妙处?
生:我们选了“记”,因为“记”字可以体现李清照已经完全沉浸在这种生活的情趣里。“记”比“忆”和“想”表达铭记的程度要深,所以“记”最能表现整首词的情绪和作者的用意。
生:我们选了“误”,因为天色微暗,又喝醉了,她着急回家,一时找不到路,不小心划到了荷花深处。因为“误入”,才有了后面的“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喜。
生:我们觉得最突出的是“兴”,因为只有作者起了兴致,才把这件事写成了这千古绝唱,也表达出作者当时的快乐、悠闲的心情。
生:我觉得“惊”字适合,整个游玩过程有怡人美景,有惊险刺激,也有意外惊喜,动静结合,让整首词充满了生气。
生:我们这一组选了“醉”,这个“醉”字不仅仅是表面喝醉的意思,还是下文“误入藕花深处”后,词人深深地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生:我一眼就盯住了“醉”这个字,这个字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醉,不仅仅是因为李清照喝醉了,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它还有一个弦外之音——陶醉。作者陶醉其中,才能写出这首流传千古的词作,所以我觉得,“醉”是情感最妙之处!
师生集体交流,肯定“醉”字。
師小结:李清照留下来的词作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板书:词眼)
师: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尝试背出来。
遵循规律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汉字文化的渗透是遵循汉字构造规律、遵循儿童生长规律、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如此才能创造出适合学生主动生长、充分发展的语文课堂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