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昊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反复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综合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深化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体育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体育以强身健体为根本宗旨,而健康的体魄会激发人的拼搏进取的精神,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而且,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无论是体育课堂教学还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活动形式,总是充满着运动性、竞技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因此,总能给人一种顽强拼搏的毅力、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一种永不服输的耐力,一种充满阳光的活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为创业做好基础性准备,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高校体育教育,特别是校园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增强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吸引力,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整体目标。比如,在很多高校,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体育社团,开展的一些体育活动项目就很有创意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参与,更好地发挥了体育的功能。
高校众多体育项目带有竞技性,而竞技性培养的不只是竞争意识和竞争技巧,还会培养学生的团结与协作精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按人员组成分为两类:一类是一对一的项目,如羽毛球单打、乒乓球单打;另一类是团队对团队的项目,如篮球赛、排球赛。前者虽然是两人对抗,但二者处于同一矛盾统一体中,相互之间是不能完全分离的,而是互相依靠、相互依存的,这就是辩证法。对于后者来说,不仅两个团队相互依存,而且每个团队内部的成员之间必须动作协调、密切配合、竭力合作,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在比赛中战胜对方。因此,我们必须看到,高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育人”思想还不够明确,“育人”目标还不够突出。虽然各高校体育课程也都围绕着育人要求设定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侧重了体育理论的讲解、健康体能的训练和竞技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体育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忽视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对体育教育教学理论、规律和教育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以致体育“育人”职能发挥得不够理想。
高校体育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其编写的主要依据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但无论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下训练和校园体育活动中,教学大纲并没有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特别是部分地方高校,体育共同课的开设还比较随意,除了固定的学时学分外,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基本上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如有的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在课堂上随意组织学生打打篮球、排球,或练习健美操、太极拳。尤其是有的地方高校体育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导致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都得不到有效保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部分高校体育设施老化较为严重,部分体育设施已不能继续使用,有的体育设施也已不适合新时期体育教育教学需要,急需淘汰和更新。高校体育设施陈旧和老化的根本原因是受专业教育重要地位的影响,除了体育院校或体育专业之外,各高校对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导致体育教育教学投入不足,这也是当前很多高校体育教育普遍面临的最大困境。应该说,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也加大了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检查力度,同时还要求有条件的高校体育设施要向社会开放,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但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很多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甚至满足不了本校学生的日常健身需要。
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这已形成共识,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同时发挥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思路及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教师只有以“立德树人”为终极目标,在头脑中树立“立德树人”意识,掌握“立德树人”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立德树人”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高校体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如此。但纵观长期以来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应该看到,教师的专业技能虽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在明显提升,但体育教师的“育人”意识还相对较弱,“育人”方法还相对落后,“育人”能力还须继续提升。
2014年6月,教育部专门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必须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的领导体制,健全领导机制,以此强化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真正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高等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落实相关岗位职责。另外,要加强和完善体育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并完善与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相关的保险制度,为体育教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提供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
高校要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在一、二年级本科学生体育必修课上,保证规定的学时学分。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可根据情况开设多种形式的体育选修课,而且,要将体育选修课成绩计算到学生的总学分。在课堂规模上,要控制每节课学生的人数。要不断深入推进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丰富体育项目。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丰富锻炼方法,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高校体育教学和锻炼的特色。
要增强体育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体育教师的培训,除了要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培育教师的“立德树人”理念,要使广大体育教师真正、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教育在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体育教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
投入不足是制约高校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加大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学校体育教育的保障机制。高校不仅应将体育教育经费纳入学校整体经费预算中,还要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保证体育经费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的同步增长。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建设,保证体育设施、设备符合国家配备、安全和质量的相关标准。在体育教师队伍保障上,要从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等方面合理配备体育教师,保证体育教学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同时,要保障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要将各类体育文化活动、校内外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工作与体育教学一样,一同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充分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专业或学科教师同工同酬。在晋职晋级等方面,要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相关制度,以此激发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指导和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