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要让老师们坚信核心素养是“能教”的,以解决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培育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课堂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主战场”和“核心地带”,教师是课堂的实际组织者和教学主导者,教师能否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切实有效地开展好核心素养培育,将直接决定核心素养能否落地。再好的教育理论,如果没有得到一线教师的理解认同和行动践履,就会停留在文件纸面和专家口头中,毫无意义。学校管理,要让老师们坚信核心素养是“能教”的,以解决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培育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在交流核心素养话题时,有位老师郑重其事地对我说:“知识是可以直接教的,讲清楚原理和方法,辅之以反复记诵和训练,学生能记住能解题就算学会了,记不住解不出题就算没有学会,这很好判断。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类的东西,看不到的东西,纸笔无法测试,也无法教。”真的是如此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从来是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的。
今天上午听了高一英语组钟畅蓉老师的英语课,果然名不虚传,年轻的钟老师上课特别棒。
成都七中英语组坚持“4+1”课程实施模式,5节周课时留出1节课时上备课组自选素材,让学生接触最新时政材料,拓展视野。今天钟老师就是上的“1”的内容,由备课组集体选择和研究的《Fashion》。
钟老师先以问题导读方式展开批判性阅读,然后组织学生对“时尚”进行辩证分析和讨论,“何谓时尚?”“时尚的标准是什么?”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批判质疑”素养。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为什么南丁格尔、扎克伯格等人,衣着简单也被人视为时尚?”再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我对时尚的价值立场是什么?”从而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审美情趣”等素养。钟老师还通过小组讨论、自我表达、现场采访等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人文积淀”“勤于反思”“问题解决”等素养。
钟老师今天这节英语课,不但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还非常注重英语的“人文性”,实现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转型,可谓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培育的“样板课”。
有的老师上课,把课本上的知识基本讲清楚了,但文字背后的东西挖掘不出来,如人文价值、核心素养等,这是一种“育分不育人”的教学。今天,钟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革命”。
一线老师们认为,核心素养培育在新授课中较好开展,引进生活情境、组织小组讨论、开展探究活动、补充教材素材,等等。然而在复习课不是讲题,就是做题,哪有核心素养培育。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其实习题中也有核心素养的潜藏,老师既要学会挖掘和彰显,也要学会补充和创设。中高考命题就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具有立德树人、选拔人才、指导教学三大功能和任务,如果在复习课、评讲课等中不注重核心素养培育,学生是学不好,也考不好的。
高三语文复习课,能不能进行核心素养培育?该不该进行核心素养培育?今天黄亚妮老师给了我一个满意而明确的答案:能够进行,且必须进行核心素养培育。
黄老师今天上的是“图表类图文转换——流程图”的小专题复习课。本节课她和学生一起研究了旅店游客入店流程图、生态农场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基础研究功能模式图、O2O商业模式图等六大类流程图。
“流程图”类的复习,远远地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死记硬背学语文的落后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四大点:
1.语言转换能力,特别是符号和文字之间的相互转换。2.思维能力,能理解图标与箭头暗藏的关系与意义。3.联系生活的能力,要求视野开阔,融入社会与生活。城市孩子要懂农业,农村孩子要去旅游。4.注重学科整合,强调综合能力,六道习题分别涉及旅游业、农业、科研、经济学、历史等六大不同学科和领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跨界”能力。
“图文转换题”包括流程图、徽标、漫画、图片和图表等,选材形式多样,该题型走向生活化、实用性、人文性和情趣性的特征较为明显,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社会观察、思维能力等要求较高。“流程图”类习题把育人目标和试题命制进行了了高度融合,杜绝学生“死读书”。
“考什么,教什么”是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条,这是他们基于现实的功利考量。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不能回避这个客观存在,通过引导教师顺应现在中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从而在自身命题中也突出“素养立意”的命题价值观。也就是说,老师们树立和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意识,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试题命制、活动开展、师生交往、校本课程等各个活动中弥散开来,无事不进行,无时不进行,无处不进行。
今天黄明勇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点评了2017年高考全国卷(一)的作文题。题目如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黄老师点评道:要谈“你所认识的中国”,意味着学生要有“国家认同”的家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要“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就必须要能“国际理解”。涉及12个“中国关键词”,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信息意识”,要能“勤于反思”,注重“理性思辨”等。“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则要求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一定水平。
课后,黄老师对我说:“毛校长,一定要让我们老师知道,现在考试的素养立意倾向非常明显。一定要让老师明白,必须在核心素养指导下,不但要把课上好,还要把题命好!”
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