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19-12-26 11:15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互联网+微课

孙 园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5)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以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行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 “互联网+”的高职体育应用优势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新媒体为载体、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课程教学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广泛传递。因此,高职院校应把握“互联网+”教育发展形势,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和完善教育资源,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

(1)改变教学形态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规模在线课程能够实现成千上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束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传统的体育课堂延伸到课堂外、转移到线上,促进了体育教学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促进了高职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改变交流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教学形态发生变化,传统的体育课程和在线教学平台、即时交流工具并存,师生即时交流成为可能,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向体育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能够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有效地提高了师生互动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了体育教学效果。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为高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转变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通过学习、交流、借鉴、实践和总结,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由“知识教育”向“立德树人”的转变,更为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等,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借助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育平台,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高职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2.1 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符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不断增强,但丰富性显著不足,部分高职院校仅依据教材开展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项目学习需求。

首先,大多数体育教材对体育项目的种类、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对具体技术动作及锻炼要点未进行详细的阐述。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造成体育教学低效化、无效化,难以满足新时期体育教育的要求。同时,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在自主学习体育项目方面缺乏针对性,需要学生深入摸索和探究,导致学生学习成本上升。

其次,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未能结合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高职学生体质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根据《关于在校大学生饮食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体育教材没有结合各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教学强度、教学内容区分,这是不合理的,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高职院校以规范性、统一性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依据,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足,导致体育课程吸引力下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2.2 体育教学过程未体现学生差异性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兴趣爱好、体质健康状况决定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学校实施了差异化教学,大多数学校仅依据教学大纲安排体育课程,且课堂教学兼顾多层次学生学习要求,导致部分具备良好基础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而对该体育项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则参与度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天赋存在显著差异,如教师忽视这种差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以同等训练强度、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可能引发学生运动损伤问题,并可能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3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一般采用教师讲授、示范教学、学生模仿、自行练习的模式进行,学生很少有发言提问的机会,在技术动作学习和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解答,一旦学生形成错误动作习惯,纠正错误将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可能伴随学生一生;其次,受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缺乏自我展示的时间和机会。导致学生主体作用不显著,学生学习效果难以发挥,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此外,就目前来看,高职体育课程安排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制定,并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在时间设置上未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其它方面的需求。

2.4 教学评价不合理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集中或个体展示的方式由教师进行打分,从而形成学生考试成绩。在该种教学评价中,学生的体能素质变化、体育兴趣、课堂表现等情况未得到有效的体现,且未能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方式不全面、不客观,受教师主观性因素影响显著。针对这一问题,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实现由单一性评价向过程评价、双向评价的转变,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更为科学性、客观性的体育教学评价模式。

3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不到位、不深入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和体育教师应当借助信息技术,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建立学生体质健康长期监测机制,增强师生交流与互动,构建更为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纵深推进。

3.1 构建体育教育信息化平台

高职院校应加大体育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全校师生为用户,整合课堂、课外教学资源,设计并实现课堂教学计划通知、课外活动管理、体育教学资源管理与共享等模块,涉及校园体育资讯、在线课程学习、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监测、体质测试数据管理、体育社团和场馆预约等内容,借助互联网技术高效、便捷、实时等优势,构建覆盖学生选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依靠信息化平台,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实现由单一课堂教学向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的融合发展,为高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共享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和落实教学评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借助体育教育信息化平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定期发布、更新体育教学项目、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论,能够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学习与应用。例如,部分院校借助手机APP辅助体育教学,以手机APP作为学生选课、自主学习和社团交流的重要载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对高职体育教学实践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实践作用,有助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正确认识新时期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从而促进体育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观念由“教师主导”向“师生双向互动”的转变,提高教师参与体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借助信息平台,丰富体育教学资源

在高职体育教学研究中,体育教师的个人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方面应当发挥体育教师的整体性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体育教师各自具有专业、特长优势,通过广泛地资源搜集、挖掘和资源共享,能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升体育教学设计效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制作整体来看,教师可通过电子教案和理论课件共享、体育微课制作与共享、体育赛事搜集与共享等三个方面实现。

3.3.1 电子教案与理论课件共享

教案与理论课件是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的依据,也是规范体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首先,在电子教案的格式上,要求各年级、专业统一模板,并突出电子教案的特点,突出电子教案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并形成电子教案关注热度,由学校组织专家团队对电子教案进行点评,并与年底优秀教师评比、绩效考核相挂钩,提高教师对教案设计的重视程度。其次,在理论课件制作方面,针对部分课件质量参差不齐、应用效果不佳的情况,学校应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形成专家团队,结合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和教学内容,对所有年级的体育教材进行梳理,统一授课计划,并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制定出优质的体育电子教案范例,并将教学理论课件上传至校园教育平台,其他体育教师可随时下载、修改、共享,提高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电子教案和理论课件的集体备课、统一进度和课件范例,为高职体育教师教学实践和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了环境和技术支持。

3.3.2 微课制作与共享

微课是围绕单一知识点而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短小精悍、目标精确等特点。借助微课资源,学生在课外重复播放、学习,并以此作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重要途径,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空间限制,弥补了有能力、有需求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技术动作的认知程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微课视频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且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体育教师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为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培训,发挥高职院校多专业优势,通过计算机专业与体育专业学科融合等举措,定期开展微课制作知识交流活动,由体育教师构思微课视频内容和结构,在计算机学院教师、学生的帮助下完成系统化、系列化微课资源的制作和共享。同时,在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体育教师可自行尝试微课视频的制作,并与其他体育教师交流、分享微课视频制作经验,提高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在微课资源制作完成后,体育教师将微课资源上传至校园教育平台,供体育学科教师使用和应用,能够极大地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兴趣和问题登陆校园教育平台进行在线学习,能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进而发展成为体育技能。

3.3.3 体育竞赛视频的共享

精彩的体育赛事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能够使学生成为该项运动的忠实“粉丝”。体育教师应定期搜集精彩的体育竞赛视频,并将其上传至校园教育平台,并在体育教育资源库中共享,供学生观看和学习。此外,精彩的体育竞赛视频也可以作为课堂技术动作讲解的有效资源。通过技术动作对比展示和慢动作回放,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与运动健儿在技术动作规范性上存在的差异,从而进行自我调整和纠正,降低了体育教师单独指导、纠正的工作量。

3.4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4.1 借助教育平台,发挥线上教育优势

新时期,体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传递,而是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为目标的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通过校园教育平台、互联网平台、教育APP发布教育教学视频,不同年级、基础、兴趣爱好的学生可自行选择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也可以自由观看视频进行复习,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学生可自行安排学习时间,甚至可在家完成体育课程学习。由体育教师制作并上传的系列化教学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的分层教学。在线上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借助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分层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发挥课堂教学“面对面”指导的优势,实现理论学习与运动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体育教学深化改革。

3.4.2 借助通讯工具,增强师生互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实时互动提供了可能。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日益成为互动交流的主要方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及时沟通工具的应用优势,建立体育课程群、组等,不定期发布微课资源、体育项目知识、课程变化等咨询,将体育课程延伸到课外,提高信息通知、资源共享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同时,师、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单独交流,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能够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学生人数的限制,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指导的针对性。此外,在体育课程知识交流之外,师生可就共同的兴趣话题进行探讨,能够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部分学生因内向不敢于提问、不善于提问的问题,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提升。

3.5 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长效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反馈机制

随着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建立长效化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信息收集、统计、反馈平台成为可能。智能穿戴设备能够提供运动距离、心率变化、卡路里消耗等数据,并通过互联网上传到相关数据平台,能够实现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长期跟踪、收集与反馈,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从而为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高职院校可借助手机APP应用优势,利用现有的专业应用或由专业公司开发专业应用,将学生穿戴设备与手机进行链接,通过手机APP收集学生日常运动情况,并上传至校园教育平台,自动生成图表与排名,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运动情况,并提供体育锻炼建议和指导。学生可自主登陆校园教育平台,自行查看每日、每月、每季度运动数据,并从心率、运动距离、体重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获取自身体质健康专业化数据,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6 借助信息技术,推动体育教学评价改革

针对以往体育教学评价缺乏客观数据支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现实情况,为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在校园体育教育平台建设、手机APP开发的基础上,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课堂出勤情况、课堂教学训练效果、微课视频观看情况、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等进行客观性评价。首先,在体育课堂开始前,由教师在手机APP上设置课程时间、教学班级等信息,由学生进行签到和上传视频资料,并结合教师的课堂出勤人数统计情况,确保学生出勤的真实性、准确性,防止部分学生无故不参与体育课程,提高体育教学的覆盖范围。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训练测试成绩,教师可在手机APP上进行记录和点评,以此积累学生过程性学习成绩,从而形成完整的学生学习记录。再次,通过体育项目相关微课视频的观看频次,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形成情况,从而为体育项目设置提供有效依据,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的依据。最后,基于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教师可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从而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课外体育锻炼的数据,为学生体育技能、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提供专业化数据支持。从学生角度而言,除了教师评价外,学生可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自我主观性评价,并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反馈和建议,从而为教师的教学优化提供反馈意见。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课堂评价模式,基于量化的体育锻炼数据,能够避免教师主观因素对教学评价的影响,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 结语

高职体育课程是发展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学科。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认识,理性看待新时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积极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方式,参与微课资源制作、电子教案设计等,并借鉴、学习、参考校园教育平台体育教育资源,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借助即时沟通工具、专业APP等,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整合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优势,建立并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并结合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切实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理念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互联网+微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