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2019-12-26 11:15廖建刚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考试考核

廖建刚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2200)

在某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座谈会上,一名即将毕业离校的学生很迷茫地说,不知道自己在大学几年真正学到了什么,以后能干什么。大学几年几十门课程的考试,都是在考试之前临时突击就通过了,临毕业才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都很欠缺。像这名学生所说的情况,在现在的很多应用型大学并不少见。很多大学的专业课老师也反映,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一些重要知识点没有很好掌握,以致后面学习专业课时遇到很大困难,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做好教学。从学生就业实习单位反馈的信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很多应该在学校完成的基本岗位技能没有过关。应用型高校学生不能“应用”。有鉴于此,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对“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如何学”、“如何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因为课程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固定,而每门课如何“如何教”,教的效果如何,怎样才算学懂弄通会做?课程考核是伸缩性、操作性比较大的一个关键环节,很多应用型高校在这一关键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然而相关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难点问题或制约因素,已严重阻碍了此类改革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化。针对这些难点问题或制约因素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对于丰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推动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杜绝学校积弊,使程度低下的学生不能侥幸毕业”(李宗吾,193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考试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考试的目的是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弄懂学通会用的情况,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高质量人才。当前,高校课程考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让学生敷衍考试,讨厌考试,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及弊端。

1.1 考试内容受局限,一考“定终身”

考试内容刻板。过于拘泥于教材或笔记,重记忆而轻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易引发学生的作弊及投机心理。究其原因,在既定的考核框架内进行考核,规范且易于统计和管理,既保险又好控制,不会出纰漏。

1.2 考试方式单一,时间固化

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多为学期末“一考定成绩”),考核内容中记忆的成分占比较大,考试时间120分钟,成绩评定时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形式单一。其主要弊端是平时成绩成了每堂课点名的终极目标,至于来到课堂上听不听课,学不学习,平时成绩其实很多时候并没有真的反映出来。而期末考试,又成了笔试背书为主,会背的占优势,会做的却体现不出来,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动手能力的发挥,有悖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3 考试目的弱化,不利于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实现

当今高校的课堂教学仍然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气氛沉闷、互动不够,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佳,考核内容中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由于考核方式的局限性而弱化,一门门课程就这样囫囵过关,最后教师教的就那几本书,学生学到的就那几道题,学生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不足,实现不了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4 只关注考试结果,忽视考核情况的分析与反馈

课程考核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解决。但是,很多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的评价主体是承担本课程教学的教师,由教师自我把关,考试及格了就万事大吉了,没过关的补考其实也就是再背书,再做一次试卷,其科学性和全面性欠缺,课程考试结束就意味着该课程教学的终结,学生就此得到一个判定。考核结果,既没有教师的及时反馈,也没在促进师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1.5 管理固化,缺乏创新

在惯性作用下,一些与课程考核相关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也不希望进行改革,课程考试管理体制僵化,教师及管理部门缺乏创新的勇气和信心,改革动力不足。

2 当前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难点及制约因素

存在以上弊端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广大师生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一时难以根本转变;现行考试管理制度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约束;考试形式单一,内容刻板,评价方法和技术缺乏科学性;教师讲授、出卷、评卷一体化等等。这些也是当前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难点及制约因素。

2.1 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常态”。这种现代“八股文”式的“病态”教学方法甚至成为“常态”。究其根源,一是当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多是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短期内难以转变;二是课程考试改革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紧密关联,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方法是与偏重记忆的被动学习相适应的,多数师生还习惯于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也习惯于“一考定成绩”的简单考核和应试方式;三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远未到位,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也影响着高校相关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2 高校现行考试制度制约考试方式的改革

考试管理制度是课程考核的重要保障,只有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课程考核管理制度才能促进课程考核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当前大学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还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教、评一体化;个别教师平时教学懈怠;甚至还有学生贿赂教师以求情送分;评分不公、“印象分”、“光环效应”等人为因素拉大了学生的成绩差距。上述原因使得考试起不到诊断教学效果的功能。

2.3 高校现行的教学设备、体系制约着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的选择

近年来,应用型高校教师也在不断探索考试方式与方法的改革,比如在课程考试中增加对实验技能、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的考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创新的考核方式很难推进,主要存在如下原因:采用大班教学的高校居多,教学设备台套数满足不了实践技能考核的需要;实践考核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的计算也没有科学的依据,打消了老师增加以上环节考核的积极性;实践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风险和不可控的因素,也让实践考核不了了之。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运动技能等等值得考核也应该考核的内容经常没有被纳入课程考核中,误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的记忆、背诵、默写。考试的题型固化在是题库里,内容来源于固定课本里,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轻松过关。

3 推动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对策建议

要对当前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我们可借鉴国内外一些高校的考试(考核)经验(如英美等高校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与选拔的多样化课程考试形式和评价标准,并固化到了教学管理中),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的考试方式分散到学习过程中的各个节点上去,对学习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之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到对教学全程的监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更重要的是,要将国外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及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与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国内高校课程考试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难点、困境或制约因素,进行认真总结、深入分析,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

3.1 更新考试观念,主动作为

给大学生以适当的压力,充分发挥课程考试的积极作用,首先从打破旧的考试观念着手,切实转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树立“严进严出”的教育观和科学的考试观,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及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观念。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理论知识的方法和本领(即“授人以渔”),而不是灌输多少理论知识(即“授人以鱼”);把课程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将隐藏在课程背后,诸如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作为最高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观念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思考,培养研究辨析事物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以达到学会与会学的学习境界。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观念方面,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努力营造良好的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制度环境;其次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指令、指标、规范等刚性手段与指导、协调、激励等柔性手段相结合;再次是要明确和尊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敢于对教学活动作出自己的判断,创造性地开展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3.2 考试形式多元化,不惧困难

应当改变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局面,使考试形式多元化,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技能大赛获奖、技能证书等形式都可以尝试运用到高校的考试中;注重课程考试评价的过程性,适当增加过程评价(形成性考核)的比重。这样的课程考试改革会涉及到学校很多部门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改革,但为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专门性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要修订和完善有关课程考核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文件,形成根据课程的性质(必修、选修)、类别(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学时(或学分)、班级规模(即选课人数多少)等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考核方式。二要针对申请重考、提高学分绩点、课程免听的学生,单独进行期末考核(如单独出卷与评卷或其他考核方式),即采取有别于平时的考核方式。三要增加教改选修课程的计分系数,建议学分系数为1.5,如2个学分的教改课程,学生如能通过,则可获得3个学分,从而保护和提高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四是各专业要适当调减必修课程的课程门数,调增教改课程学时、学分数(该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应明确为“教改课程”),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3.3 考试内容灵活化,突出应用

以考察学生的能力为主,知识点的掌握为辅,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题型设计要多样化,要各种题型相结合,提高教师灵活运用各类课程考核方法的能力。

目前,在国内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较多的考核形式及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考勤、课堂与课后作业、课堂专题讨论及案例分析、模拟讲课、课程论文及课程设计、调研及实验报告、读书笔记及文献综述、实验操作及技术技能演示、单元及期中测验、期末考试(含闭卷、开卷、半开卷及口试或面试)等。各种考核方式各有优缺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可相互替代。将上述考核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组合搭配,并具体运用到某一门课程的学业评估中,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然而,高校各类课程依性质(必修、选修)、类别(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学时(或学分)、内容(难易程度)、班级规模(学生数量多少)等不同而应有不同的的教学考核和实施方案。因此,有关教师必须探讨和提出能够适应多样化、多频次(经常化)考核方式要求的课程教学方案,力争科学、合理(公平)、可行(易操作)、可控(能及时调整或变更);同时还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及考核内容,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学时安排。

3.4 考教评适当分离,强化能力

目前高校教师讲授、出卷、评卷一体化,其方便、规范与指向明确等益处自不必谈,但不定期、不定课程地实施考教评分离,可以有效地避免其弊端。比如逐步完善理论课试题库,实训课实操考试等由该专业的所有教师共同设计,并根据专业发展动态进行更新,考试时由相关管理部门随机抽取试题库中的试题或者由其他专业专家来考核检验,进行集中评阅。

4 结束语

如果把高校教学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则是其中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校新一轮发展的要求,要提高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通过社会用人单位的“大考”来确定,但那种“大考”反馈的信息相对迟滞,一旦不合格已为时已晚。因此,通过课程考核来把控教学质量的风险,最及时、最有效、最便捷。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虽然学在先,考在后,但其实课程考核制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处于关键和先导地位。因为课程考核在发挥教学评价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教学导向作用。考核的评价和导向作用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和制度有助于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只有从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及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改革,才能真正提高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应用型考试考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