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涛 郑 非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2019年6月10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发文,将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程职院”)从武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二级单位调整为中国宝武的直属机构,作为中国宝武产教融合平台,承担中国宝武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并作为集团公司内部同类职教资源的整合主体。至此,学校的办学定位在经过近五年的探寻后,按照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回归到企业办学的本色,定位于办好产教融合型高职院校,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办好高等职业教育、职工继续教育和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上来。要办好产教融合型高职院校,并承担起宝武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就必须对学校近年来的办学状况进行深刻的剖析。
2001年到2007年,响应国家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武钢将内部的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组建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钢在自身发展的每一个关键历史时期,都提前谋划了教育资源布局,以确保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供给。在这一阶段的历史中,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新生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和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基地”,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武钢产业流程中的第一道工序。武钢要求学校成为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的“人才库”、公司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器”、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的“辐射源”[1];学校也提出了“融入武钢发展战略、融入武钢产业流程、融入武钢科技进步”的办学理念,与主办单位形成了良性互动,发挥了社会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武钢的年利润一路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消化成本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教育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冲击。2012年,武钢对学校提出“一年费用减半,两年补贴为零”的要求,断崖式削减对学校的拨款;2013年,学校的教育拨款为零,实现自养。同时武钢将学校的性质从费用单位转变为经营单位,要求在财务上实行独立核算。2016年,武钢全面推行人力资源优化,给各二级单位下达了优化减员指标,学校的职工培训项目数量陡降,培训收入锐减,办学愈加艰难。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颁发,在武钢态度不明确的情况下,学校将自身定位为需要剥离的企业办社会职能,在2016年—2017年两年时间里,学校上下一心争取政府接管,虽有进展,最后无果而终。2017年7月底,国资委等六部门联合颁发《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后,武钢决定引入符合要求的社会资本对学校进行重组改制,学校随即根据武钢的指示成立专班,制定改制方案。2018年,武钢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抽调人手,指导学校的改制工作,直至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联合颁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改制工作中止。
2.1.1 按照生产单位的要求设置管理部门
在武钢把学校定位为经营单位后,要求学校参照各二级厂矿设置三部一室的管理机构:教学管理部、党委工作部、总务(后勤服务)部、综合办公室,高校特有的管理部门,如学生工作部、招生与就业办公室、科技管理处等,分别隐匿在三部一室之中,尽管机构、人员和职能都在,但职能发挥的效果则大打折扣,也影响了部门间工作的协调。后来学校机构几经调整,仍没能摆脱“三部一室”的窠臼。
2.1.2 以经济指标为目标绩效管理的关键考核指标
为了在零拨款的压力下实现收支平衡,学校建立了以经济指标为关键考核指标的目标绩效管理机制,将经济指标按战线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即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责任。然而学校的管理有其特点,各部门及其员工的工作效益,不适合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目标绩效的考核应是各司其职:招办招好学生,老师教好学生,学工部管好学生等。
2.2.1 内涵质量指标让位于经济指标
在以经济指标为关键考核指标的目标绩效管理机制下,凡事必提成本。大家首要关注的是收入和利润,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成果等办学优先考虑的主题词,被生存、成本、奖金、效益等冲淡。由于经济指标的考核压力,大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降本增效上,不能直接或短期内难以产生效益的工作,逐渐被弱化。
2.2.2 过度使用资源
过度使用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的过度使用。教师的年均工作量超过额定课时一倍以上,侵占了教师科研、教研和自身学习提高的时间。二是基础设施的过度使用。教学设施的维护维修投入不足,学生宿舍长期满员,不能适应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2.2.3 职工思想不集中
在职教春天到来的社会环境下,职工们对学校的未来充满憧憬。但在经历了关闭撤销的担心、重组改制的恐惧、移交政府的折腾和无米下锅的窘境之后,职工思想不稳定,都在为以后的生计发愁,一些培养了多年的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骨干在有机会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政府举办的社会院校任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校企一体的学校来说,企业对于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管理体制有重大的影响。要办好产教融合型高职院校,企业和学校必须厘清各自的界限。对学校而言,学校必须要认清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人才密集的优势,把学生的培养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紧密融合,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开发企业急需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课程。
(1)有特大型国有企业为依托。企业举办的学校跟所属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设备设施、文化都能很方便地转化为学校的教学资源[2]。中国宝武的“一基五元”战略和钢铁生态圈涉及数十个行业、上百家企业,为学校实施产教融合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有一批学术背景深厚、从业经历丰富的教师。学校有一批上世纪80-90年代参加工作的教师,他们大都毕业于北清复交、浙大、武大、华科等名校,他们爱岗敬业,勤于探究,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标准的“双师型”教师,在省内高职院校中亦属难得。
(3)有一支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在学校摸索办学定位的过程中,几乎每三年就有一次大的重组、机构变革和人力资源优化工作,这种持续的变革为学校锻炼出了一支执行力强、雷厉风行、身先士卒特别能战斗的干部队伍,只要学校的办学方向明确,决策科学,这支队伍能够带领职工去完成各项艰难的任务。
(4)有一支吃苦耐劳的职工队伍。在学校投入紧缩、资源紧缺、工作量超负荷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师拿着低于同行的收入,与学校共度时艰,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并在教研、教改和省赛、国赛中取得好成绩,十分难能可贵。在与兄弟院校的交往中,我校教师的工作作风、能力、效率常常受到同行钦佩。
(5)有现代学徒制的办学传统。一是曾经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学生一旦录取,即是武钢员工;二是校企育人一体化,教学工作由学校与武钢所属各厂矿共同承担;三是学校的专任教师长期在企业摸爬滚打或干脆来自于企业;四是武钢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授课的途径便捷通畅;五是学生都是在真实的生产岗位上顶岗实习,且有专门的师傅指导。以上特点正体现了现代学徒制的要求。
2010年到2018年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多部门关于鼓励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文件不断密集出台,尤其是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2019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提出,省级政府要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从政府文件的发展脉络来看,国家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重视,鼓励政策越来越具体。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期望能够等来政府支持企业办学的具体政策落实到位,企业办学将凸显它的特色和优势。
2019年4月9日,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在《光明日报》专版刊发访谈文章,明确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宝武旗下核心职教资源。作为中国宝武的一员,学校就是企业的一部分,这种校企一体的体制,既能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人才和文化资源,又能贴近企业的需求,高度符合国家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施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就中国宝武发挥学校的作用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陈德荣董事长提出了校企利益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文化融合、人员融合、制度融合的六融合路径,并建议以产教融合型、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聚焦产业链、聚焦双师素质、聚焦“大企工匠”培养目标、聚焦产教融合,实施专业切合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平台建设四大工程[3]。
陈德荣董事长的讲话,政治站位高,目标定位准,方法措施实,既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为学校的未来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体现了一个企业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情怀。我们要抓住国家重视企业办学主体作用的良好机遇,在中国宝武的平台上,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我们同样可以期望,学校会在中国宝武的政策、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支持下,焕发新的生命,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