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2019-12-26 11:15林大燕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统农村文化

林大燕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泉州:36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了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受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逐渐流失。因此,在追求乡村振兴的同时,研究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走向亦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紧急课题。

1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危机

1.1 人口外流导致文化传承主体流失

原始社会以来,农村因人类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田间劳作,并需要饲养牲畜而不断形成和发展,文化随之相伴而来。几千年来,人类在自己家园生产劳动,家与家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来往密切,优秀传统文化也便随着技艺传承、节庆风俗、代际传承等而传承千年,且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大量乡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留守农村的多以老年人为主,农村中传统的民俗、技艺、饱含文化价值的历史遗迹、良好的道德品格、家风等似乎已经没有了“正经”的传承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1]。因此,村民不仅是文化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如今文化传承的主体大量外流,人口缺失就意味着文化传承缺乏了代际传承的机会。

1.2 短期利益至上导致文化价值认同感低

一种文化、思想要得到发展和传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人们产生价值认同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渗透,很多农村年轻人追逐经济利益、短期效益,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诚信、忠诚、孝悌等元素却正在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加之,进城的人们远离农村,远离了之前赖以生存的文化衍生载体,导致他们对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或价值认同感逐渐丢失。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年轻人中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1.3 管理不力导致文化传承载体单一

因人口外流,很多农村文化传承面临困境。近年来,国家由上到下掀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热潮,到农村一级也是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部分乡镇领导者和村两委们对文化建设和传承不够重视,认为文化建设多以面子工程为主,没法起到发展农村的作用,认为农村最主要的是解决物质上的问题,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部分村干部虽想发展农村文明,但是因文化水平有限、人力不足等原因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传承和发展往往演变成“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另外,即使有认真执行发展传统文化的农村,但也因资金和人力有限,没有能很好地利用现在的新媒体手段,文化传承和发展只能靠“吃老本”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这种宣传手段单一、载体单一的情况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不被外人所了解,缺乏刺激文化发展的外部动力。

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2.1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文化传承缓解传承主体压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始实施。该《意见》在城乡融合发展、文化传承、人才引进、创业就业指导、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这些优惠政策势必会引起农村外出人员回流家乡,投入新农村建设。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但可以吸引人员回流,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人员参与,有了代际传承的可能,而且缓解了农村文化发展“后继无人”的压力。回流的人员中,很多人经过培训有可能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专门人才,他们也可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智力支持。

2.2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经济保障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利用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种植和经营。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自由灵活但是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划,收入并不稳定。部分边远农村受制于有限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村财收入十分紧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土地潜在价值越发凸显。为取得最大化的土地红利,增加农民收入,多数土地将会以流转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农民通过出让土地、受雇劳作,有了更加稳定的收入。同时,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边远山区可以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农业生态观光园等。这些都会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这种改变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也将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的全面升级。因此,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多了更多平台,经济效益也将进一步彰显。事实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专门的工作队伍,也需要专向的政策资金来扶持,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则能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2.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乡村振兴战略也应紧紧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兴美、以文促建等方式带动乡村发展,用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意味着农民思想意识不断提升、科技意识不断普及、村民相互礼让、注重集体观念、乐善好施,家风文明等。这些都可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乡风文明添加色彩。传统文化中不仅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优良传统,有“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因此,利用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要摒弃过时的思想,对有助于社会发展,有助于社会进步的积极思想则应大力弘扬。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路径研究

3.1 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紧迫感,重塑文化价值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带来一定的农村回流人潮。为使文化传承成为可能,要让大家从思想上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唤醒群众的文化自觉,促使大家齐心协力为文化传承建言献策并参与实践。

第一,加强对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称为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2]。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的每个阶段都赋予每个学年段学生能消化的学习内容,指引学生学习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汲取营养,让青少年从小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了解文化形态,从小树立文化传承意识。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从而能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遗产文化和思想文化,不管是哪种文化形态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维护和发展。设立专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资金,一方面可以用于修缮文物古迹,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可以用于表彰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于奖励好人好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可以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第三,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传承意识。农村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是人才的推动。目前,村一级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与之密切联系的县乡一级应该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应设立专门的工作队伍协助村委会,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专项工作全面铺开。同时,对村一级的村两委成员或有志于传承传统文化的群体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加大文化传承意识,形成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互动良性循环的文化发展和传承意识,推动文化建设。

3.2 多角度建设文化传承载体,营造文化传承浓氛围

要形成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除了人文环境和资金投入,更需要全新载体的拉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新型社交方式。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接受新消息的渠道。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加大载体建设,将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相结合,从多角度辐射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一,注重发挥传统载体的宣传作用。节庆礼俗、乡土建筑、技艺传承等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传统载体。同时,对于节庆礼俗中不合时宜的落后习俗要予以改造。例如,针对乡风文明上,各村可以加大对移风易俗的宣传和推广,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佛事不办”新政策。对于村级的乡土建筑、文化遗产等应该首先加以保护,挖掘其潜在的育人价值,让其在文物建筑中“活”起来。注意编撰本村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红色革命文化等,注重收集村里的美德事迹,用手册、宣传册、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并以村志记载的形式记录下来,创造文明传承的物质形态,让乡风文明有迹可循。

第二,有效提高新媒体文化传承力度。如今网络通讯发达,农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更是离不开网络的参与。网络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载体的中心化特点,打破农村地域界限,可以快速吸引各个角落人群时刻关注农村传统文化发展近况。因此,可以村的名义建立乡愁网络平台或公众号,将传统技艺、文化建筑、节庆习俗等分门别类发布。同时,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感人故事或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也可通过平台及时分享,向受众们传递文化信息,营造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

第三,持续开展各类活动,丰富传统文化传承形式。严格来说,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有限,参差不齐,有的老年人因不懂操作智能手机无法获得其他信息,营造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还应在其他直观的文化宣传方式上给足支持。例如,开设农村书屋、阅览室或者定期放映文化电影,或者直接在村里绘制文化长廊、墙画等,条件许可的可以兴建“乡愁纪念馆”以打破原有的闭塞、资源缺乏的现状,以此不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加深对文化传承的认识。此外,用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农闲生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如,可以开展“最美媳妇”、“好婆婆”、“好家庭”等表彰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家庭关系的良好发展,还可以促进邻里团结;也可以举办书法、剪纸、藤编、书评等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传承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跃于群众生活中,倡导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3.3 多层面构建文化传承力量,推动文化传承良性发展

文化承载,其实不仅是农村的乡土风情和建筑的传承,也是家族间代代的血缘和命脉传承,更是千百年来推动农村发展的起着凝聚作用的乡村元素的传承。“记得住乡愁”就是让那些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让村民群众对农村寄以期待和依恋,共同为农村发展发出声音。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传承和发展。例如,推动文化传承中新乡贤的力量。新乡贤是指那些在本乡土成长,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且能自觉担负起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乡传统文化的人。这些新乡贤德行高尚,在村里受人敬仰,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定期举办新乡贤会议,商讨对策,依靠大家的力量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建言献策。

总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越发展,科技越发达,文化也应该越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孔子说过:礼失求乡野!农村作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发展好、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传统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