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东 杨兆华
【摘 要】学生社团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织,但是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社团的设置成了一个表面工程,没有真正发挥社团的作用。社团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更是让社团的发展步履维艰。所以本文主要从高中阶段入手,对于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路径进行研究,以充分发挥高中社团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关键词】高中社团;自我管理;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2-0051-02
【作者简介】1.沈春东,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平望中学(江苏苏州,215221)校长,高级教师;2.杨兆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平望中学(江苏苏州,215221)教科室副主任,高级教师。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比较繁重并不应该有社团的存在,但如今是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时期。新时期社团的存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高中社团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优化社团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真正通过社团丰富课余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一、高中阶段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意志为标准。
在高中阶段的社团管理过程中,不能排除还是有一些教师以课堂学习为主要任务,但是在社团管理工作中以学习为主就会限制社团的发展。教师安排社团活动的时候有时无意间会压缩社团活动的时间,将社团活动开展与课堂所学知识相结合固然是学习娱乐两不误,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社团活动开展的多样性。
2.忽略学生真实需求。
一些学校在开展社团活动时依据的是学校的实际情况而非学生的需求。所以,在社团活动开展时,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内容并不感兴趣,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即使学生向社团管理者反映相關的问题,也得不到管理者的重视。管理者还会抱着为学生好的心态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全然忽视学生主体需求。
3.制度化规范不足。
高中阶段的社团管理因为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所以管理过程中制度规范不足。社团管理经常会因为个人的意志影响整个社团的管理规范。由于各个管理阶段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让管理也难以规范。
4.组织分工不明确。
高中阶段的社团因为缺少具体的规章制度,社团中的人员之间带着各种人情关系。每一个人所负责的工作职责范围都相对模糊,几乎是管理者在一起进行讨论,然后随机进行任务的分配,每个人并没有固定的管理区域,社团的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发生责任不清的情况。
二、高中阶段学生社团管理优化的策略
1.完善社团规章制度。
在社团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制定规章制度为首要任务,在组织一个社团时需要对社团的目标任务,人员分配,岗位职责进行认真规划,将职责落实到个人,然后让每一个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每个人的奖惩也应该有明确规定,出现问题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保证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在规章制度运行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时时审视规章制度是否存在漏洞,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予以更正。对于规章制度更改的内容要及时向社团成员公示,让社团成员能够明确自己在以后的处事过程中应该做出哪些变化。
2.管理社团民主化。
社团的设置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所以在社团的规章制度有了明确的规定以后,社团活动的内容制定要听从学生的呼声。管理者在安排社团活动时,活动主题的确定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从众多学生的意见中择优开展,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某些学生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管理者应该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尽可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参与社团的活动过程中放松身心。
3.社团运行透明化。
在社团管理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认为社团存在内部暗箱操作,所以社团管理者的声明也无济于事。因此,在选举一些社团管理者时应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及时公示。让学生了解社团的运行状况,对于涉及资金的一些问题也应该公示,让学生看到社团的一切运行和操作是全透明的,让学生信任社团管理者,把社团当作自己的家来对待。
4.设立监管部门。
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定期对社团的运行进行考核,对社团进行打分,这样社团管理者在管理时也会重视社团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维护社团的良好形象。监管人员还需要实时向教师反映社团的运营状况。以往的管理模式教师与学生是相互脱节的,这样教师接收的信息就比较片面。设置监管部门后,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社团管理情况,能够及时为社团的发展出谋划策。
5.管理者定期述职。
作为一个社团管理者,为了能够规范社团的运行,让每个参与社团的学生了解社团的状况,应该定期述职。社团管理者应对过去社团开展的活动成效以及未来活动开展的方向进行报告,让学生明白在社团中能够获得什么,已经获得了什么,将要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判断自己所期待的与社团的规划是否一致,进而决定是否继续参与这一社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