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而在当前的情感教育中存在教育目标模糊、教学体验失真、教学过程简单等问题。基于此,情感教育应立足于课标,站在时代的高度,穿越文本的深度,在学生的期待视域下让学生情感增长真实而可见,以恰当的实施策略完成情感教育目标。
【关键词】情感教育;真实可见;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3-0037-03
【作者简介】王浩,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江苏徐州,221300)教师,高级教师。
从现代心理学来讲,情感因为不仅包括了感官上的感受和体验,也包括了认知参与下的、精神上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对人的兴趣与信念、想象与思维、内驱力与创造力等因素有着重要影响和调节功能。《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一书认为,情感教育的目标应包括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中就贯穿着“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等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和学习要求。
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怀学生的个人情感,关切集体荣誉、集体意向等集体情感,关注社会道德、民族感情等社會情感;在锻炼学生体验与体悟情感、阐释与表达情感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引导学生由低级的负向情感向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理智情感、以优良品质为内涵的道德情感、以发现并创造美为标志的审美情感以及作为民族气节基础的民族情感等正向的高级情感迁移,使学生情知共进,进而为社会培养一个个人格健全、精神健康的人才。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却存在着情感教育目标模糊不清,情感教学体验失真,情感教育过程简单化、程式化等问题,这就导致情感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情感教育,具体如下。
一、在学生的期待视域中,让情感教育真实发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2003年版和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均有提及,足见符合学生期待的语文教育是多么重要。符合学生期待的语文课堂,首先应是基于并契合学生当前情智认知发展和心理视野的课堂。
笔者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品质》一课时,将此文与必修二《说书人》组合成以“生命诚可贵”为主题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其中设计了一个“语言表达”环节:
《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创作的一首短诗,请你根据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及其事迹重新做选词填空,并阐明理由。“ 诚可贵, 价更高。若为 故,二者皆可抛。”
有学生说道:品质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匠心故,二者皆可抛。我实在品不出格斯拉兄弟究竟有何处值得赞颂的——一个工作狂?或是因为工作不惜把自己饿死的鞋匠?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只求工作好、性命不用保的“品质”吗?我感觉文章是一味推崇品质而忽略了技艺精湛、深具匠心精神的手工艺人的性命。
此环节让学生在对价值的衡量中,深入思考,在课文的“品质”主题面前,学生看到了与此截然不同的东西:人生的价值更在于创造!这个活动环节清晰地说明,不论学生接纳还是排斥课文作者和教材编者的意图,这都是学生审视自我内心世界和关注自我人格发展的开始,是社会意识觉醒和构建人生价值的开始,也是寻求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开始。
二、在可见的学习视野内,让情感培育可见发生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哈蒂教授在《可见的学习》中指出,教学应该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实践。恰如此,2017年版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5”和“学习任务群6”分别给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操的培养上,要运用量规工具,以实证的方式,让学生情感增长进程显性化、实体化。
如上述“生命诚可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制订本专题的情感教育计划,具体包含情感内容、情感等级及特征、情感目标达成路径、自我情感成长表述等;教师则可以秉持尊重、关注和接纳的原则,制订学生情感成长检测评价单(见下页表1)。
如此,学生对品质、生命与价值观的认知变化、增长过程就变得清晰可见,学生的情绪机制、生理机制和思维机制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可见,而且在此过程中师生各自的任务与职责也可适时调整。
三、紧扣时代旋律,让情感体验适时发生
在2017年版课标中,“时代”“情感”分别出现27次和35次。可以看出,时代环境和情感因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生命诚可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笔者设计了迁移环节:
文中的传统鞋店与说书行业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当下,外卖打击了方便面,支付宝冲击了银行,移动支付抛弃了ATM自动取款机,智能电动汽车即将全面取代传统燃油汽车,请你为新时代的“说书”与“说书人”们支招。
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因说书、传统制靴等职业消失给人们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培养学生因时而化、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因此,适时融入社会时事,不仅可以丰富学习资源,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体验。
四、在深度阅读中,让情感教育深刻发生
深度阅读强调学生主体的自我导向及文本的意义建构,强调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最终在思想碰撞之后发展或丰富原有的个性化解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以读者的身份与学生共享阅读体验,不妨在深入阅读后提出个性化的见解,供学生参考。
在此任务群的阅读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驱动:“同是以叙事为主的两篇文章,其叙述视角有无变化?找一找,读一读,体悟其作用。”学生会发现,两篇文章中既有第一人称,也有第三人称。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最后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说书人》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品质》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交替变换,生动而全面地展现着时代的变迁给说书人、靴匠带来的职业影响。如此,学生看到和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人物命运的可怜和道德品质的优良,还有生命消逝的深层次原因。这样的深度阅读引导学生在文本的深处漫步,让学生的情感获得深度而完整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