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冉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目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素质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这样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知识的“生成”更有深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 生态课堂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系到学生的自身的品格与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还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上课内容没有兴趣,学生就会感觉语文是门枯燥的学科,不想听课,一个小任务对他来说都是负担,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当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时,就从对语文产生求知欲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所教的内容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如投影仪等现代技术的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将课本上的难懂的知识,难理解的意象通过现在信息技术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很有画面感的直观感受抽象的情境。比如在学习语文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插入与诗词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外界音响设备对古诗词进行展示和播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语文学习中,还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经常给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把大量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全部直接地告诉学生,虽然从某些方面来看,提高了一些课堂利用率,老师的教课任务减轻了,但学生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原则上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学习了到了更多的知识,但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并没有提高反而会下降。语文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意愿,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就要从语文实践开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加主动接触语文教材,在语文实践中通过学生大量的自主探究和独立自主的学习中渐渐了解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堂,知识内容多且细碎,同时又是相互联系,即使填鸭式教学老师也做不到全部灌输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学生是学习的发展主体,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见解,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思考意识,充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想学语文;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自我的价值,发掘自身的潜力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提供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能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要让学生会学语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语文的魅力,比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一些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视频,并让学生思考文中通过哪些手法描写了这天下第一奇观。
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能力,更有助于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老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作为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打破定式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创新能力,同时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自身特点平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带头小组长。并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取好自己组的名字,并通过小组的内部合作,在几个小组间进行竞争,让学生可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综合全面进行考虑。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小组内的成员通过内部分工,合作互补,作为一个团体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真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让他们在深入思考后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让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每次小组任务完成后,在台上的每个小组代表将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成果时,教师要让学生及时进行补充与纠错,并指出该小组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适当提出建议以便学生在下一次任务中及时改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避免了在学习活动中走的弯路,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四、语文课堂应紧贴生活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翻开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风俗科学等等,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要真正掌握语文工具,受教育者就要有充实的生活。”如果语文课堂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晦涩难学。比如单一的词语是很抽象的,但词语又是语文的基础,把词语通过生活中的事例造句,就可以使抽象的词语变得具象化、生活化,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本。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语文课堂应该更接近生活,把课堂与学校、家庭、自然科技等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从生活中寻找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并将它带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课堂学到的知识感悟生活,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学生把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思考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到长江三峡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把读者带进奇幻境界同时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和美的享受,教育的真谛在于熏陶,引导学生讲述一些关于破坏环行为及害处,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思想意识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让语文课堂和生活紧密聯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必需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核心素养,让学生喜欢学,主动学,能学好,让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开花结果,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