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研究

2019-12-22 19:37:40刘相磊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超量训练量短距离

□ 刘相磊(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1、赛前训练对比赛成绩的影响

赛前的调整阶段训练,既可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能断送运动员前一阶段的全部训练。

学者高捷在学术论文中写道,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量及训练次数均随着比赛的临近呈有步骤递减的趋势,极限强度和大负荷强度的训练量所占比例较少,赛前训练阶段中等负荷强度和小负荷强度的有氧训练成为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重点。

黄昆仑,汪俊:赛前训练是一个因人因项而异的训练过程,特别要强调区别对待,不能一个模式对赛前训练适宜安排的探索需经反复尝试和调整,并根据运动员状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赛前训练是衡量教练员调控能力集中体现。

徐心浩,张华:游泳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对游泳训练规律的进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实现的,而训练规律的认识又与近些年来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再一次成为竞技游泳发展的推动力。

李旭鸿,杨红春,毛旭江:C o s t i l l等人指出,游泳运动员理想的双臂配合模式应当是中交叉,理论上,这种配合模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导致游进过程始终处于产生推进力的时段里。相反,C ha t a r d等建议,最经济的、最实效的手臂配合模式是前交叉,他们认为,不产生推进力的时段也要消耗能量。

2、赛前调整阶段

准备时期训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赛前训练一般可分为:加强训练阶段和赛前调整阶段。国外优秀教练员认为游泳运动员赛前调整阶段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目的是保证运动员在临近比赛前的这段时间里,进行合理的训练,从而在比赛中表现出最优异的成绩。

3、适宜负荷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4、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调整阶段训练时间特征

短距离游泳项目运动员比赛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机体的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提供能量,因此该项目的训练以无氧训练及间歇训练为主,辅以陆地上的专项爆发力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迅速动员机体,释放能量的能力。赛前调整阶段教练员要根据不同项目运动员各自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和成功参赛需求,制定适宜的训练时间、训练量及训练强度。游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的持续时间在6-8周,赛前准备阶段一般都是从赛前的21天开始进行,而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或各项目特征的不同训练时间可适当调整。

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调整阶段训练时间峰值出现在赛前15天,国际健将达到了25个小时,随着训练的进行,在赛前10天总的训练时间降到最低。

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赛前21天主要以中等强度的水中练习辅助陆上练习为主,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安排训练计划,在一般练习中增加专项练习。赛前15天训练以大强度的水上有氧一无氧间歇训练为主,每周训练6天,每天上午下午各训练2个小时;赛前一周处于运动员身体机能超量恢复的上升期,此阶段是保证训练成绩在比赛中得到较好发挥的关键,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10天的训练主要以减量恢复为主,因此训练时间较前15天明显下降,平均每天训练3个小时,与前10天相比每天训练时间减少了1个小时。

有文献认为,根据相应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短距离游泳在运动项目的划分上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型的运动项目。这类项目的特点就要求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距离,因此短距离游泳运动员的供能方式为磷酸原和糖酵解,磷酸原供能系统在短距离游泳训练中具有消耗最快、恢复最慢的特点,通过阶段性调整赛前训练时间,达到提高磷酸原和糖酵解功能系统供能速度,并能够在运动中和运动后快速恢复的目的。

在赛前15天随着训练的进行,能够给予机体一个较长时间的刺激,同时在保证足够训练时间的前提下,给予运动员相应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使身体机能与专项竞技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更长时间的刺激也加深了机体的疲劳程度,磷酸原供能系统需要48个小时才能够达到超量恢复的状态,因此在赛前10天训练时间的减少有利于运动员身体机能供能系统的恢复与提高,对比赛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赛前10天处于运动员身体机能超量恢复的上升期,此阶段是保证训练成绩在比赛中得到较好发挥的关键。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10天的训练主要以减量恢复为主,与赛前15天相比,水上训练的训练时间、训练量逐渐减小,训练的时间及训练量均小于比赛前15-21天,运动员每日水上训练的距离控制在4500m左右,每周训练5-6天,每天上午下午各训练2个小时。此阶段训练主要是通过减量减强度,促使运动员身体机能及时地恢复,为比赛时运动员身体机能达到超量恢复状态打下训练基础。

分析认为,在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中,短距离游泳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要求在赛前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减少负荷量。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以A T P l CP和无氧糖酵解为供能的主要形式,决定了在训练过程中,既要给予机体足够的刺激,又要使身体机能能够迅速恢复,进而提高运动成绩。赛前21天和15天,总的训练负荷量没有显著的变化,是为了维持和提高训练的效果,为赛前10天负荷量的减少打下基础,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

5、不同距离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调整阶段训练分析

不同距离的运动员在不同的赛前训练周中,前21天长距离的训练时间明显多于中距离和短距离的运动员,而到了前巧天,长距离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有一个增加的过程,明显多于中、短距离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而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赛前21天训练时间始终多于短距离运动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同距离的游泳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机体供能方式的不同,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遵循人体供能规律,努力提高专项供能水平。

不同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一致采用赛前逐渐减少训练量的方法,有助于机体机能的快速恢复,由于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供能方式主要为磷酸原,糖酵解系统供能参与很少,与中距离和长距离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供能方式相比,磷酸原系统恢复相对较快,故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21天训练量没有明显的减少。个人认为运动员的竟技状态的形成除了各项生理指标的提高之外,还包括心理素质的提高。前苏联的学者韭姆波斯卡娅提出了超量恢复的理论,并且在运动实践中证明了这一理论,磷酸肌酸在2^-5分钟时即可出现超量恢复,而中距离和短距离运动员依靠的糖酵解和有氧代谢供能,要在第5-r 8天整个身体机能才会出现超量恢复。中距离和长距离运动员在前21天通过大强度的训练,使自己的身体状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前15天达到超量恢复,并通过前10天的调整训练,维持较高的竞技状态以适应比赛。而短距离运动员在前15天通过大强度训练可以很快出现超量恢复,同样通过前10天的调整训练来适应比赛的需要。

从本文前面的分析与论述中可以看到,赛前调整阶段的训练强度的安排与调整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短距离和长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训练强度的安排与调整上非常相似,但却与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强度的变化曲线有着明显的区别,分析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短、长距离游泳和中距离游泳在比赛过程中供能方式的不同和项目所需要的专项竞技能力的不同所造成的。

中距离游泳和长距离游泳在供能方式上具有共同点,都是以糖酵解和有氧氧化参与的供能,但二者却存在很大区别,在两种供能方式参与比例上,长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以有氧氧化为主要供能方式,而中距离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两种供能方式在启动速度,持续时间、恢复速度上都完全不同,因此在赛前调整阶段训练负荷强度的安排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虽然任何一项运动在比赛过程中都是三种供能方式共同参与,但在参与比例与超量恢复所需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超量恢复的理论中,以磷酸原为主要供能方式的运动,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需要48个小时出现超量恢复,糖酵解需要24小时,有氧氧化需要6-I2小时;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的运动,糖酵解需要48-72个小时出现超量恢复,磷酸原需24小时,有氧氧化需6-12小时;以有氧氧化为主要供能方式的运动,有氧氧化供能需要72个小时出现超量恢复,磷酸原需6小时,糖酵解需24-78小时。

由此可以看出,在混合供能模式下,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的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之后各项功能系统出现超量恢复所需要的总的时间最长,也就能够解释在本文的调查结论中,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赛前调整阶段训练强度变化曲线与短距离和长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与调整过程。

在运动训练学中,将游泳运动划分在体能主导类项目里面,在体能主导类项群里面,短距离游泳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中距离和长距离游泳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这两类项群在身体机能特征、技能特征、战术特征,甚至是心理和智能特征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训练计划与训练方法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综上可见,针对不同项目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无论是在哪一个阶段的训练,其主要内容都是结合本项目自身的竞技特点,围绕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展开。同时还应根据运动员自身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因此在游泳训练中,教练员应该充分了解并掌握所执教项目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特点,熟悉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着重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技能、各项力量和专项耐力水平。

6、结论

(1)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调整阶段训练从前21天到前15天,长距离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有一个增加的过程,明显多于中、短距离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而中距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赛前21天训练时间始终多于短距离运动员。说明训练时间的长短与项目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与运动员的性别关系不大;

(2)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调整阶段一般都是采取逐渐减少训练量的方法,其中长距离运动员训练量在上升一段时间后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中距离运动员,短距离运动员赛前21天的训练量下降幅度最小;

(3)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赛前21天训练强度总体负荷强度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竞技状态形成规律,最终通过减少训练量,提高训练质量的途径,促使运动员本人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与稳定。

猜你喜欢
超量训练量短距离
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在中心药房口服药超量医嘱中应用的回顾性分析
轴对称与最短距离
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要点分析
体育时空(2017年2期)2017-03-28 16:15:10
短距离加速跑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4:20:41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 08:03:00
关于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30:36
中药药房中成药不合理处方应用调查与管理措施实施意义
光明中医(2016年8期)2016-08-15 03:17:43
对传统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综述
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施瓦泽的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征分析
科技视界(2015年18期)2015-12-22 07:26:10
静力性拉伸对少儿短距离自由泳打腿急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