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宇,许 森,刘文英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药物化学实践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药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针对典型药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目前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受课时和实验室条件限制,有的实验设计虽然比较科学但因耗时长而不采用,有的实验有助于学生逻辑、科学思维的培养但因设计复杂也无法完成。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教学部门选用一些设计较为简单、耗时较短的实验开展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有其优势,就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和完成实验;但由于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完成操作步骤,难以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效果不佳。
创新创业教育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升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2]。本文以苯佐卡因的合成为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教师对设计及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实验后讨论,内容包括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写作思路。本文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对其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苯佐卡因有多条合成途径,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反应条件、反应成本、产率等几方面查阅文献,进行总结,找到一条最优的反应路线。例如目前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合成苯佐卡因有以下几种路线:方法1: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经过氧化、还原和酯化反应,最终得到苯佐卡因。方法2: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经过氧化、酯化和还原反应,最终得到苯佐卡因。方法3: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经过氧化、卤化、酯化和还原反应,最终得到苯佐卡因。方法4: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经过氧化和酯化还原反应,最终得到苯佐卡因。通过讨论对几种合成路径进行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方法1较为合理,但由于对氨基苯甲酸的化学活性比对硝基苯甲酸的活性低,酯化反应收率低,与方法2相比不是最优的合成路线,故不选用此制备路线。
方法2的制备路线设计合理,反应时间适中,原料易得,收率较好,适合实验室进行,故选用此制备路线。
方法3由于反应步骤多,反应时间长,且有氯化亚砜参与反应。氯化亚砜对人体有害,在空气中就可分解成二氧化硫和氯化氢,对黏膜有刺激作用,实验后处理也比较困难,故不选用。
方法4是对硝基苯甲酸采用一步制备法制备苯佐卡因,虽然此法工艺简单,反应周期短,金属锡价格适宜,产品纯度高,但是不利于学生对多种合成技术的掌握,且该方法还需要通入干燥的氯化氢气体,实验室难以满足多组试验台对氯化氢气体的需要,故不选用此制备路线。
通过以上分析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全面地获得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还能形成良好科研作风和科研思路,达到思辨研究的目的。多种实验设计方案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药物化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3]。
苯佐卡因的合成主要以对硝基苯甲酸或甲基苯胺为原料,经氧化、酯化和还原后而得,也是目前国内生产苯佐卡因的主要方法。本实验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对硝基甲苯首先被氧化成对硝基苯甲酸,以浓硫酸为催化剂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再将硝基还原成氨基而得,该方法设计合理、可行性高。
在三口瓶中加入10 g对硝基甲苯,34 g重铬酸钾和65 ml水,边搅拌边小心滴加40 ml浓硫酸。滴加过程中,控制反应体系温度不超过60℃,必要时用水浴冷却。当加入一半量硫酸后,注意控制温度,勿使反应过分剧烈。硫酸加毕后,升温至微沸,回流反应1 h,此时反应体系呈深绿色。冷却至50℃,将反应液倒入烧杯中,加入80 ml冷水,不断搅拌,充分沉淀后抽滤,用40 ml冷水分两次洗涤滤饼。粗品对硝基苯甲酸为黄黑色,常粘结成硬块,可将其充分研碎,置于40 ml 5%的硫酸中,加热10 min以溶解铬酸,冷却后抽滤,压干,留取沉淀。再将沉淀溶于1.2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至40℃,充分搅拌后冷却,抽滤。滤液中加入约0.5 g的活性炭,温热至约50℃,充分搅拌5~10 min后减压抽滤。滤液冷却,将滤液滴加到150 ml 10%的硫酸中,滴加过程中不断搅拌,滴加完后将溶液冷却,析出晶体。过滤,用冷水洗涤晶体数次,干燥后计算收率,测定熔点。必要时用水、乙醇、苯或冰乙酸重结晶。
将20 ml 95%的乙醇溶液置于100 ml干燥的圆底烧瓶中,慢慢加入5.3 ml浓硫酸,再加入8 g对硝基苯甲酸,于85℃水浴中搅拌、回流反应1.5 h,至对硝基苯甲酸固体完全溶解,瓶底有透明的油状物(若固体没有完全溶解,表明酯化还未进行完全,可根据未溶的固体量补加硫酸和乙醇再继续回流反应)。反应完毕,稍冷却后剧烈振摇使反应体系混合均匀,然后倒入80 ml冷水中,搅拌,过滤,得滤液Ⅰ。滤饼用水洗涤2次,然后加入5%的碳酸钠溶液中,使pH=8左右,以溶去未反应的对硝基苯甲酸,过滤,得到滤液Ⅱ。滤饼用水洗涤至中性,减压干燥,得对硝基苯甲酸乙酯,计算收率,测定熔点(本品熔点较低,注意干燥温度)。合并滤液Ⅰ、Ⅱ,用酸酸化,过滤,可回收部分未反应的对硝基苯甲酸。
将铁粉7.2 g、水24 ml和乙酸1 g加入装有搅拌子和温度计的100 ml三颈瓶中,于80℃反应15 min,然后缓慢加入对硝基苯甲酸乙酯,维持80℃剧烈搅拌3 h。反应完毕后,冷却至40℃时,过滤,滤饼用水洗涤至中性。将沉淀转移至100 ml烧杯中,加乙醇于70℃水浴上加热提取三次(50 ml一次、20 ml二次),每次搅拌5 min,提取后减压抽滤,合并三次的滤液。加10%硫化钠溶液一滴,检查有无铁离子,若有,再加硫化钠溶液至不再有黑色沉淀产生为止,过滤除去沉淀。滤液中加活性炭0.1 g,加热15 min脱色,趁热过滤。滤液浓缩至20 ml,冷却,析出晶体,过滤,用少量70%乙醇溶液洗涤,得白色结晶。必要时用 70%乙醇溶液进行重结晶(W∶V=1∶5),本品熔点 91℃~92℃。用TLC检测纯度,计算收率。
药物化学实验内容包括了课本上的重点、经典药物的合成与制备,涉及卤化、烃化、酰化、缩合、重排、氧化、还原等有机反应,实验步骤详细,每个实验的反应原理以及用到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都不一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通过重现教材上的实验,加深对整个实验的理解,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综合水平。
以往受实验条件限制,实验中教师不能及时兼顾每一位学生,学生实验完成的程度仅体现在实验报告上。而本次实验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安装和使用实验设备,对实验内容进行报告并提出疑问,大家一起讨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教师进行答疑和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是有待考察的,可纳入形成性评价。另外,以小组为单位的实验课教学形式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实验成功率;另一方面不排除有的学生过于依赖同组同学,没有亲自参与实验,这对其综合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也是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的方面。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络教学,摆脱传统授课模式的束缚。以任务驱动为引导,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各代表药物隐含在案例中,组织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利用网络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将复杂的、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4],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整个设计性实验的重视度,也提高了参与度和对实验的兴趣,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思考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奠定良好基础。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5],其理念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再产生废物,妥善处理废物,真正做到从源头上阻止污染。本次实验需要学生前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就包括对不常用的化学试剂查明其结构及性质,确认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如苯佐卡因的合成实验中用到的重铬酸钾就有剧毒,且具有心脏毒性,使用时学生就会非常小心。通过本次实验,强化“绿色化学”概念,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对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予以删减。
综上所述,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我们应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