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枫,谢 强,黄维琳,崔素华,周逢仓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在医学高等教育中,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医患矛盾、医疗纠纷频发,这与医学高等教育忽视对人才人文素养、道德理性、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有密切关系[1]。
2018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是本,要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次讲话对大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者,人之模范也。”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人文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中医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工作。
目前,中医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主要表现为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精神较为淡薄[2]。因此,提高中医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质,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要求,也是教师发展的职业要求。中医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进行多层面的探索。
通识教育是19世纪美国鲍登学院帕卡德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通达,核心是培养“全人”。从当前欧美各国倡导的培养国际化人才到我国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质上都是通识教育理念的体现。梅贻琦先生曾提出大学教育应“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识教育是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对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道德理性等课程的教学,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旨在消除单纯专业教育所带来的狭隘性和功利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广博专业知识与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是一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3]。
医学是一门最富含人情味的学科,医生的职业是与患者打交道。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悬壶济世,施仁爱于他人[4]。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知道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他患了什么病更有价值。”所以,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性,又有社会科学的特质。西方医学院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将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互渗透,培养医学生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5]。这轮教学改革明显提高了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由此可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也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对中医药院校的调查显示:医学专业教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知识结构,医学生普遍认为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人文知识融入不够,人文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6]。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加强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因此,中医药高职院校要重视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有益探索,构建适合的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传授知识、环境熏陶、个体实践等方法,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形成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7]。对中医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性。人文素质的基础是人文知识,包括广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医学人文知识,如医学伦理、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等知识。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和关切。作为中医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其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传播大医精诚的医学哲学思想等。
中医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学手段,将医学人文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中,传授给医学生,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人文素养等,促进医学生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职业教育一贯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加之高职学制短,课时少,教师普遍接受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略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在陈旧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专业教师只注重医学专业课程,淡化伦理学、哲学等人文课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对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较少,大多数专业教师甚至不谈人文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讲解。
中医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较低问题,在专业教学中人文知识渗透不足,导致医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修养不高,专业知识扎实但人文知识贫乏,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发展不协调,人际沟通能力较差,职业认同感较低。医学专业教育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因此将人文教育融入技能培养中至关重要。
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人文及教育类专题讲座、综合性大学人文知识培训、各类医学人文学术会议以及定期到临床实践等方式,提升人文素质。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有效提高专业教师人文素质与教育水平,在临床实践中亲身感受和体验,拓展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可通过定期组织人文社科教师、医院名师、专业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就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知识的内容、技巧、方法等进行充分讨论,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中医药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中医药传统文化开展独具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医药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鉴赏人文知识等传统人文课程,将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互融合,促进中医思维的养成。传统文化学习方式多样,可以采用举办传统文化学术讲座、古典医书选读专题讲座等形式,也可以定期组织“名师风采”主题座谈会,邀请中医名师与学校专业教师进行座谈,就医学伦理、医患关系、医患权利和义务、医患沟通等问题开展讨论,促进专业教师对中医人文精神的领悟。
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内在人文精神的塑造,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实践体验、专题讨论等途径,自觉地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强调人文知识、专业能力、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加大专业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转化力度。
在每学期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考核基础上,尝试制定专业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效果考核标准,开展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引导专业教师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人文素养作为重要教育内容,自觉担负起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
由此可见,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转变专业教师的理念,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又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将人文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用人文情怀对待学生,用人文精神诠释专业知识,用人文方法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人文知识内化为专业教师的素质,外化为人文教育能力,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