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斌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从党的十八大到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为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创新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更要把正确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高职院校也一样。譬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学生可以更灵活、便捷地获取所需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平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高校管理者可以以数据为依托,做出更加理性、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为此,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就业数据与专业调整”“以就业促教改”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究。
高职院校为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必须进行以就业质量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形成从课程内容、课程定位到学生技术培训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和各项教师考评的一个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的改革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课程设置是其发展特色,但也是改革中的难点。利用就业大数据反馈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良好(近3年学生就业满意度、就业专业对口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主要是学校始终把就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学校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校领导靠上抓,其他领导协助抓,职能部门全力抓;系部党政一把手亲自做,分管领导靠上做,全体教师共同做”的就业工作格局。同时,学院致力于就业市场的开拓,开展学院领导带队的“访企”活动,积极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不断改进就业工作,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以系部为办学单位,以专业为办学单元,统筹“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就业质量数据,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行业发展倒推专业设置”“以毕业要求倒推课程体系”“岗位需求倒推课程内容”“岗位职责倒推能力培养”,重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流程再造—体系重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再造”即按“调研—规划—实施—反馈”流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体系重构”即按“市场需求—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可考指标—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思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即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多元模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1]。
通过对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就业特点、发展趋势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数据的分析,找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的高职学生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不适应,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课程定位比较模糊。教育部要求高职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科技技术,适应当今新科技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显然,目前的高职院校课程定位非常模糊,没有针对性[2]。
各系都设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这种特色有助于提升院校的知名度。建设好大学的特色专业能够吸引更多学生来院校学习。但是院校没有结合专业特色设置相关课程,而是实行“拿来主义”,什么专业热门就设什么专业课,不会依据本学院的专业特点、学生情况、师资情况来设置特色课程。这种不能结合院校自身优势的“特色”专业根本不会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型高职学生[3]。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忽视学生实操能力培养,很多教师就像普通大学教师一样在讲台上讲授理论知识。即使理论知识,很多高职院校也不重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学生在这种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4]。
学院坚持“体系重构,评估考核先行”,初步建立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院内系部就业评估体系,从而建立以专业评估为引导的专业分类管理体制,把质量评估监测的重心放在专业层面,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整体监测与评估。
为保证“系部就业评估更加专业”,每年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和麦可思调研数据进行量化考核。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校内就业评估之前,有些专业办学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通过体系重构和评估推进,问题得到了及时梳理,尤其是专业层面明确了发展方向,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达成了共识,主动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对于毕业生,我院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根据专业办学质量,对其进行分类评估。在26个专业中,10个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高于学院平均水平,2个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低。结合评估结果,又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稳定性、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以及用人单位意见等反馈数据对专业进行调整,撤销不符合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这些措施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完善交通学科专业集群。对于专业的调整,我院采取撤销、调整、新增和优化方式。比如,我们撤销了二手车评估专业;围绕“人工智能”“互联网+”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新设百度电子商务、云计算(两个专业均为校企合作办学)两个专业;结合甘肃省旅游文化产业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专业围绕产业找准人才培养的精准着力点,开办了旅游管理(航空服务)专业。
立足持续改进,探索创建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以评价数据为依据,改进教学方法。学院以“专业办学”为主旋律,构建评价考核模式,将教师、学生均纳入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开展全覆盖的教学监控与评价工作;学院委托校外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收集关于人才培养、学生学习状态和教学情况的信息,并已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成为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关于第三方就业数据,学院将其视为给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树立的一面镜子,通过“照镜子”来“找问题”,并且学校一向很重视系部的办学主体地位,会和系部一起分析质量数据,一起探讨是哪些方面、哪些工作对培养质量产生了影响,然后共同制订下一步的工作方案。按照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思路,根据就业质量进行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修订。除此之外,学院也会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改进,比如目前进行的混合式教学,引导教师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让授课方式更加灵活。今后学院会进一步开展课程评估,结合第三方数据,逐步取消“水课”,打造“交院金课”,使教学水平得到持续提升,更好地为学生就业、为社会和行业提供服务。
同时学院也遇到一些困惑,一是如何从就业质量数据中挖掘出与教学关联度高的那部分数据,二是数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如何甄别,面对外界、学院和教师,我们会收到关于数据方面的质疑。为此,一方面学院和系部一起分析探讨,另一方面借助校外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从技术层面更好地挖掘我院与教学关联度较高的就业质量数据,从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学院一直非常重视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利益相关者对我们的评价,目前已积累了连续3年来自麦可思的调研数据,希望依托这些质量数据,掌握教育的达成度,明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尤其是找出学院与同类高校之间的差异,指导学院在比较和竞争中发展进步,让数据反哺教学,提高办学质量。面向利益相关对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受到重视,学校需要建立长期的反馈和评价机制,根据校友职业发展情况、行业社会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这些长期积累的数据,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等进行调整与完善,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获取数据的思考和基于实证的教育评估具有长期的研究价值。
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学院管理数据化是大势所趋。“大数据”技术作为一项成熟可靠的技术手段,可以说是学院管理数据化的最佳路径。学院已经从“数字化校园”建设向“智慧校园”建设过渡。目前正在开展以数据治理与数据共享为落脚点的“智慧交院·大数据”工程项目。这意味着学校通过信息化手段向服务要效率,向“大数据”下的精准数据综合分析要效益。
通过对全院数据资产的梳理,学院明晰涉及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权威数据源归属部门,划定数据生产与发布的职责和权限。搭建“数据交互系统”作为全院各业务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同步与推送的“数据高速公路”,将全部业务信息系统与“数据高速公路”逐一打通,最终实现数据流在全院范围内流转。每个院内单位部门在各自数据职责范围内,既是数据的生产者,又是数据的发布者,同时还是数据的消费者。搭建院级数据仓库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将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抽取到学院统一的数据仓库内,进行适度处理和数据脱敏,最终形成覆盖全校各类行为活动的状态数据全量数据库。在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逐步实现涉及学院党建、教学、科研、学工、财务、行政效率、资产等各方面综合院情的大数据应用分析,定期提供大数据分析报告作为决策辅助。在应用层面上,搭建院内搜索引擎和数据“交易”平台,实现学校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一站式数据查询检索。“大数据”下的高校管理是一项全院性的系统工程,学院坚持“顶层设计、全校统筹、技术推进、各司其职、查漏补缺”的工作思路,打造用数据支撑业务、用数据流再造管理和服务的高效体系,助推学院人才培养、教科研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准职业院校,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就业质量为导向,在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自主意识,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技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