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关键词】 化学教学;教学评一致性;《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189—01
近年來“教学评一致性”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反映了化学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教什么、怎样教、如何学、怎样评” ,才能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一致。 下面是我简单从教学评一致性出发对《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阐述。
一、确定学习目标
1.分析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学会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表观认识。
2.分析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中铁元素与碳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的变化,学会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特征认识。
3.分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本质认识。
4.从9个方程式的练习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二、 学习过程的设计
我设计了如下9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按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分类,
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得出:(9)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提出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不能划分所有化学反应,这时我提出换个角度分析,学生观察分析Fe2O3→Fe、CO→CO2反应在元素组成上前后的变化,过渡到学生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该反应,动手、思考,得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记笔记。 学生再分析(2)方程式得出从得失氧的角度也不能划分所有化学反应,这时我再次提出换个角度分析,学生分析Fe2O3 和Fe中Fe元素、CO和CO2中C元素是否相同,过渡到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该反应,学生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得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记笔记。再加多媒体演示,学生很好地从化合价的角度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思考)化合价的升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思考、动手、观看多媒体动画NaCl、HCl 的形成过程,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的本质是发生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为了加强这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再一次分析判断前面的9个方程式,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并分析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使这节课得到了升华。
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顺利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两个之前认识中相对孤立的概念统一起来,从氧化还原反应表象到特征再到本质的过渡,由表及里,逐层推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整堂课我以问题为主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交流、围绕9个方程式展开,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加强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归纳问题,总结和表达能力,学生主体得以体现。
如此看来,教学评一致性将着力突破下面几个问题:
(1)从“教学目标”入手,着力解决教师应如何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教师与课堂成为了“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责任人与主要场所。所以,教师要能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并得以落实,为此,我们将“高一学期化学课程纲要”作为了“教学评一致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2)从教师教学维度入手,着力解决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对于此,我们希望可以就评价的时机、任务设计、方式,及结果运用(反馈)四方面展开行动研究,不仅提高教师评价与反馈的意识,更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及时判断每个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的达标人数。
(3)从学生学习维度入手,着力探寻班级学生倾听、表达与质疑能力的表现性评价标准,我们期望可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
(4)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也就是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灵活的方法、实施基于学习目标的评价。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