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炼字”教学探究

2019-12-19 02:15宋颖
参花(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炼字古诗教学初中语文

摘要:“炼字”是古诗文鉴赏的突破口,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行路难》为例,结合“炼字”在初中古诗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分析语言审美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语言感受能力,进而阐述古诗学习中的“炼字”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炼字”

一、引言

“炼字”这个概念来源于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炼字篇》。刘勰认为缀字属篇,必须炼择;取舍之间,不可不察。“累字以成句,积句而成篇,一篇之中,字句其基本矣。”初中阶段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古诗积累,但其对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可采用“炼字”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提高学生語言文字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行路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之中的一首古诗,本文将通过“炼字”的方法深度剖析《行路难》,品味其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教学效果。

二、“炼字”通其旨,言意相统一

“文以意为主”,而“意”又是离不开文的,“意”只能靠文中的字、词、句、段的合理组合来实现。“炼字”就是它们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意”又不能不在“炼字”上体现出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初中生应具备品味作品中富于想象力语言的能力。“炼字”是品析古诗词作品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应从“炼字”艺术的角度入手,由“字”入“诗”,层层深入,感受作者对文字不同词性的运用。

(一)品味动词,生动形象

动词是构成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诗词中当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作者巧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将诗人被“赐金放还”后的迷茫心境融入其中。作者通过对动词的巧妙运用,将本诗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细细品味诗歌语言,从而感受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炼字”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此刻惆怅、迷茫的心境,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对字词的提炼赏析,尽情展开想象,进一步掌握古诗之美。

(二)炼形容词,涉笔成趣

《行路难》中,“难”字作为诗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人物心理,挖掘主题内涵,品味诗歌艺术。“行路难”指作者仕途坎坷,“难”将作者所处的时代困境展现出来,也为后文作者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在困境面前依旧心怀希望埋下伏笔。通过对“难”的提炼,学生可以根据语境感受“难”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一句,“金”“清”两个形容词的运用,交代了诗人当时面对的是既昂贵又珍贵的宴请,但在如此尊贵奢华的酒宴面前仍无心享用,诗人迷茫失望的心境与《将进酒》中“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对酒的无尽热爱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行路难》中形容词的提炼,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悲凉、茫然的心境,进而提高初中生品析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考究名词,深入情境

诗人李白性格特点鲜明,他热情豪放、狂放不羁、永不言败。在《行路难》中,他通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自己虽道路坎坷、壮志难酬,但仍心怀希望、志存高远。作者通过对“风”“浪”“帆”等宏大事物的描写,表现出一个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理想境界的描述,表达了其对远大理想终会实现的信心。通过对名词的考究,让学生明确李白豪迈、自强不息、乐观的性格特点。

清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提高“炼字”能力的方式,提高学生语文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语言的功用是为了抒发感情,体会诗歌语言的锤炼功夫,最终落脚点还是在领悟情感上。教师应通过古诗文教学中的“炼字”方法,帮助学生感受诗味,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言意统一”的诗歌语言境界。

参考文献:

[1]张越,胡立新.古典诗歌“炼字”教学探究——以杜甫《春望》颔联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01).

[2]丛领.古诗的“炼字”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3).

[3]史志萍,张杰.借助“炼字”感悟古诗之美[J].语文建设,2018(30).

[4]刘杰.高中古诗词炼字艺术教学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宋颖,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炼字古诗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真实、大众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