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芬
(河北省青县第一中学,河北 青县 062650)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之于教学,犹若汤之于盐。教学融于生活中才具有活力。构建生活化的高中生物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以此展开教学,启迪学生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
生活化的事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探索。通过回忆生活情境、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将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解释生活现象。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并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其次,针对学生不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要求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回顾以往具体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知识的生动与鲜活,从而就乐意去学。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进而升华情感的一种教学氛围。1.运用生活话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兴趣。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精神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因此,课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从这一角度,教师应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经验出发,引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使学生的学习从口常生活、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肪”一课时,可以用“长胖容易减肥难”的话题作为导人,再联系“北京鸭的填喂法”可以使其长胖等有趣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食物含糖较多?糖又是怎样转化为脂肪的呢?教师由此人手,与学生共同分享教材内容,掌握糖与脂质的分类、分布等相关知识点。利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导人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疑问,让学生体验生活,启迪思维。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疑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举例说明什么是合理营养?你做到合理营养了吗?哪些力一面还需要改善?平时你爱吃的小食品有哪些?购买时你最关注包装上的哪些内容?你常用小食品替代正餐吗?只用碳酸饮料能解渴吗?你减过肥吗?这样做科学吗?你有偏食、挑食和不吃早餐的习惯吗?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影响到食品安全呢?如何预防食物中毒等。这样的问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问题寓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之中,关注学生身边的“常识”,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过程。3.利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习回归生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需要将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应用于生活实践,指导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多种形式的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设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生活情境,在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中轻松、愉快、自由地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例如,在学习“遗传”时,会涉及豌豆花的结构、玉米雌雄花的位置,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让学生见到活生生的生物,从中提炼出需要掌握的知识。
课堂是生活的一个缩写版。生命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学科学、用科学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教学资源,向生活要教学资源是新课程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要求、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的题中之意。因此,高中生物教学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回归生活、融人生活,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