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霞 卢黎歌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凸显出其极端重要性。议题设置对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具有方法论价值,它是引导网络舆论方向的线索之需,是夯实主导价值认同的方式之选,是聚合思想力量的实践之要。以议题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要始终遵循在抢占引导先机中坚持主导性,在亮剑错误思潮时坚持建设性,在关照网民诉求中坚持根本性等原则。在此基础上要从以下三方面有效推进议题设置,即要以宣传为重点善设议题,夯实前沿阵地;以问题为导向准设议题,锤炼价值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精选议题,筑牢本位基础。
〔关键词〕 议题设置,网络意识形态,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9)06-0086-07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系统,必然内涵着明确的价值界限,标示着意识形态主体自为选择的价值理性。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我国网民受到外在舆论和工具理性的驱使,意识形态的边界意识逐渐被弱化、主流价值的向心力遭到严重干扰。因而,加强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引导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1 〕。议题设置作为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是意识形态引导的重要环节,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力抓手。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仔细考量宣传思想工作所担负的意识形态战略任务,就须深入探索和把握议题设置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价值、基本遵循和实践理路,从而在化“被动回应”为“主动引领”中锤炼锻造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引领力。
一、价值:在厘清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逻辑进程中标明议题设置的突出地位
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使网民思想与我国主导意识形态保持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网民基于价值体验而作出的自为选择。为此,必须厘清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逻辑进程。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逻辑进程以舆论引导为开端,经夯实认同而内化,最后以强大的思想力量开展社会动员,从而形成凝心聚力的正能量。在此过程中,议题设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议题设置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围绕我国主导意识形态设置议题,引发网民关注讨论、交流互动,从而引导舆论走向,夯实认同基础,凝聚共识力量。可见,议题设置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议题设置是引导网络舆论方向的线索之需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2 〕11。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新样态,是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由此,唯有构建凸显我国主导意识形态价值的网络舆论生态,抢占网络舆论场,才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从而有效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而引导网络舆论离不开议题设置。
其一,通过设置热点议题,助推形成网络舆论热点。在信息超载的网络空间,唯有聚焦网民眼球,才能开展有效引导,而欲抓住网民眼球,就须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并借助承载量大、互动性高、感染力强的网络传播平台,使议题不断升温,变“已设议题”为“热点议题”,成为一定时期网络舆论的“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网民“想什么”。例如,改革开放40年与新中国成立70年议题,通过让亲历者感受巨变,见证者衡量得失,参与者总结经验,有力地推动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关的舆论高峰出現,成功地聚焦了网民眼球,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
其二,通过设置分议题,有效掌控网络舆论走向。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中,热点议题虽然在“想什么”方面为网民建构了特定的舆论环境,但在议题实际运行过程中,网民并不一定会与议题保持高度一致,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正面议题的作用可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反面议题有可能通过正确引导而转化为正向议题,这就须根据事态或矛盾发展的具体情况重新策划议题,或着眼整体而分解议题,以有效掌控网络舆论走向。
(二)议题设置是夯实主导价值认同的方式之选
毋庸置疑,“培育网民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和接受并使其内化为一种价值自觉,是有效推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应然要求” 〔3 〕,亦是增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效果的关键要素。而从发生学视角看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授体”(即推行者)与“受体”(即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实践,发现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推行者善于从宏观层面诠释价值理论,而接受者则善于从微观生存理性角度去考量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价值效能,这就在“授体”与“受体”之间竖起了一道天然“屏障”,这道屏障持续稀释并消解网民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体认与认同,尤其在网络空间表现更为明显,呈现出“后真相”“后政治冷淡主义” 〔4 〕的意识形态倾向,增强了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难度。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 〔5 〕139,这为我们打通“授体”与“受体”间的屏障,从而有效引导网络意识形态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即要寻找一种通达“受体”认同彼岸的“桥和船”,而议题设置正是这样的“桥或船”。
其一,通过设置契合网民认知习惯的议题,弥合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隔膜。如前所述,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授体”与“受体”因互动实践的彼此相异而使双方出现认同隔膜,这就要寻求一种转译方案,弥合二者之间的“缝隙”,才能消除隔膜,增进认同。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过程中,将抽象的主导意识形态理论议题转译为日常生活议题,从情感层面契合网民的认知习惯,有助于从价值层面激发网民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理解与共鸣,是有效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转译枢纽。
其二,通过设置凸显网民利益诉求的议题,激发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动力。意识形态的有效运行源于它对利益的满足和对诉求的回应,其原因在于“人们奋斗所争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 〔6 〕82。马克斯·韦伯亦言:“直接支配人们行动的是利益,不是观念,然而,这些观念所形成的‘世界表象往往成为传送器,它决定利益的动力在什么轨道上推进行动。” 〔7 〕12所以,是否有效回应网民利益诉求,本质上是判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能否被认同的标尺。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中,设置有效回应网民利益诉求的议题,来标明我国主导意识形态表象背后的人民性本色,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起网民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有效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走向。
(三)议题设置是聚合思想力量的实践之要
网络空间这一多元价值的冲突场域正形塑与生成网民的“现代性面相”,即多元的思想观念与多样的价值诉求,由此产生了“争鸣与统一”“分歧与聚合”的两极矛盾。如何调适矛盾,在分歧争鸣中统一思想,并聚合思想力量,是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题中之义。而议题设置不仅是引导者设置议题、聚焦网民眼球的单向度活动,也是引发网民参与议题、讨论议题,并在多元思想的碰撞中达成共识的互动性实践体验,契合了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实践需要。
其一,通过设置彰显制度优势的议题,聚合网民思想。一定程度而言,只有契合与满足网民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心理预期,才能将网民多元分化的思想聚合起来,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可见,增进制度认同对聚合网民思想的前提基础和情感依托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8 〕178这标示着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之间的正向逻辑关联。据此,设置彰显制度优势的议题,可以增强网民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体认,并以此来聚合网民思想,为凝聚思想共识找到突破口。质言之,唯有让网民从物化形态上深刻体认我国社会制度或主導意识形态对其多元利益诉求的满足,方能将多元的思想价值聚合到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摄之下,为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奠定思想基础。
其二,通过设置共同奋斗目标的议题,汇聚实践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奋斗目标是全国不分民族和阶层的最大公约数和共同的心声。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目标是动员人们积极投身中国梦伟大实践。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复兴目标既为融通现实场域的中国梦提供了价值基础,又为凝聚中国实践力量演绎了经验路径。据此,通过科学设置共同的奋斗目标议题,为多元利益群体寻找共同的安身立命之所,有利于促使人们深入考量并调适个体与整体的利益关系,逐渐弥合多元利益冲突,尽可能地汇聚力量投身到重大实践之中,为实现议题设置的价值追求贡献力量。例如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为多样化的世界提供了一个人类可以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美好蓝图” 〔9 〕,从而“达成一种基于利益共生、情感共鸣、权利共享和责任共担的伦理精神和共同体意识,并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构筑起共同体的团结协作和集体行动,促进人类的整体和谐发展” 〔10 〕。
二、遵循:在研判网络意识形态博弈形势中探寻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博弈的实然态势,深刻影响着引导网络意识形态中议题设置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立足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博弈的实然境况,秉持锤炼锻造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中国化思维,是通过议题设置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据此,必须在认真研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博弈形势基础上,探寻主导意识形态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当前,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或在议题中嵌入其价值观念,或将我国提出的议题纳入西方国家的分析框架进行阐释,使我国的议题设置处于相对被动的不利境地。由此,为了防止陷入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分析框架的“信息茧房”桎梏,就须锤炼锻造自身的议题设置能力,既要在抢占引导先机中强化主导力,也要在亮剑错误思潮中锤炼引领力,还要在关照网民诉求中提升凝聚力。
(一)在抢占引导先机中坚持主导性
在抢占引导先机中坚持主导性,即在包容多样的前提下,紧抓时机,主动设置彰显我国主流价值的议题,做大做强网络宣传,唱响网络主旋律,从而实现在抢占引导先机中化“弱”为“强”。长期以来,议题设置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引导社会舆论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议题,增强了农民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议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整”“三查”议题,分别奠定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改革开放时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议题,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性与互动延展性更强,为推进议题宣传、营造网络舆论生态、防止思想分化异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党政机关、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以及意识形态的宣介阵地,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提出的“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 〔11 〕449的要求,主动设置内嵌我国主流价值的宣传议题,并不断拓展议题的传播渠道,做大做强我国主流价值宣传,从而夯实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其一,以主动设置议题抢占引导先机,营造正向舆论。有目的地主动设置议题,引导人们针对议题所承载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与互动,有利于抢占引导先机,使引导效果事半功倍。如前所述,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过程中,欲增强议题设置的引导效果,就须仔细研判网络舆情。只有紧抓时机,有针对性地主动设置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相关议题,化“被动回应”为“主动引领”,抢先表明立场与态度,才能为网民营造正向的舆论生态,从而有效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
其二,以迅速扩散议题抢占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以议题引导网络意识形态,除了有目的地设置内蕴意识形态信息的议题外,如果不能有效地传播议题、扩散议题,就无法有效占领网络空间,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亦无从谈起。而要推进议题的有效传播,最大限度地占据网民的视觉空间,就须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网民信息接受规律,抢占议题传播制高点。如此,才能使议题的可获得性更强,使议题在动态传播中不断寻求价值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聚合价值体认,增强引导效果,从而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
(二)在亮剑错误思潮中坚持建设性
在亮剑错误思潮中坚持建设性,即要顺势而为,在设置批判议题时恰切设置引领议题,从而在亮剑错误思潮中化“负”为“正”,进而在澄清思想谬误中锤炼我国主导价值的引领力,最终达成建设之目标。近年来,境外反华势力借助社会思潮与重大热点事件在网络空间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借助争议性事件捏造事实并设置议题,动摇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定党执政的合法根基。一些学者借分析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的契机,质疑或否定中国发展模式,致使网民出现一些价值错乱、信仰缺失的情况。此外,错误思潮还与热点事件互相“联姻”,结成同盟,在网络空间生成发酵,试图攻破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有界”防线。据此,一方面,要在错误思潮的“误导点”、网民思想的“困惑处”设置批判议题,驳斥错误思潮,揭露错误思潮表象背后所遮盖的价值本质,从而扭转网民错误认识,解除其思想困惑;另一方面,要构建正向宣传议题弘扬主旋律,凸显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底色,激扬正能量,从而不断锤炼锻造我国主导价值的引领力。
其一,以科学理论批驳错误思潮,澄清思想谬误。理论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进行论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理论不彻底,就无法说服人。由此,面对错误思潮的冲击与渗透,欲使网民始终信服与认同我国主导意识形态,仅靠单纯的政治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敢于并善于设置批判错误思潮的议题,与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进行交锋,以彻底的理论彰显真理的力量,使错误思潮在审判中露出“真实面目”,如此才能有力解答网民疑惑、澄清思想谬误,为引导正向的网络意识形态扫清障碍。
其二,以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激扬正能量。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12 〕465因此,必须强化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引领力,使其在网络空间占居主导权,为引导网民思想提供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面对网络空间多元社会思潮力图弱化甚至消解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现状,就须着重在网络空间倡导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我国主导价值引领。在此过程中,要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强不同思想观点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在辨析中增强网民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交流中进行情感互通,在互通中强化引领,在引领中实现整合,从而筑牢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为有效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奠定价值基础。
(三)在关照网民诉求中坚持根本性
在关照网民诉求中坚持根本性,即通过在多样利益中寻找根本利益,在多元价值中寻找普遍性价值,设置恰切议题,从而将网民分散多元的利益与价值诉求融聚到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统一思想之下。但囿于网民属性多元,其利益诉求、价值判断和接受方式差异明显而加大了引导难度。藉此,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过程中,要紧抓网民多元属性这一本位基础问题,不断调试引导实践以增强引导效果。这就须准确把脉网络空间思想引导的客观规律,深刻洞察网民多样多元的利益与价值诉求,科学谋划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内容、议题表达以及分析框架,吸引网民围绕议题开展思想交锋与话语交流以达成话语共识。然后再通过议题传播,不断寻求利益与价值共同体,进而最大限度地将多元支流价值融聚到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统一思想之下,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在此过程中,找准网民利益交汇点与识别网民价值共识点,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在找准网民利益的交汇点中集“散”为“聚”。找准网民利益的交汇点实质是在多样利益中寻找根本利益。因为根本利益诉求才是凝聚人心、动员人们开展行动的决定性力量。在寻找根本利益的过程中,要强调异中求同,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如此才能找准大多数网民最关心、最紧要的利益诉求。当前,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使人民有了新的诉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13 〕。而欲实现这些诉求,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严重的制约因素,也是引导网络意识形态中议题设置必须直面的现实语境。可见,物质利益需求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诉求。正如邓小平所言:“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14 〕146故而,在用议题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网民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诉求设置议题,激发网民的现实获得感、幸福感。如此,才能赢得民心,从而提升引导效果。
其二,在识别网民价值的共识点中集“散”为“聚”。从动态意义上看,识别网民价值的共识点实质是在多元价值中谋共识。这一过程,不仅是以价值共识达成思想共识的过程,更是以思想共识巩固主导意识形态认同,从而聚合价值体认的过程。可见,在此过程中,寻找网民价值的共识点尤为重要。但价值共识的达成,须以网民的共同价值诉求为前提。故而,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要在不断变化的多元价值中捕捉恒常,准确识别出网民的普遍价值诉求,并以此为基点设置内蕴意识形态信息的议题,自上而下地调节与整合网民分歧冲突的多元价值,使主导意识形态真正成为指导网民行为的思想指南,才能达到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目的。
三、理路:在把脉网络意识形态关键举措中理清议题设置的基本思路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凸显出鲜明的意识形态主导性、实践性与人民性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思想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等关键举措,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中议题设置理清了思路。
(一)占领前沿阵地:以宣传为重点善设议题
习近平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担负起意识形态宣传战略任务。引导网络意识形态重在宣传。只有不断在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才能使网络空间这一“最大变量”释放出“最强正能量”。而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过程中,主旋律的宣传取决于网络空间各宣传要素的“矢量和”,这就须精炼宣传内容、探索灵活载体、供给灵动话语。其议题设置亦须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效设置。
第一,提炼新颖合宜的宣传内容设置议题。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使媒介格局重新洗牌,意识形态间的博弈斗争愈演愈烈,在网络空间表现尤剧。例如,一些国家在网络空间别有用心地持续“生产”无事生非、颠倒黑白的议题,助推网络热点,干扰了我国网民思想。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热点议题,也不失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与宣传的有利契机。因为“热点”往往已经完成议题设置的第一个步骤,即“引”——吸引受众关注,若再精炼设置“导”的内容,便会使引导效果事半功倍,显见紧扣重大热点事件精炼宣传议题的导向性价值。据此,议题设置既要凸显稳定性的主旋律,但更要以动态性的重大热点事件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走向。例如,当前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摩擦,洞悉其表象背后的动因无非有二,一是意识形态不同,“实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 〔15 〕,二是美国以零和博弈的惯性思维先发制人,刻意设置“中国占便宜论”“中国不公平贸易”等颠倒黑白、强词夺理的负面议题营造舆论热点,在引发关注中为中国发展制造障碍。对此,中国外交部通过例行记者会及时发声,以恰切的“回击性”议题披露“抹黑性”议题背后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从而纠正了网民的错误认识,筑牢了网民的思想防线,有效锤炼了我国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管控力,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营造了明朗的氛围。
第二,探索机动灵活的宣传载体传播议题。用议题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如果只设置而不利用好宣传方式,就会使议题因“传不开”而逐渐淡出网民视线,从而无法实现有效引导。这要求我们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既要以内容为王设置议题,也要积极探索合宜的宣传方式,传播议题。用议题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对象是人,人在哪里,议题就应该传播到哪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1%” 〔16 〕,向我们指涉着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网民接受信息的主渠道。鉴于此,议题的宣传要更加注重移动互联网的运用,借助移动社交APP,构建载体多样、技术先进(如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技术)的移动传播矩阵,并培养一批价值导向正确、与“粉丝”粘合度高、传播技巧熟练的网络“意见领袖”来宣传议题,从而在争鸣与引领支流价值中打造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版图。例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央视时政团队的“Vlogger”在其微信公众号上以视频日记的方式,与受众分享“我与大英雄同框”议题,引发网民强烈共鸣,增强了网民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第三,供给朴素灵动的宣传话语表达议题。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开拓者列菲弗尔认为日常生活是“意识形态”的居所。马克思也在很早之前就突破了西方传统认识论的思维框架,指出仅从逻辑层面讨论意识形态话语毫无意义,而须将其“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8 〕72,变权威性话语色彩为平等性对话交流,变宏观性话语表达为微观性生活叙事,使话语合宜,才能将主流价值浸润在人们的灵魂深处。由此,首先,须以富含生活温度的叙事话语,增强议题感召力。传统意识形态宣传因其话语单调苍白而传播效果有限,而今要转换宣传话语,以富含生活温度的叙事方式表达议题,方能暖人心,提升主流价值牵引力。其次,须以彰显时代气息的话语表达,激活议题效能。“时代是理论话语永远的语境,理论话语本身也映现着时代的进步和困惑” 〔17 〕215。可见,时代话语是沟通抽象性内容与现实的“人”的通道。鉴于此,欲解除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权威性被消解、整合力被弱化和主导力被侵蚀的风险,就须改变旧的意识形态话语范式,以富含时代气息的新术语、新符号,激活议题效能,从而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二)锤炼价值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准设议题
审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极富辩证色彩,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提供了方法论指引。科学把握辩证思维,其关键是用矛盾分析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在用议题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既要在矛盾分析法的指引下,准确识别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问题设置议题,也要在对立统一观点的把握中寻求解题之道,设置恰切议题,推进问题的解决,从而锤炼锻造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第一,以重大问题为依据准设议题,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提供靶向。问题既是表达时代的音符,也是开展学术研究必须把准的脉搏。否则,学术研究将失去其价值意义。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 〔18 〕74据此,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疾铺展的时空结构中,通过议题设置引导网络意识形态,亦当以通达的学术眼光和问题导向意识,对问题展开多维度探索与全方位把脉,从而诊断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关键点,找准议题设置的“靶向”,进而设置恰切议题,使引导效果事半功倍。这就须重点关照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矛盾,捕捉矛盾的主要方面,定位关键问题。观当下网络空间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相对乏力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多种社会思潮与日俱增的拆解力、侵蚀力之间的矛盾,明显看出锤炼锻造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引领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要善于准确定位重大问题,在重大问题框架内寻找合适议题。议题的遴选既可以围绕网民普遍关注的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国际事件,也可以围绕中国梦等国家长远发展目标。总之,议题必须合目的性,即让网民在议题的引导下明晰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强化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体认,增强“四个自信”。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的“真理标准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议题,以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等议题,都是针对重大问题而设置的议题,都是以引发集中思考与讨论的方式解答疑惑、疏导思想,从而实现有效引导的。
第二,以解决问题为旨归准设议题,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奠定认同基础。用议题引导网络意识形态,既要定位重大问题,精心策划议题,也要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寻求恰切的解题思路。只有以解决问题为旨归准确设置议题,才能聚焦网民注意力,激发网民参与议题、讨论议题的热情。而只有使网民围绕议题展开讨论,才能唱响主旋律,增强网民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强化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辯证关系:一要把握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以议题引导网络意识形态,既要以推进关键问题的解决为旨归设置议题,也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使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协同前进。二要把握好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在策划议题时,既要善于“破局”,直面冲突、矛盾,设置博弈议题,化被动卷入为主动应对,也要在博弈斗争中蓄积“掌舵”技能,善于“做局”,紧抓时机设置内蕴我国主导意识形态信息的引领议题,以正面力量抢先占领网民思想空间,从而在化负为正、化弱为强中强化网络空间主导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从而有效引导网络意识形态。
(三)筑牢本位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精选议题
“为了谁”是遮蔽在意识形态表层背后的功能定位,凸显了特定阶级的实质理性。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毫不掩饰地标示自身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并贯之于实践。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承袭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立场,始终以人民“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为衡量标尺,彰显了主导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底色。由此,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亦需贯彻人民立场,议题设置亦应以人民为中心。而以人民为中心设置议题,需心怀为民情怀,着眼人民企盼,契合现实诉求。
第一,以契合网民现实利益诉求为中心精选议题。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思想引导。马克思早在《神圣家族》中就提到思想不能离开“利益”,否则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结构中逐渐凸顯出来的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差距显著化问题,构成了对中国共产党运用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民众价值的现实影响” 〔19 〕。由此,作为思想引导载体的意识形态议题,须着眼于网民的根本(物质)利益诉求,以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契机设置议题,为网民架起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使网民在追忆过去中感悟现在,在共享人生出彩中激发其现实获得感,从而夯实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根基,达到有效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目的。例如,在改革开放40周年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央视新闻、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从不同方面设置议题,以国家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展现改革开放40年与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与壮美华章,使人们在共享国家荣光中坚定追梦信心。并通过设置“历史巨变从何而来”的议题,阐明“荣光”背后的制度优势,从而增强主导意识形态感召力与向心力。这些展现辉煌成就、彰显制度优势的议题,契合了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有力激发了人们的现实获得感,为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奠定了认同基础,实现了议题设置的价值旨归。
第二,以聚合网民共同价值体认为中心精选议题。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20 〕406。就此而言,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只有具备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属性,才能提升引导效果。然而网络空间因信息传播“无界”而使网民思想价值更为多元。据此,欲聚心画圆,增强引导效果,就须在多元价值中谋共识,并围绕共识点精选议题,使网民在议题的引导下进行话语沟通与情感交流,从而最广泛地聚合价值体认,进而在强化价值体认中实现有效引导。例如,“中国梦”议题既以“梦想”这一亲民话语弥合了意识形态抽象本体与现实主体之间的“缝隙”,又以摹画美好生活的未来图景迎合了网民的价值企盼,从而成为“中国人民最广泛的‘价值体认” 〔18 〕160和共同价值追求,理应成为有效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史献芝,杨玉强.校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的着力点〔J〕.探索,2019(04):173-181.
〔4〕张爱军,秦小琪.“网络后真相”与后政治冷淡主义及其矫治策略〔J〕.学习与探索,2018(02):61-68.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卢明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虞崇胜,闫明明.类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8-17+2.
〔10〕洪 波,赵宬斐.全球治理中智慧·方案·议程的引领与践行〔J〕.河南社会科学,2019(06):29-34.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M〕.刘红,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01).
〔14〕邓小平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石云霞.中美贸易战的意识形态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8(07):70-74.
〔16〕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
〔17〕洪 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9〕岳爱武,张 尹.利益分化格局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整合工作提升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42-47+91.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责任编辑 吕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