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元成
摘 要:在新课改环境下,学生的体育教育备受社会和家长的重视,体育教育不单关系到学生是否具有强壮的体魄,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存有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体育锻炼意识也不强,没有起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兴趣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巧妙运用教学活动,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最终实现良好体育锻炼的效果。本文对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做出探讨。
关键词:初中体育 学习兴趣 体育锻炼 素质教育
体育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只是体育技能知识传授,学生素质教育也是教学的重点。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个阶段学生心理波动较大,良好的体育锻炼可有效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可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爱上体育,发现体育锻炼的价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发展素质化教育,但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沿用多年,一些学校没有转变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体育的教学不重视,大量占用体育课程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课补习,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降低,对体育课以及体育项目的兴趣减弱,给学生的综合素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二)教学方式落后
在一些学校的体育教育中,教师进行教育的方式仍然以知识教育为主,仅采取为学生讲解知识、要点和注意事项的方式进行教学,没有进行有效的实际训练和动作指导,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降,对体育知识以及项目的实践性差,不但没有取得体育教育应有的效果,还影响了体育教育的水平。
(三)教学内容单一
在一些学校的体育教育中,由于教师擅长的都是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对其他运动项目的了解不够详细,所以组织的活动和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不能调动大部分人的兴趣,导致初中体育教育的效果减弱,体育教育的水平降低。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方式
(一)增强学校与教师对体育课程的重视
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方面的健康,同样也包含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活动无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增强他们体育锻炼意识,将“健康第一”的理念牢牢树立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初中体育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具有针对性的开发体育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的多样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其次,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灵活设置体育教学项目,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根据学生的喜好、性格特征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例如,男生可以组织一些激烈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则设计具有现代性活动特征,且符合性格特点的运动。如瑜伽、体操等。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感受到体育带来的放松感和心情愉悦感,真正爱上体育,体会到体育带来的价值和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情感。
(二)分组体育教学
针对学生的喜好,灵活变换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为一组,共同喜好的学生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合作,如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兴趣教学和课程内容的结合。例如,在体育课程开始前,教师先询问学生各自喜欢的运动,一部分喜欢篮球,一部分喜欢足球,还有学生更喜欢乒乓球,大家各自的喜好不同,教师可以让有相同喜好的学生站一起,组成一个小组。通常情况下,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选择,那么教师这时就可将篮球队分为两队组织比赛活动,剩余的学生可以做啦啦队,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很多时候女生不喜欢体育锻炼,那么教师就要格外注意女生兴趣小组的建设。在每一个兴趣小组中分配一个带头骨干,让其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相互帮助、合作的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
在体育课堂上使学生多一些自主选择权、选择空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深度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组织一些有益的、具有趣味性的足球竞赛、团队合作活动,通过趣味活动比赛,获得体育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发挥主动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活动前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各自提出喜好,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来举手表决。一般教师要多采用女生的意见,发挥女生的主导作用,使其成為主动学习者。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兴趣教学法,采取多种手段,制定科学、个性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促进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最终发展成为具有终身体育意识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武.探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