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红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小学生全面素养的发展,首先就应该从他们的德育品质的发展入手。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中年级是德育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在经历了低年级习惯养成、道德筑基之后,他们的道德发展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注重习惯养成,狠抓风气形成
班主任要善于从习惯养成的点滴细节做起,才能使班级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常态化的管理中不遗余力地点拨和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纠正;看到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一面,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还要在班级中进行必要的宣扬,从而促成学生正确学习习惯和积极的行为习惯。
如刚接手一个班级时,部分学生有不讲文明、常说脏话等现象,并时有欺负弱小同学的事情发生。这些问题看似只是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现象,但班主任必须要认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不能对这些现象及时进行制止,对于其他学生和整个班级的风气将会形成较大的影响。为此,先组织班委成员在班级中进行观察和收集,整理出班级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并及时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随后,专门组织召开了班级的主题班队课,以视频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将一个负面的现象展示出来,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真正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最后,激发学生广开言路,畅谈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今后我们该怎么做,交换自己的意见。
通过一系列的准备、研讨和点拨等契合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使得这些学生都认识到自己言行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了自己的做法,消除了班级中的不文明现象,营造出了良好的班风班貌。
二、依托认知规律,强化内外结合
中年级学生心智在低年级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成长,他们已经有了自己鲜活的主观能动意识,教师要通过实践参与的方法强化身心体验,让中年级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性的参与来夯实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设置和组织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灵活地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提升德育实施的整体化和具体化,从而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有人在公园中肆意践踏花草、乱扔垃圾……这些社会存在的负能量,班主任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围绕着“我们该怎么做”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社会中也有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志愿者的实践活动、主动将垃圾分类投放……这些正能量的现象,班主任也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言语之美、行为之美和道德之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案例源自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不是学校组织的活动,更不是教科书中的内容,因而都具有鲜活性、真实性,更加具有说服力。
三、落实沟通分享,落户因人制宜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思维方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言行状态也是完全不同的,因而班主任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也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行直接的沟通和联系,并根据学生生命个体支架的差异性,遴选不同的引导策略,彰显学生个人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在因人制宜的过程中凸显“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展现德育工作的效率与风采。
如上述案例,班级中有极個别学生讲话不文明,喜欢说粗话,有的学生家境较好,被家长娇生惯养,导致行为肆无忌惮;有的则是来自单亲家庭或者是留守儿童,导致性格孤僻,情绪也较为躁动。面对相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成因,班主任所采取的沟通策略也是完全不同的。对于第一种学生,教师就强化了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娇生惯养对于孩子成长的害处;而对于第二种学生,教师则在他们身上积极体现了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的爱心、耐心、恒心和细心,借助于真情的分享和交流,对他们的心灵进行感化,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扭转错误的行为。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有教无类,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尊重和依循学生鲜明特点的情况下,选用不同的策略展开教育。培养人的真正目的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标杆所指向的那个人,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力地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本案例中,教师面对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并没有采用大一统的模式囫囵吞枣地展开教育,而是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了不同的特点,才真正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一名从事中年级段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学生生命成长和德育养成的重任。为了祖国的将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开掘并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通过适当的路径,选择适切的方法,更好地让德育之花在中年级段中绽放,从而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