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对策

2019-12-09 02:04苏菲菲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课外阅读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论述课外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从阅读内容规划、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指导等方面提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对策。

【关键词】课外阅读 核心素养 现状分析 指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03-02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的教学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就小学语文课程而言,阅读教学内容比例明显增加,旨在通过阅读来检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众多适宜的文本内容中体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拓宽思维、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与语用能力,最终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本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阐述课外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重点关注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现状与策略。

一、课外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等多个方面上,由此看出,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素养之一。所谓“阅读素养”,是阅读者为了达成知识积累、个人潜力开发、参与社会、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等更多目标,而理解、利用、反思、使用书面语言或文章的能力。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主要分为课外阅读教学与课内阅读教学,这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学生在课内阅读中能巩固本单元、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深化,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走出课本,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接触更多类型的文章、知识点,进而使自己的文学内涵更为深厚,不断积累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这就是课外阅读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时所展现出来的巨大优势。换言之,课外阅读可以促进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石。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随意性大

当前,农村小学也积极开展阅读教学,却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教学策略。一方面表现在课外阅读内容选择随意性大,部分教师习惯直接采纳名师或专家推荐的一些书目,或者在网上随意选择一些看似合适的书目,实际上这些书目适不适合农村小学生,教师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另一方面表现在阅读指导方法随意性大,教师只是口头要求学生课外读哪些读物,学生读得怎样、如何去读,教师没有予以落实。在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会有意识地强调一些课外阅读的注意事项,或者进行一些策略上的指导,但教师仅仅停留在强调的层面上,忽略了实际的引导和系统的指导。而对于家庭的阅读指导,很多农村小学生处于留守状态,家长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督促孩子读书,也没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并且祖辈的亲人没有太大的能力引导孩子阅读,也没有良好的理念来辅导孩子,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是空谈。

(二)缺乏阅读兴趣

当前,农村的网络覆盖范围已经相当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学习机等进行交流或获取信息。课余或节假日期间,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用手机或电脑看电视、打游戏、网络聊天或者读网络文学,而对课外书籍兴趣缺乏。现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在教师或者家长的要求下进行,就像完成任务一般,学生本身对于课外阅读并没有较强的兴趣,所以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是应付式的随意浏览、随意阅读,没有针对性,属于“放羊式”阅读,最终导致课外阅读只是个空架子,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

(三)资源短缺

一方面表现在专业教师资源的短缺。现有的农村师资队伍中,老教师所占比例较高,他们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和运用掌握不住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阅读资源短缺。虽然,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逐渐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他们会有意识地给孩子购置一些课外书籍,但就书籍类型而言,仍是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作文选、参考书、漫画书、笑话书等类型上。阅读书目的单一、阅读资源的短缺,很难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而无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也无法通过海量阅读提高他们语文素养。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对策

(一)合理规划阅读内容

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意识到农村教学资源并不丰富和完善,同时要认识到学生因受阅读资源的限制而导致思维和视野始终停留在自己所处的狭小的生活圈子和学习圈子里。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以形成一个体系。例如,农村小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中隔辈养育比较常见,大部分祖辈虽然无法理解目前新的教学形式和资源,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十分丰富,他们所经历过的事情逐渐演变成故事一代一代传下来,有抗战故事、改革开放故事、农村生活生产故事等,这些故事极具生活性,也极具吸引力,教师可以以此为课外阅读主题,要求学生回家让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给自己讲述一个过去的故事,然后回到课堂复述给大家。通过此种分享形式,学生的阅读资源一下子变得充裕起来,也能逐渐积累起一些知识。

除了从生活中获取阅读内容,课堂上教师还需要适当选择一些经典的故事与学生一起阅读,例如《乌鸦喝水》《井底之蛙》《农夫与蛇》《东郭先生》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此外,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推荐一些适宜的书目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笔者考虑到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以及自身在农村生活的经验,为学生推荐了《30天环游中国》《十万个为什么》《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草房子》等书籍。这些书籍比较贴合学生的兴趣,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或者教师可以按照作者、写作形式、表达方式、文章内涵等来确定阅读的主题。例如,笔者曾以文章内容作为选材标准,在教学《故事中的狐狸》一课后,为学生推荐了《蝉与狐狸》《狐狸偷鱼》《会做贸易的狐狸》《狐狸“疤脸”》等与狐狸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围绕着“狐狸”来写的,通过不一样的故事,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狐狸、认识狐狸。

根据农村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需求合理规划阅读的内容,能较大程度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通过多元化的阅读内容,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使其阅读素养显著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推进。要实现课外阅读的预期效果务必要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读书节、读书沙龙等课堂读书活动,为学生的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一个课外读书成果分享的平台。而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分享读书感受、现场读书、故事演讲等,能深刻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与成就感,为其此后养成自主课外阅读营造有利条件。

虽然目前农村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但随着网络的發展以及社会的开放,农村已不处于闭塞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学习新型的阅读指导方式,往往新鲜奇特的东西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曾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读书活动:以一周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以“一个名人、一个故事”为主题,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听取相关的故事,完成课外阅读之后尝试为故事中的人物做一张手抄报,画上人物、写上故事、留下自己的愿景等;组织全校或者全年级、全班级的征文比赛,要求学生以某主题或者自由创作文学作品……这些活动能完成不同学生之间对于不同信息和文化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促进学生持续阅读的好方法。

(三)科学开展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重在方法、做法的点拨,是比较具体的要求。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的范围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一些恰当的课外阅读书籍,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来获取自己想要的读物资源,或者指导各个班级之间开展图书调换阅读活动,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书籍。在具体的书籍、文章类型指导上,例如诗歌,教师可以从诗的常识、类别、情感、押韵规律、艺术表现手法等入手,指导学生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示范诗歌朗诵时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放学后,让学生尝试在田间地头、在落日的余晖中畅想诗歌的意境,或者深情诵读,使学生真切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做笔记、划重点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分辨文章中的侧重点,准确找出中心内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析和理解。再者,教师需要以身作则,陪伴学生一起读书,而读的书也要一样。这样学生看到自己敬爱的老师也和自己读一模一样的书,就会感到兴奋,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读书。课外阅读适合早读课、晚读课或者午间休息前进行,早读时可以大声地读出声,午休之前可以默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阅读当成一种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有效且直接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尤其是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思维和视野的拓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农村小学的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并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规划阅读内容、制定指导方法,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形成阅读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乡村小学教师培训的实践研究(以北海市海城区为例)”(课题编号:2017B03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菲菲(1989— ),女,广西北海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小学生自我管理、农村小学生学习实践等方面。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课外阅读核心素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