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的非理性行为类型、成因及矫正建议

2019-12-09 02:04秦柱秀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类型矫正成因

秦柱秀

【摘要】本文对小学生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的类型、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学校可引导家长从准确定位校外培训目标、理性选择校外培训项目、关注孩子学习能力提升、梳理校外培训主次关系、争取校外培训全面发展等方面矫正报读校外培训班的非理性行为。

【关键词】校外培训班 非理性行为 类型 成因 矫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004-03

近年来,诸多要素促使校外培训班迅猛发展。我国大部分小学生都有参加培训班的经历,小学生家长为孩子报读校外培训班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这种教育形式的发展存在其合理性与荒诞性,既突显了家长对孩子优势发展的希冀,也映射了其中的非理性行为。他们出发点良好,却带着盲目、跟风、攀比、恐慌和功利等非理性行为,被裹挟着加入了报读校外培训班的大军中。小学生家长非理性行为的产生与社会背景、教育改革、个性需求密切相关,基于非理性行为所选的校外培训,可能成为孩子的负担并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为此,学校有必要对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引导和矫正。

一、小学生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的非理性行为类型

(一)盲目

“盲目”,指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无见识、无目的。小学生家长为孩子报读校外培训班时,通常不了解孩子的知识基础与学习兴趣。他们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常以考试科目和加分类目为主要导向,盲目选择学科性、特长性较强的校外培训班。[1]但所选科目是否适宜,报读培训班的数量应控制在怎样的范围内,家长大多无从知晓,却坚信多多益善,最终导致孩子减轻了校内的负担,却又挑起了校外的包袱。

(二)跟风

“跟风”,指缺乏主见,学习、模拟某种风气或潮流。跟风行为是“校外辅导热”的重要催化剂,它营造“参加校外培训班已成为小学生课外生活的必然趋势”的错觉,使校外培训机构在家长的跟风吹捧下门庭若市,孩子在课后与周末都要出入不同的培训班,寒、暑假更成为家长口中的“培训黄金期”。基于这样的想法,家长易听信他人的“经验之谈”,听从培训班工作人员的游说,跟风报读校外培训班,从而陷入误区。

(三)攀比

“攀比”,指不顾客观条件,以较高水平作为比较标准。小学生家长常期望在子代教育中為自我价值的实现寻找新的慰藉,故而因攀比而生的“面子工程”驱使家长物质化衡量校外培训效果,以孩子参与培训班获得的成果作为夸耀的资本。家长们不理智、不节制的攀比行为,会助长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良风气,造成时间与金钱的浪费,既增长了家庭经济负担,也给孩子增加了学习累赘,造成恶性循环。

(四)恐慌

“恐慌”,指恐惧、惊慌。小学生家长的恐慌行为通常表现为“起跑线焦虑”,他们往往认为教育投资程度决定孩子成绩的高低。“小升初”暗战的号角早已吹响,家长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部分家长甚至开始了“抢跑”。他们因恐慌而忽视教育规律,认为所有科目都越早启蒙越好,似乎所有学习与培训都要早早开始,因此他们用种类繁多的校外培训课程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揠苗助长”,将孩子的学习兴趣扼杀在摇篮中。

(五)功利

“功利”,指过于看重、追求短期的功效与利益。小学生家长为孩子报读校外培训班常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他们惧怕孩子在选择过程中犯错,便以孩子心智不够成熟为由,采用越俎代庖的方式代替孩子选择校外培训班。此外,家长大都信奉“唯分数论”,即只看培训课程给孩子带来的表面分数及其附带的升学利益的影响,无视孩子内在的身心发展需求。校外奥数培训班曾格外“火爆”,但自从奥数不与升学考试挂钩后,该类培训班连学生都招不到了,这真实地反映了小学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的功利心理。

二、小学生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的非理性行为成因剖析

(一)盲目行为的成因:报班前期不明就里

盲目行为的成因可分析为三点。其一,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实际发展需求,忽视孩子的知识基础与学习兴趣,家长期望之高、心愿之切,难免使校外培训成为“抢跑”“催熟”的工具。其二,家长难以考量校外培训班招生广告的真实性,其教学质量家长也无从知晓。如此轻率报读校外培训班,收效甚微也不足为奇。其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小学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引导缺位,加之家长不主动咨询与学习,两者之间的脱节导致家长产生盲目心理,为报读培训班留下极大的隐患。

(二)跟风行为的成因:报班意向随波逐流

跟风行为的成因可分析为两点。其一,家长信念不坚定,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对校外培训班炒作的“热门”现象趋之若鹜,其选择易受他人言论及行为影响。其二,家长对教育方针误读,对子代教育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家长以为“孩子多上培训班,就能考高分”“考上重点学校,就能成为优秀的人”,此类思想在家长圈中流传,越来越多家长跟风效仿。当孩子反映培训内容与学校所教知识相差无几时,家长们坚信“多学一遍总是好的”,这样的非理性行为给孩子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三)攀比行为的成因:家长及其子女爱慕虚荣

攀比行为的成因可分析为两点。其一,中国家长承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成才期盼。他人对子女的认同与赞美,将演化为父母良好的自我价值体验。孩子更优秀,意味着家长能在未来获取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这驱使他们互相攀比,希望借助校外教育资源,让孩子成为“优胜者”。其二,家长与子女的“尊严经济”。在学校,教师几乎会将学生所有的学习成绩公之于众,家长和孩子无法对成绩排名视若无睹。优秀的孩子希望保持成绩,基础较差的孩子迫切想要得到更大的提升,无奈之下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校外培训班,期望通过培训得到成绩的进步,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四)恐慌行为的成因:家长心绪惶恐不安

恐慌行为的成因可分析为两点。其一,小学家长工作忙碌、家庭关注缺失。这是横亘在子代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工作的家长无暇顾及放学后的孩子,还担心孩子在玩乐中荒废学习,而校外培训班恰好能承担看管孩子的角色,又能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习知识与技能,这使得家长更乐意报读培训班。其二,小学生“小升初”压力所迫。目前我国人才选拔模式依旧以考试为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使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于是他们将考试高分作为教育孩子的追求,对校外刷题班、冲刺班等看似有益的培训课程来者不拒。

(五)功利行为的成因:求学之路争名逐利

功利行为的成因可分析为两点。其一,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小学生家长在校外培训班的抉择依据上,更多是“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他们对孩子的期望逐渐变成了对孩子学习竞争力的关切,看似理性的选择下,其实也包含着一定的功利性。其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不同家庭对子代教育的认知程度不同,占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发展有较高的预期,他们的子代培养观念更多地植根于功利心理,更期望让孩子接受与主流学校教育存在鲜明差异的校外培训班教育,以此积累更多的教育资源。[2]

三、小学生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的非理性行为矫正建议

不可否认,小学生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带来的继发性问题日益严重,家长常常存在非理性行为而不自知,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帮助小学生家长规避非理性行为,理性地为孩子报读校外培训班,学校可向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克服盲目行为,准确定位校外培训目标

1.辨清长处与短板。校外培训班具有“促学生之长,补学生之短”的功能特点,家长在报校外培训班前应找准孩子的长处与短板,有的放矢,进而弥补班级授课制带来的不足,促进孩子个性发展。

2.明晰培训班内情。明确校外培训机构的具体情况是家长报读培训班的前提工作。对此,家长可通过订阅报刊等途径,明晰校外培训班的设施、师资、监管等基本情况,保证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3.寻求专业指导。在选择报读校外培训班前,家长要积极寻求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指导,基于专业视角分析孩子的基本情况,辩证地认识培训班,再判断是否需要报读校外培训班、如何选择培训班、培训学习时长多久适宜,等等。

(二)扼制跟風行为,理性选择校外培训项目

1.校外培训对症下药。小学家长的教育观并非天生正确,大部分家长并没有掌握足够的科学理论知识,但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习得。校外培训因人、因需而异,真正拥有良好教育观念的家长,完全有可能抵御外界的压力,了解和谐的教育“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小花小草”,做到对症下药,理性选择校外培训班。

2.教育思想陶冶升华。学校应让家长认识到,学校是有着优良教学环境、雄厚教学师资力量的地方,家长应始终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理性选择校外培训班,避免使孩子产生“在学校不学也没关系,反正都要去培训班补习”的错误思想。

(三)约束攀比行为,关注孩子学习能力提升

1.坦诚面对不足。学校应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有落后本是常事,家长不可执着于“面子工程”,强迫孩子参加大量校外培训班。反之,家长应多向教师请教,监督孩子对薄弱之处加以改进。

2.锻炼学习能力。获得知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浅层目标,而提升学习能力则是深层目标。家长的教育目光不可过于短浅,报读校外培训班时不能只关注是否有利于孩子提升成绩,也要关注该课程能否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避免恐慌行为,梳理校外培训主次关系

1.家庭教育之责,校外培训不可替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里的一切困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可或缺,更不可将孩子的监管责任过分寄希望于校外培训班。学校应让家长明白,最好的家教方式是家长能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有全面、科学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学习,做教育知识的“学习者”,教育实践的“规划者”“管理者”以及“投资人”。当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后,其恐慌心理也就烟消云散了。

2.以校内教学为主导,以校外培训为辅助。学校应让家长明白,校外培训只是校内教学的辅助力量,大量报读校外培训班只为提升分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终将成为未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分数不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评判标准。家长应跟随学校主流教育,让孩子的发展实现从“以考试为导向”到“全面素质化培养”的转化。

(五)克制功利行为,争取校外培训全面发展

1.家庭教育宁静致远。学校应让家长明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子代教育上的功利心理,无疑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观。与缺乏耐心、无责任感、在培训班上施压相比,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创造宁静致远的家庭教育环境,更能帮助孩子学会学习、爱上学习,更有利于孩子发展。

2.成才之路循序渐进。学校应让家长明白,学习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报读校外培训班同样如此,不可一蹴而就。家长应着眼于当下,完成每一个小目标,为实现大目标奠定基础,让孩子的学习在适宜高效的节奏下有序开展、逐步推进。

学校对小学生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的非理性行为只能因势利导,不能盲目压制。校外培训市场应该得到规范,面对鱼龙混杂的现状,学校与其以一道命令“断电”,不如尽快成立一个工作小组,通过调查研究科学指导家长,让校外培训更规范。

【参考文献】

[1]李琳.小学生课外辅导班选择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李一.中产家庭教养实践的选择与困境——以参加“XES”辅导班为例[J].青年学报,2018(2)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类型矫正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