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风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新生的国家,中国共产党需要及时巩固自身的合法地位,采取非强制性的措施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共同的价值寄托。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统一思想认同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扰。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确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推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改造,为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树立主导地位。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底,主要学习政协文件、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和政治经济学;第二阶段是1951—1952年,主要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第三阶段是1953—1956年,主要学习列宁和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以及毛泽东的五篇文章。
1.政协文件
1949年9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首先学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协文件,尤期是对《共同纲领》的学习。之所以将学习《共同纲领》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一部分,是因为它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纲领性文件,所以在此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开端。《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政治基础和战斗纲领,对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人民日报》共发表了47篇学习政协文件和《共同纲领》的报道,报道内容主要包括积极布置政协文件的学习,将政协文件作为今后的行动指南,结合具体情况,使干部和群众普遍学习人民政协文件。通过讨论会、办寒假学园和座谈会等形式来学习《共同纲领》的具体内容。在高涨的学习热潮中,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地进行《共同纲领》的学习,《人民日报》也对其进行了报道,据统计这一方面的学习报道共有23篇。比如,华北公路总局展开学习竞赛,深入学习人民政协文件;渤海区党委学委会制定提纲,学习并总结政协文献;新疆哈密专区举行哈萨克族代表会,号召全族人民忠实执行共同纲领;贵阳大中学校举办寒假学园,学习唯物史观和共同纲领等等。新中国刚刚成立,急需加强对新中国基本常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以此来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成果的学习,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2.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也同时围绕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论展开。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是从社会发展史的学习入手,以社会发展史为主线,结合历史唯物论来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阶级斗争的问题;劳动创造人、创造世界的问题;新民主主义的相关问题。关于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论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艾思奇,他所著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和《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以及他所写的《从头学起》《学习社会发展史的方法》两篇文章,是学习社会发展史的经典著作。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并指出:“对知识分子,要大办各种训练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要让他们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1]《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0年底共刊载有关社会发展史的理论学习文章6篇,唯物论的理论学习文章7篇,此外,关于社会发展史和唯物论的具体学习情况有45篇。其中《人民日报》共发表了23篇关于新民主主义讲座学习的文章。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这些文章不仅讲解了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论的理论学习内容,而且对具体的实践学习成效和经验也进行传达和总结,在理论和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3.政治经济学
194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第1版发表了题为《〈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即将在本报连载》的报道,报道指出:“马列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王学文近著‘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将于本月起在本报第五版连载。这是一本比较详细、比较通俗、能够联系中国实际的政治经济学课本。”之后,《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74篇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报道,其中68篇是王学文教授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该绪论的学习从1949年10月9日持续到1950年1月3日。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共分64部分,在报纸的第5版连载出版,研究主题均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特点。在绪论中,王学文教授讲解了生产方式,经济运动与经济运动的规律(法则),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意义与中国革命和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人民日报》用大量的篇幅来宣传政治经济学理论,目的是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明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生产关系,使人民坚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必然的。一方面是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寻求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这之后,各地方开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比如,《人民日报》在1950年1月15日第3版发表了题为《河北全省六万干部各项学习走向正规 甲乙两级已学完政治经济学 建立文化补习学校百五十处》的报道,讲述了河北省六万干部的学习情况和已取得的成效。《人民日报》在1950年2月14日第3版发表的《辅助初级组干部学习 东北举办广播讲座 本年内有系统地讲政治经济学》一文指出了东北局宣传部通过广播讲座方式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并阐述获得的学习经验。
1950年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出版,在这一时期学习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重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学习毛泽东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范畴。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开展了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热潮,简称“两论”学习,这两篇文章出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是借用认识论的观点来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经典著作。《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为了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而写。《人民日报》也对“两论”学习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人民日报》在1950年12月29日第1版刊载了《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文,文章指出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阐释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辩证过程,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指出了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这篇文章是《实践论》学习的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18篇有关《实践论》学习的报道,其中有《实践论》的学习心得,实践与具体工作结合的效果以及国际上对《实践论》的转载等。从检索的情况来看,《实践论》的学习主要集中在1950年12月和1951年,该学习已经深入到不同的行业,影响力也超出了国内,走向了国际。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后同样为了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人民日报》在1952年4月1日发表了题为《矛盾论》的文章,这篇文章出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文章主要对毛泽东《矛盾论》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系统分析了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并给出结论。这篇文章是《矛盾论》学习的开始,矛盾论是我们党反对教条主义的一项重大理论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刊载了9篇有关《矛盾论》的报道,肯定了《矛盾论》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钥匙,提及了学习具体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和克服教条主义与党八股的作风的注意事项,并且报道了学习《矛盾论》的心得体会。从检索的情况来看,关于学习《矛盾论》的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1952年。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两论”的学习是总结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的重要举措,对指导具体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列宁和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1953年4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人民日报》在4月25日第1版刊登了该指示,其中规定“全党干部理论学习的高级组和中级组在1953年7月到1954年12月的1年半时期内,都学习‘联共(布)党史’第9章到第12章和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著作。目的是为了适应全党在进入经济建设时期的需要,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正确利用苏联的经验。”该《指示》中的学习分初级组和高级组,提出高级组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研读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初级组一般以学习文化为主,学习政策文件和理论常识。该《指示》提出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理论知识,二是党的政策。当日,《人民日报》也发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是全党干部的重要任务》,文中要求“全党主要干部都能系统地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2]。随后,全国开启了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热潮,以《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为例,胡绳在《斯大林教导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理论》[3]一文中,提到了干部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林科夫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学习,论述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科学法则的客观性质,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为指导的问题。随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加强对干部理论学习的思想领导》[4]《黑龙江省理论学习高级组学习联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文件的收获》[5]《苏联报刊论文摘要》[6]《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而斗争 苏联工人在增产节约上成就很大》[7]《中共人民印刷厂党委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有显著成绩》[8]等文章,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具体阐述、中国各地区机关单位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的实践落实情况三个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苏联的经验,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寻求经验和理论支持。
2.毛泽东的五篇文章
1956年,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主要围绕着学习毛泽东的五篇文章展开,五篇文章分别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956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在第3版发表了文章《改进历史科学的研究工作——为毛泽东同志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十五周年纪念而作》,文章对《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进行了高度评价,强调要把这一指示贯彻到历史科学工作中去,来推进历史科学的发展。在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纪念这篇文章发表十五周年》的号召,学习毛主席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之一,破除教条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是整风运动中的基本文件,是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的批判,是我们正确对待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人民日报》在1956年4月5日发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文章提到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决定,紧紧围绕着反对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问题进行论述,指出个人崇拜是人类历史遗留的的一种腐朽遗产,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扫清这个阻碍,并指出教条主义对革命、人民和马克思主义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毛泽东的这五篇文章核心是为了总结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学习的形式认清各种错误思想,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以《人民日报》刊载的报道为例,呈现出以下特点。
在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中,各地区机关结合党中央的文件和指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方式多样,深入广泛。有开设训练班、补习班、夜校、民校等专门组织,采用集体学习和分组学习等方式,开展座谈会、论坛、冬学、竞赛等活动。以《人民日报》1949年11、12两个月的报道为例,共报道了48篇学习活动,其中开设专门组织的报道14篇,座谈会、论坛等具体活动的报道9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是基于学习主体身份的多样性以及学习环境的差异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采用丰富的学习方式便于不同人群对学习运动的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深入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是基于中国国情之上的考虑。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学习运动共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急需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党的政策、社会发展规律和政治经济学。“两论”的学习,是为了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清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第三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和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寻求经验帮助。学习毛泽东的五篇文章,是为了使干部和群众认识到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危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是与当时的国情紧密相关的,加强理论学习是学习运动最主要最突出的学习方式,所以各机关开设了各种培训班和学习班。除此之外,为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各地组织进行实践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学习中,一方面强化对理论的认知,另一方面促进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在实际的学习工作中,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地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力量。
在学习运动中,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来指导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摒弃各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是中共发起的一场全国性的学习运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党对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和教育,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推动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采用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构建了良好的党群关系。所以,在这一学习运动中,基于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共发起的学习运动才能顺利开展,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也进一步促进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加深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广大干部群众明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划清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界限,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如此,在学习过程中,部分群众由原来的文盲转变为可以识字,通过在开设的俄文学习班学习,干部群众在学习马克思理论的同时,也掌握了对外语的学习,干部群众自身的理论素质得到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是结合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开展的思想理论学习运动,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体现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特色。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9]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国家当前的任务也发生变化,指导思想也发生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在改革开放即将进入四十周年之际的新思想。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应当充分结合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在新时代下准确把握新思想内核与内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妄不可用传统的眼光来审视。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思想。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首先需要准确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领域的指导性作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其次,在具体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产,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相比,新时代下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发达,方式多样,群众参与度更高。为了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延续传统的学习方式下,开辟网络媒介、电视广播等学习方式,做到线上与线下的充分结合,不断拓宽学习方式。除了加强理论上的学习外,更加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新思想,通过组织参观革命景点、开展党建团建主题活动等活动,在行动中将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这样对新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会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