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2019-12-07 06:06高启明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教育

高启明

(西安航空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77)

迈入新时代,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并蓬勃兴起。随着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施行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分类评价,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成为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重大抉择和难得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和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驱动和关键组成。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人人创客”, 强调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融合,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这些论述表明,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我国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满足地方和行业人才需求,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因此,客观认识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正确把握并找准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对优化教育教学体系,促进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加快推进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实状况来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978所,独立学院265所,高职高专学校1388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在978所普通本科学校中,866所为地方本科学校,占比高达88.5%,新建本科学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过程中担负着主体责任,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重任。

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具有专业技能、问题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要义,对技术的综合集成创新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核心要件[1]。基于上述培养目标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教学体系之外,要将其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促进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能够适应区域和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对许多问题的认知存在误区,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融入任重道远。一是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界定上,70%以上学校仅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技能培训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一同划归通识课程,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有价值[2]。二是在体制机制建立上,抽样调查数据显示,85%左右应用型本科院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其余15%左右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职能划归教务处或其他职能部门。但不论采取何种体制,都是履行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各类学科技能竞赛的管理职责,尚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当中。三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上,受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经费平台及激励措施等因素影响,理论教学碎片化、教师来源校内化、实践教学形式化现象还比较普遍。对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器等平台的服务和支持不足,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没有建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措施不完善,个性化发展诉求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美誉度不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共性问题

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导向和功能研究不够,定位不准,简单模仿和盲目跟风现象比较普遍;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实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游离于传统教学之外,应景式表象化问题突出;缺乏制度设计与文化氛围营造,绩效评价和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不完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以下三个共性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以致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学以致用,以用为本”是有效学习的指导原则,也是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就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内涵认识不足,对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的创新创业能力构成研究不够,我国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教学无法深度融合等普遍问题,直接造成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不仅挫伤了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恶化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环境,而且不利于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由于“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没有落实,导致毕业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不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不够,沟通交流技巧缺乏,无法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仅开设面上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没有打破学科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壁垒。二是在实践课程设计上,没有把创新训练内容整合进实践教学过程,无法实现以能力为导向,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素质的要求。三是在教学方法运用上,老师以讲授理论为主,按任务和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没有施行;学生以显性知识获取为主,以训练能力为目的的参与式、探析式学习少,无法构建隐性知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四是在创新创业指导上,创新创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帮助,创业项目难以落实。

(二)项目与平台相脱节,产学研融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尚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价值追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以专业创新能力提高和个体创业素质训练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项目+平台”方式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3]。因此,以创新性、综合性和真实性为标志,健全大学生“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没有构建起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许多 “大学生创业园”等综合实践平台,基于“项目+平台”的产学研耦合、孵化推进不力,有的仍停留在文件和概念上无法落实。分布在二级单位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没有纳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创新实践没有根植于专业课程学习,创业实践没有引导学生开展基于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衔接。少数基于优选的专业性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群),技术创新的商品化“包装”和应用性转化比例较低,实现产品化和市场化运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校与当地产业园区共建孵化基地的体制机制不全,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性扶持不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咨询服务、技巧指导的能力缺乏,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场地、资金、设施等硬件条件有限,难以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成长壮大。

(三)实施与评价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尚不完善

一个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创新创业型人才合格标准的考核评价;二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效果的考核评价[4]。同时,在评价的向度上,既要构建学校内部质量监管评价标准和考评体系;也要设计和建立来自社会第三方机构、合作企业、用人单位的开放式评价系统。通过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效果的监控与反馈,完善创新创业质量体系,持续提升教学内涵,形成质量保证“闭环”,构建起以素质和能力为观测点,多元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5]。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项目实施与评价相互脱节,存在的具体问题是:在创新创业课程考评方式上,很多学校采取撰写创新创业计划书、案例分析、沙盘模拟等仿真形式;在质量考评主体选择上,大多采取任课教师自评、组织校内专家综合评、学生自评和互评等评价方式;在人才质量考评上,多数学校侧重理论知识、个体能力和性格因素等考评内容,理论与实践融合渗透缺乏,没有建立起评价考核体系。另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评价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关注硬件环境评价和师资配备多,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尤其是实践效果评价少;短期评价多,长期跟踪评价少;定性评价方法多,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少,导致得出的结论科学性、全面性难以保证。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构建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就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教师热情,构建跨部门、多学科交叉和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平台资源、队伍建设、评价标准等制度设计。

(一)重构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培养全过程

(1)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以“问题→创意→创新→创业”为主线,全面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即大一年级: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强化社会、工程和专业实践认知,开展社会、生产、生活等需求调查,提出问题和创新选题,实施以问题驱动创新。大二年级:强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结合慕课等开展在线开放式学习和互联网前瞻性学习,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意,并结合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提出创意解决方案。大三年级:跨专业、跨年级组队,争取大学生创新训练实践项目和竞赛项目立项研究,完成制作创新实物作品。大四年级:以创新竞赛为载体,不断改进及完善创新作品,提升社会、工程及生活价值;以创业竞赛为载体,获得创业的社会、市场和产业化需求及资金投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与社会创新创业孵化器对接。

(2)重构课程体系设置。在课程设置改革上,以企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知识本位,体现能力本位课程观,对原有学科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以适用为度,精简理论知识讲授,培养学生知识技术集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建立以创新驱动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和学习机制,即以问题和创新为导向,尝试课程翻转性设置,增加工程技术应用类课程和人文社科类公共课程,整合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设置。优化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加大国内及国际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优质慕课课程资源选用,建设有利于学生以兴趣、问题、项目为驱动的探索型、创新型学习平台。通过课程整合和优化,强化本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大类课程群模块、基础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和贯通式课程设计实践类课程。适度减少必修课数量,增加学生自主选修课比例和范围,实现学科交叉、理工融合,以及与人文社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学习,强化工程性、技术性、创新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方法的融合教学。

(3)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兴趣、问题及项目为创新驱动,把创新创业融入教学设计,通过工程认知、工程实践、虚拟仿真、创新制作等实验实操环节,鼓励学生创新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和跨年级组队探究,加快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产学研合作,通过创设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验园区,有效实现成果转化,或把企业真实项目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真题真做”,从而了解企业需求、市场规律、产品标准、运作流程,培养学生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团队意识,只有这样,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孵化”出来。

(二)搭建平台,在项目对接中培养学生创新自信心和创业主动力

(1)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我要学”“我能创”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一要搭建学科竞赛平台。依托学生社团,由“双师双能型”教师组建指导团队,构建系统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通过这一平台,以赛促练,以赛促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二要搭建岗位实训平台。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以岗代训,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真刀实枪练习,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三要搭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平台。制定政策,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有科研经费的项目组、教研室和实验室接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学生自主研发制作创新产品。

(2)搭建项目培育和对接平台。一是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培育平台。以教育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互联网+”大赛项目为抓手,搭建“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级项目培育平台,形成以国家级项目为旗帜、省级项目为中坚、校级项目为基础、院级项目为入门的四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训练与实践体系。二是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对接平台。通过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以及政府、社会、企业及高校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器平台,使创新作品获得市场价值认可和资金投入。在项目选择上,应以校企合作中的工程实践项目和基于专业的制作、发明为主,实施项目品牌化建设。

(3)搭建师资队伍和条件支撑平台。通过选拔教师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培训、SYB创业教育培训,选送教师下企业挂职体验创业,外聘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指导等方式,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搭建多元化指导教师队伍平台。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学生工程创新认知中心、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创新制作实验室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鼓励校内科研平台向大学生开放,积极争取校外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为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活动提供优质硬件平台。

(三)营造氛围,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1)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氛围。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以养成和渗透。在教学内容改革上,突出创新兴趣、思维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前瞻性学习。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基于慕课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构建课程教学新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开展项目驱动式学习、团队式学习、PBL教学、CDIO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改革。在考试方式改革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过程考核制度,变期末考试为过程考核,改变用一张课程考卷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传统考试方式。

(2)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重要影响,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技能提高,就要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如利用广播、校报校刊及新媒体等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国家关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大力宣传社会、校友中成功创业人士的励志故事,开展“企业家进校园”“优秀校友大讲堂”“创业沙龙”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和创业者零距离互动,感受创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

(3)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通过重构创新创业价值追求、端正创新创业校园风气、营造创新创业舆论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生态形成。比如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馆”,吸引学生观摩学习;出台“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进行分类分级认定,并建立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推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程化;完善“本科生申请学士学位办法”,明晰创新创业价值取向,把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位授予的备选条件;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创新创业竞赛宣传月、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物风采和优秀成果。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