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陆振华
成果完成者:陆振华/江苏省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其他成果持有人:朱林娥 孟春芳 邓炳华 高月亮 韩建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接受特殊适龄儿童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指出: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基于这样的理念,常熟市努力构建县域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历时十四年的实践探索,寻求突破,化茧成蝶,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
(一)特殊儿童入学率低。常熟市的特殊儿童分布广、类型多、程度不一,其入学需求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如何有效解决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挑战。
(二)融合教育方式单一。2004年之前,常熟全市仅有3个特教班,融合教育方式单一,普通学校拒收特殊儿童的案例时有发生。
(三)“随班混读”现象严重。2004年之前,由于融合教育理念不到位、学校资源配置不到位、教师获得的专业支持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导致“随班混读”现象严重。
常熟市历经十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创造性地构建了县域“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
(一)以更公平、更优质为目标,坚持普校优先安置特殊儿童,实现了特殊儿童就近入学,增加了与普通儿童最大限度融合的机会。
(二)以选择性、适切性为原则,创设“全日制、半日制、走班制”三种办班模式,提供多元选择,满足特殊儿童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以基础性、差异性为重点,构建三种融合课程:普通课程“共性+特需”相融合、特教课程“集体+个别”相融合、生本课程“社会+生活”相融合。
(四)以动态性、个别化为策略,探索三种教学特色:“医教结合”以医促教,“复式教学”关注差异,“生涯规划”指向就业。
(五)以专业化、规范性为指向,形成三大运行模式:行政管理融通、业务指导融合、社会支持融情。
运行模式实现了三大跨越:实现特殊儿童入学率从60%到100%的跨越;从“随班混读”到“多元安置”的跨越;从义务接收到全情接纳的跨越。
(一)初步探索阶段(2004~2005年)
2004年之前,全市仅有3个特教班。2004年成立了特教指导中心,全面负责特教班建设。2005年,全市新增5个特教班。通过回顾调查、总结反思,开始了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的酝酿。
(二)稳步推进阶段(2006~2008年)
成立指导中心后,特教班逐年增加。2008年增至18个特教班,通过行政保障、业务指导、社会支持,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初具雏形。
(三)模式构建阶段(2009~2012年)
从2009年开始,开启“标准化特教班”建设。2010年增至32个特教班,实现了乡镇小学特教班全覆盖。2012年增至58个,实现了乡镇中小学特教班全覆盖。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成功构建。
常熟市特教班发展趋势图
(四)拓展验证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在城区中小学和外省市部分地区进行辐射推广,顺应国家政策,更名为资源教室。2017年,全市普通中小学建立了84个资源教室,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得到拓展验证。
随着特教班数量的不断增长,融合教育理念的不断增强,融合教育方式的不断丰富,在普通中小学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占特殊儿童总数的比率达85%,普校优先、全情接纳由理想成为现实。
(一)成果框架结构及重要指标
“特教班”在这里特指附设在普通学校,针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特殊儿童可以就近入学,增加了与普通儿童融合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普通儿童接纳特殊儿童。特教班是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县域切实提高特殊儿童入学率的有效途径。
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图
1.首创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奠定特教班有效运行之基
2004年2月,江苏省常熟市成立了全国首个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由教育局分管局长任主任,基教科科长、教研室主任、教研员、特教学校校长、巡回指导教师等为成员,统筹全市特教工作。中心以更公平、更优质为目标,坚持普通学校优先安置的原则;以专业化、规范性为指向,形成三大运行模式。
(1)构建行政管理运行模式:指导中心成立以后,城乡各中小学相应建立了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特教管理员,负责本校特教班建设、特教档案管理、特教教师的工作考核等,入学率得到切实提高。
(2)构建业务指导运行模式:成立专家委员会进行动态测评、多元安置;区域特殊教育协作组组织特教班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五类教学研究组(视障、听障、智障、脑瘫、自闭症)进行质量管理。“随班混读”现象迅速得到改善。
(3)构建社会支持运行模式:建立《特殊儿童受教育档案》,动态跟踪特教班教育教学情况;对学籍在特教班但由于重度残疾不能正常上学的特殊儿童,进行送教上门;编辑出版《常熟特殊教育》小报、开通特教热线服务电话,宣传特教班成功经验。形成了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2.原创特教班三种办班模式,探索特教班有效运行之路
专家委员会在动态测评的基础上,对特殊儿童进行多元安置:随班就读、特教班、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康复机构。再以选择性、适切性为原则,创设了“全日制、半日制、走班制”三种办班模式,提供多元选择,促进相互融通,满足特殊儿童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了特殊儿童就近入学,增加了与普通儿童最大限度融合的机会。
3.课程、教学两翼并进,确立特教班有效运行之本
始终坚持课程调整,教学改革共推进:以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点,尊重个体差异,合理调整课程,科学选择教学策略。以基础性、差异性为重点,构建三种融合课程:普通课程“共性+特需”相融合、特教课程“集体+个别”相融合、生本课程“社会+生活”相融合。以动态性、个别化为策略,探索三种教学特色:医教结合、复式教学、生涯规划。
4.以教师专业培训为支持,架起特教班有效运行之桥
特教班模式的成功运行,需要一批富有特教情怀、专业技能的教师。我们以三种师训形式为支持:转岗培训、在岗培训、跟岗培训,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
(二)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成果的使用范围:本成果适用于县域范围,对县域中小学开展融合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2.适用对象:本成果适用于普通中小学,受益对象为特殊少年儿童。
3.时间周期:本成果推广复制时间周期约为3年。(1)思想认识:奠定思想基础,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约用时半年。(2)构建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约用时半年。(3)专业建设:一是组建团队、配备师资,通过动态测评进行多元安置,形成三种办班模式;二是进行特教班专业化建设,逐步构建三种融合课程;三是开展课题研究,逐步探索教学特色;四是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五是进行评优宣传、专项督导等,促进运行模式良性循环。约用时2年。
4.环境和条件:(1)政策环境:《萨拉曼卡宣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国内外融合教育理念及政策,为特教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社会舆论:通过培训进行政策宣传,通过媒体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多部门协作逐步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3)经费保障:设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专项经费(5~10万元/年),设立特教班建设专项经费(5~10万元/班)。(4)人力支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专兼职人员2~3人,每个特教班专兼职资源教师2~3人,每校5个以上特殊儿童均需成立特教班。
(一)成果开发和优化的流程与机制
1.管理流程与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奠定改革思想基础;成立指导中心,构建特教发展体系;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管理保障力度;培训科研骨干,提升管理保障水平;加强课题研究,形成管理保障网络。
2.业务流程与机制:逐步形成特教班三种办学模式;构建三种融合课程;探索三种教学特色;形成三大运行模式;开展三类师资培训。
3.评价流程与机制:业务监控——评价与活动相结合,逐步建立优评体系;行政监控——督导与检查相结合,全面落实优教措施。
(二)成果团队人员构成
1.管理团队:由教育局、特教指导中心人员组成管理团队,负责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督导检查等。
2.研发团队:由特教指导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特殊教育学校人员组成研发团队,研发特教班三种办学模式、构建三种融合课程、探索三种教学特色、形成三大运行模式、开展三类师资培训。
3.推广团队:由教育局、特教指导中心、特殊教育学校人员组成推广团队,宣传推广融合教育“常熟模式”。
4.管理团队提炼凝聚力,研发团队增强竞争力,推广团队提升影响力,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协同作战。
(一)建立县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具有首创性。2004年2月,常熟市成立了全国首个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统筹全市特殊教育工作,成为区域特殊教育指导和管理、示范性教学教研、特殊教育诊断评估、特殊儿童康复、特殊教育发展研究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起到了名副其实的枢纽作用。
(二)形成县域特教班三种办班模式,具有原创性。特教班“全日制、半日制、走班制”三种办班模式满足了特殊儿童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提升了普通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素养,特殊儿童入学率大幅提升,实现了普特融通的双赢目标。
(三)构建县域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具有独创性。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基于实践,高于实践,成功开创了县域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模式适用性强,可操作、可复制,具备全国县域推广的普适价值。
(四)营造协作支持、全情接纳的社会氛围,具有开创性。常熟市教育局、残联、民政、卫生等部门通力协作,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提供支持保障。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态度由排斥到关爱,由被动到主动,全情接纳成为每个人的共识。
我们历时14年的实践探索,从学有所教逐步走向学有优教,将义务教育的普惠性、均衡性、公平性等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和学习机会,为融合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全国特教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省内外同行赞誉为融合教育“常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