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磨砺,只为梦想
——“博悟课程”研发背后的故事

2019-12-05 08:28撰稿郭志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未来教育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国博博物馆课程

撰稿:郭志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成果完成者: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其他成果持有人:中国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于我而言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这里记录着人类的历史、智慧与宝贵的经验。在我小时候,这里非常安静,是一个可以让我静下心来慢慢欣赏,并从中汲取营养的地方。后来,我成了一名小学老师,当在课堂上很多知识仅靠课本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到为什么不能带着学生去博物馆看看呢?孩子们的很多疑问在博物馆也许都会得以解决!但是,当我真正想去做这件事儿的时候,却发现远不是我想的那样简单。带着学生出门,安全问题如何保证?经费从哪里来?带队教师如何安排?因为外出造成的其他学科的课程进度受到影响,又怎么弥补……一下子诸多的问题摆在了我这个刚入职不久的小老师面前,让我望而却步。可是,想要带学生跨越校园围栏的想法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因为我从心底感受到学习不仅需要接受间接的书本知识,更需要真实的身心体验。

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启动了“蓝天工程”项目,随后北京市也启动了“社会大课堂”项目,这让我看到了希望,那份想要带着学生走出校园,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的愿望又一次袭上心头。于是,立足于“蓝天工程”与“社会大课堂”的实施要求后,多次与学校协商,我终于能带着学生去开展不一样的学习啦!当时,我特别开心……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去哪里好?去了以后要学什么?为此,我做了多个方案,并且第一次带学生走出了校门。还记得,当时出门时的心情愉快而激动,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但返回时的心情却很糟糕。没有经验的我,把带学生到博物馆学习的事儿想得太简单,第一次的出行,并不顺利。首先,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有限,学生虽然都去了,但是因为没有考虑到馆方的接待能力,导致很多学生走马观花,游走于各个展厅之间,学习根本没有发生;其次,由于前期考虑不周详,学生从心理上认为到博物馆是来春游,是来玩并不是来学习,对于学校提出不许带食品、饮料的要求也不能理解……第一次的出行令人不愉快。于是,我开始思考,我带学生到博物馆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博物馆课程?我期望孩子在这里学到什么……一次失败,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面对这一次不成功的活动组织,学校给予我很大的鼓励、期望和支持!这让我不得不思考,我要做的事儿需要对学校负责任、对学生负责任、对伙伴负责任。于是,我暂停了带学生走出校园的计划,开始了新的调研工作。

我想,有效的博物馆学习,首先要知道北京地区的博物馆有哪些具有能力接待学生开展学习,接待力有多大?有什么资源可以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服务?有没有稳定的博物馆师资?出行的交通是否顺畅?时间成本是否划算?博物馆工作的人员能否与学校合作,开展符合我们需求的个性课程等,一系列的问题我做了梳理,然后开始了漫长的资源单位考察工作。我利用双休日,走进北京的各个场馆,展开调研工作,在近两年的时间中,我走访了北京几十家博物馆、十几家名人故居、十几个社会实践基地、几十个社会教育资源单位……对这些地方进行逐一比较并分析,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当时北京地区唯一一家拥有1500平方米教育场地的博物馆,再加上140万件套跨越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馆藏文物,都凸显了这家博物馆的育人优势,最终,我选定这里作为深入开展博物馆课程的“基地”。

看博物馆古画,寻节日礼俗

从中美友好往来礼品瓷塑天鹅中发现大国外交的历史故事

而此时,博物馆也成了学校的“新宠”,还记得当时我经常在博物馆里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影。在不知不觉中,博物馆似乎成了学习的新场所,成了开展春秋游的新场所……一时间,博物馆里有学习的孩子、有走马观花的孩子、也有吃吃喝喝闲聊的孩子,更有三五成群一起嬉闹的孩子……面对这一“乱象”,我心想,我要做的博物馆课程一定不能是这样的课程,我心目中的博物馆课程有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是博物馆+学校的“双师授课”模式,是能让学生身心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是能够反哺国家课程的一种个性化博物馆课程。

于是,我开始频繁地走进国家博物馆,与国博社交部的工作人员一同组建了跨领域的教育合作共同体,开始了我的“博悟之旅”。一年中我跑到国博与社教老师进行课程讨论四十余次,带着老师和学生在这里以小班教学为突破口,进行磨课、研课三十多次,一次次的备课、磨课,让我越做越有兴趣,让我越琢磨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于是,我又利用双休日走进大学进行学习,主动与专家学者询问、对话,这个过程让我与学生、与同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成长,而我们与国博合作开发的课程雏形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个过程艰辛而快乐。

还记得,为了一个教学设计,我与国博的老师从白天讨论到黑夜,因为我们彼此的意见不同,发生了激烈的争辩。在不断的否定与被否定的过程中,我们互相质疑、不断争辩,这样的激辩非但没有让我们产生隔阂,反倒让我与博物馆的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辩论让我们的课程思路也越发清晰,逻辑也越发顺畅。

随着课程内容的确定,如何上好博物馆课?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这让我们又陷入了思考与不断的研讨,为了教学中一个小环节的设计,为了一个小知识点的准确性,我曾查阅几十万字的文献资料,也曾在国博老师的帮助下向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专家求教。身边的朋友曾不理解地说:“差不多就得了,为了一个小问题,找好几个人帮忙,还联系专家求证,用得着吗?”我却觉得这非常有必要,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我可以不在上面涂写,但一定不能错写!这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反反复复地琢磨,一遍又一遍地实践,让我欣喜地看到,我所负责研发的“博悟课程”在学校里,已经不再是我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格局,而是群策群力的态势。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全校有将近200余位教师主动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博悟课程”成功地吸引了老师们的眼球,激发了老师们的兴趣,让很多老师拓展了原有的教学思路,让博物馆成为老师们新的休闲爱好。现在经常会有老师和我说,“这个假期我去xx博物馆,特别好!”还有的老师开启了“博物馆志愿者”的人生新旅途……看到这一切,我特别开心,因为我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万般磨砺,只为梦想。“博悟课程”开发的过程让我学会了执著,是它让我看到了希望与成功;我学会了表达,是它让我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我收获了朋友,是它让我的人生之路更加美丽……这些都是博物馆课程开发带给我最好的礼物!

猜你喜欢
国博博物馆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博物馆参与研发的文创产品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数字影院放映系统设备的管理与使用
博物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提升完善场馆会展功能建设智慧展馆
露天博物馆
国博为新入藏文物办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