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真实问题,师生共同成长
——上海市静安区“社会情绪能力养成教育”区域课程的研发理念及流程

2019-12-26 23:19撰稿曹坚红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未来教育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静安区情绪区域

撰稿:曹坚红/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成果持有者: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上海市静安区的区域课程“社会情绪能力养成教育”致力于从学前到高中持续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社会情绪能力。“社会情绪能力”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驾驭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负责任地决策以培养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它由五大核心要素组成:自我认知、自我驾驭、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和负责任决策。

“社会情绪能力养成教育”不是单纯学习社交技巧的课程,而是通过提升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并将价值观教育、心理辅导、社会认知融合其中,切实提升区域学生应对当下和未来社会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跨领域合作研究发展,“社会情绪能力”成为国际研究前沿课题和热点,多国将之提升到相当高度,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发课程并实施。

与此同时,上海市静安区正遇到区域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迅速发展,作为生活在中心城区的静安区学生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同理心缺失、缺乏对来自多渠道信息的理性辨识能力、出现由于社会情绪能力欠缺导致的学生矛盾等新问题。面对各方压力,教师不知如何科学地应对由社会情绪能力欠缺导致的一些问题,往往采取回避态度,不敢触碰学生社会性成长中的敏感问题。

2009年,在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的建议下,上海市静安区开始研发我国自己的区域性课程“社会情绪能力养成教育”。课程历经10年研发和实践,成果获得“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然而,研发和实践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参与团队历经的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成长的10年。

区域课程研发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门区域性课程,上海市静安区“社会情绪能力养成教育”建议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课时里进行,但它的研发路径注定与一般的校本课程不同。

首先,社会情绪能力养成不但是一门新兴课程,而且其前沿性是基于许多跨领域专业知识的支撑,对一线教师而言,并不具备这些知识,老师们无法仅靠脑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跨领域合作研究的结论来轻松形成针对学生问题解决的课程。不仅如此,我们在调研学生遇到的社会生活困扰时发现,其实老师和家长的社会情绪能力同样有待提升。

其次,上述这些领域的专家并不能直接提供学生可以使用的教材,由于他们普遍对学校教育和学生问题的不熟悉,即便请专家们编写教材,也需要专家们针对本区域学生的问题进行“量身定制”,显然,基于这样的要求,很难找到合适的资源支持。

最后,虽然国际上不少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教材,但是不同国家、民族在宗教、文化方面存在极大差异,照搬国外成熟教材并不能针对性地解决我们国家学生的问题、满足我们国家学生的需求。

基于问题解决的区域研发顶层设计及理念

针对上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上海市静安区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调研和分析,逐一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边实践边完善,突破以往区域和校本课程研发思路,形成了该区域课程研发的顶层设计及理念。

1.一线教师参与研发,精心规划研发过程,使之同时承担教师社会情绪能力提升和课程胜任力形成两方面的教师教育功能。

2.与脑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跨领域基础性合作研究团队保持密切合作,及时获得理论支撑和检验,杜绝专业知识性错误的发生。

3.在借鉴国外同类课程的基础上,原创本土课程内容,全部以学生当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真实问题作为内容设计依据。

4.形成“研发-验证-完善-异校验证-再度完善”的研发制度,确保成果具有可推广性。

5.采用自愿加盟方式逐步增加试点校,谨慎推进,不进行“一刀切”式的大规模推进。

6.逐步将课程影响力覆盖到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群体,提升其社会情绪能力。

促进教师成长的区域课程研发流程

在上述顶层设计及理念的指导下,由一线教师为主的研发和实践工作流程呈现了“看得见教师成长”的鲜明特征。

第一,区域课程研发流程的每一步都被精心设计,成为教师社会情绪能力主动成长的过程。

我们的实践证明,当对课程研发的整个流程进行了专门设计后,研发工作的每一步,都可以提供教师教学胜任力和社会情绪能力同步成长的机会。比如,主题研发的第一步,要求教师去搜集学生受某类情绪困扰的事件,并完成统计、分类、排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大量机会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发现平时被忽略的自身问题,发现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的重要性。接下来,老师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开始主题开发,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自觉行为。随后,在课堂,教师又会发现原来的教育方法并不足以帮助他们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学习、寻找、创生更有效的策略让学生与环境互动……我们发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渐渐从被动的任务驱动,到主动地解决问题,增强课程胜任力的同时,自身的社会情绪能力也得到发展。

第二,跨校联动研发机制,成就了高质量教师成长共同体。

为了确保课程具有可推广性,课程研发采用了 “加盟校”联动完成“研发-验证-完善-异校验证-再度完善”流程的方式。在了解课程理念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学校自愿加入参与,合力进行研发、展开实践。这一流程打破以往学校与学校之间各自独立研究的做法,使各校优质师资力量形成合力,会同区教育学院的教研人员共同工作,成就了区域优秀教师间的一次跨校合作,成就了一个高质量教师成长共同体。

而其中的“异校验证”的制度,需确保每一个主题设计完成后,均要通过二三所学校的试点教学验证,反馈验证结果并反复完善,才能向更多学校推送,以确保其可推广性。这个过程中,有更多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们在分工与合作之间加入了这个成长共同体,在共同目标之下,教师间的差异很自然地成为彼此成长的资源和助力,让课程胜任力提高更快。

第三,在发现问题、寻求突破的过程中,教师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在整个研发流程中,不断评估、总结已有课程实施的成效和问题,将问题作为新的研究突破点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师们先后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课程观日趋清晰完整,课程研究能力大大提升。

比如,老师们直面了课程设置中的问题,明确课程定位,打破以往德育、心理、社会类课程的分科教学局限,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养成课程将它们融合一体来解决问题,探索跨学科的做法。在衔接幼、小、中各学段的课程同时,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作为校本课程实施时的课时安排,以“课外社会作业”解决每次课间隔时间过长的问题。

老师们解决的课程实施策略及成效问题更多:学生习惯于揣摩老师期望的答案,而非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怎么办。学生缺乏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安全感, 在熟悉的老师和同学面前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时,充满担忧和顾虑,如何打消他们的顾虑?一些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过于笼统抽象,也并非对所有学生有效,如何破解?学生认为“社会情绪能力”是为自身服务的能力,对校园小社会环境中自身以外的不良状况,容易选择冷漠旁观,没有自觉去改善的意愿,怎么引导?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里的社会情绪能力表现有较大差异,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我们发现家长和非项目组教师的社会情绪能力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需要基于身边成年人的社会情绪能力提升来实现优化。课程中,信息技术被随意使用,并没有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确立使用规则等问题。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教师团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猜你喜欢
静安区情绪区域
上海市静安区启慧学校:少先队教研常态化
上海市节能协会与静安区发改委联合举办节能宣讲进社区活动
分割区域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区域发展篇
静安区实现中心城区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
静安区实现中心城区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