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走向美学境界:一所普通高中美育实践的破冰之旅

2019-12-05 08:27撰稿杨培明
未来教育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课程体系

撰稿:杨培明

成果完成者:杨培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

其他成果持有人:林玮 马维林 田良臣 印晓明 程岭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使得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立地位得到了彰显,基础教育领域中学校美育工作加速推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无疑肩负着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全面复兴学校美育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教育人,我们必须思考:教育能为人追求美好生活做些什么?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是被迫单纯迎合社会对升学率的现实期待?还是顺应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理想诉求?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是一所创办于1882年的百年老校,在创建普通高中教育美学范式的实践中,南菁高中一直酌水思源,将“忠恕勤俭”的校训和经世致用的思想融贯于注重审美的文化基因中,高扬自由、崇高、解放的美学精神,确立了成就师生生命美好和人生幸福的教育哲学,凝练出“培育南菁气质,塑造高尚人格,让学生追求灵魂的高贵和行为的儒雅”的独特育人指南,形成了“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审美见长、国际融合”的办学特色。着力于探索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教育全程、涉及全部学科、融入日常生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在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生命价值、塑造高尚情怀,描绘了“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让教育走向美学境界”的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图景。

挖掘书院文化,营造校园美学空间

校园是师生生活的物质空间,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作为一所具有137年历史的名校,南菁高中在校园建设中充分挖掘校史文化资源,将书院文化有机融入校园环境文化的整体设计中,以古雅务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从讲学碑刻到课生名录,从书院楹联到旧式校门,特别是学校的空间规划采用历史传统与现代建筑相交织的轴线形式,保留了旧有的南菁书院历史风貌,彰显出南菁高中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沧桑。学校书院碑廊两侧的18块石碑将学校书院历史一一镌刻,南面的九块为历史文字碑,北面的九块为人物图像碑,南菁书院的办学历史和教育文化在这里集中呈现。

学校中轴线上有一座亭阁,名曰“正学亭”,亭名源于南菁先贤、江苏学政王先谦联语“由正学生正识,以实心行实事”,此联及亭名由南菁高中1948届校友顾明远先生题写。亭阁北面悬挂着左宗棠所书对联“辅世长民莫如德,经天纬地之谓文”,意为:人最大的德体现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最大的才华体现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的历史表达,传递出南菁教育的家国情怀。校友黄炎培题写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在校园中格外醒目,成为南菁人的处事准则。由顾明远先生书写的南菁气质“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悬挂在学生每天必经的校园道路旁,是新时期南菁高中的育人目标。这些文化符号讲述着南菁这所百年老校的教育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行为。

南菁高中以书院碑廊、南菁课生名录、箭炬老校门、宗棠古井等历史遗存的复制移植和创制,构成了典雅厚重的书院文化景观,彰显出崇高的育人追求。由沈鹏、顾明远等杰出校友捐赠建立的文化艺术场馆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课程资源,更时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成为镌刻在每一个南菁学子心灵深处的精神丰碑。

依托课程基地,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抓手,是学校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普通高中的美育课程体系需要整体化重构,进而在校园中探索美好生活的实现可能。南菁高中的大美育课程体系是普泛意义上的“美育”,是指向全人培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程渗透的美育。在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所有课程都实施了审美化淬炼,提炼出美育的“Y型模式”(见图1)。即以“学生个性”为中心,将美育课程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通识课程,需要进行审美渗透;下层则为专业艺术类课程,天然具有审美特质。在课程建构中,审美经验的传递应由下层通往上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需从上层向下层传递,在“学生个性”上实现连接。就“Y型模式”的上部而言,代表了奠定个体基础的国家课程,而愈向外则愈加广阔,实践意义也愈加明显。这体现的是教育以学生主体为中心,让学生由个人层面的“知”进入社会及国家层面的“行”,形成一种实践范围越来越大,交往对象越来越多的“知行合一”生命成长过程。

图1:美育的“Y型模式”

南菁高中以“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建设为载体,按照“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审美性”三个原则,从办学思想、培养目标高度系统设计,整体构建了“两轴五域三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大美育”的内涵,即:以中华美学精神统摄学校教育,将美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高中教育全程、涉及全部学科、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大美育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旨在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让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成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具体来说,“大美育”课程体系中的“两轴”代表南菁教育“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基本立意,这一源自校园空间建设中历史和现代两条轴线的创想,隐喻了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南菁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域”涵盖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创造、公民社会五大领域;“三类”是指学校美育课程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三种分层类型,力求实现美育的全程、全面。

学校探索出“整合-融合-综合”三联互动的课程实施策略,助推大美育课程体系的落实。(1)课程整合。围绕审美要素,进行不同学科的美育介入,构建美育课程的多维视野。主要包括:整合科学与人文课程,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审美的课程群;通过大学与中学课程的衔接整合,拓展课程边界,构建具有更高审美内涵的精品课程。(2)课程融合。对既有课程进行审美渗透,挖掘课程对象内在的美感。主要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审美精神的融合。通过课程融合,开发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学科美育课程,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价值,改变单一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构建互动交融、简约唯美的课堂教学样态。(3)课程综合。推倒教室围墙,以课程资源跨界重组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体验。主要包括环境文化课程、生活美育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社会综合实践课程。一方面,学校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开发,开发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程群。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课程体验。

图2: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两轴五域三类”大美育课程体系

变革教学方式,推进审美课堂建设

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因此,关照“儿童发展指向”的课堂教学变革应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立足点和主战场,南菁高中由此提出建设“审美课堂”的教育主张。自2015起,南菁高中将新世纪以来德国、法国学界提出的“气氛美学”“超逾美学”“显现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相结合,以“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改进学校美育教学”的两大基石,发挥“大美育”课程体系的引领作用,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整体性变革,促进师生全部教育生活的审美化(见图3)。

一方面,审美课堂强调学科课程活动的审美化建构,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如语文推出的课本剧大赛,将文本研读、学生体验、艺术设计、舞台表演等有机统整,编排成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将科学认知与人文精神融化在学习者的心灵深处,融入他们的学识、品质和行为之中,在陶冶性情的同时,培养他们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勇气和自信。历史课堂上,教师将自己对文化历史传统的理解带入课堂教学中,力求构建充满美学意蕴的课堂教学生态,将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改变重知识少趣味、学生死气沉沉的课堂样态。师生互动、情感交融、合作探究让课堂的育人价值和生命力得以充分发挥,促使学生以更高的标准去思考和追求人生意义和价值,构建互动交融、简约唯美的课堂教学样态,培养其品格能力,启迪其智慧。另一方面,南菁高中的审美课堂强调充分挖掘学科自身特点,彰显教学内容的审美价值,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化学教研组开设的“印染工艺”课,主要包括对民间印染染料的化学成分解读、扎染的手工实践等,经过不断建构整合,现已成为一门“中国传统工艺与化学”的整合课程,包括丝绸与印染、陶瓷鉴赏与陶器制作、酿酒原理与酒文化、茶叶与茶道等。“在课堂上,我不仅了解到中国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化学原理,还增加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感悟!”这些来自学生的课后总结,正体现了审美课堂让学生“超越自我的牢笼,得到自由和解放,回到万物一体的精神家园”。事实上,美育的最高追求正是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让学生在审美的生活中丰富情感,懂得包容和理解,进而成就豁达和有价值的人生。

图3:南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助推教学方式转变模型

审美课堂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加强教学内容的审美挖掘;优化教学过程的审美设计;美化教学的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营造教学审美场;促进教学评价审美化;师生共同欣赏教学美。审美课堂的评价以“追求教育第七感,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力求以“美育”为出发点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制定评价标准,将课堂的功能由“教学”转向“育人”,改变高中课堂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

转变育人模式,重构中学校园生活

教育不仅彰显理性和逻辑,更渗透审美、想象、灵性以及诗意和创造的审美经验。南菁高中探寻的“新时代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美学范式”,旨在让教育呵护“完整的人”,回归师生对生命幸福和精神家园的期盼,五育并举,以美学精神优化统领学校教育生活,体现教育对“美好生活”的引领、诠释与促发。

在大美育课程体系的辐射和带动下,促使中学校园生活本身发生根本性变化,焕发其审美意义是高品质教育应该力争实现的整体性目标。南菁高中“以美育重构校园生活”的教育命题与实践正是对当下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有效回应。学校的育人实践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学生在学科、艺术、体育、人文等方面频创佳绩,涌现出江苏省现场作文大赛特等奖,学科竞赛国家、省一等奖,各类国际科技发明大赛一等奖,各类艺术比赛大奖等,每年超过三百余人。荣获第十四届创行世界杯创新公益大赛“世界总冠军”的钱嘉琦同学在总结获奖经验时说:“南菁母校的精神让我从内心深处有了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价值追求,树立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理想,是南菁的校园生活让我有了从事公益活动的机会。”

这是根深蒂固的旧常态——理想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轰轰烈烈地推进,而现实的高中教育依然走不出应试怪圈。学生在回忆高中生活的时候,常常是写满字的黑板、堆满讲义的课桌、层层叠叠的试卷、鲜红的分数和惺忪的睡眼;而青春的活力、智慧的光芒、思想的锤炼、素养的提升则黯淡无光。这是破土而生的新常态——通过审美环境的建构,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人文,善于小中见大,长于叙事,勇于抒情,实现情感与情绪的自然宣导;通过美育课程的设置,促发学生的审美天性,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往,让他们能够更为从容、自如地应对学习,实现与教师、侪辈的共同成长;通过德育课程、劳动教育等活动的设置,为校园生活嵌入审美模块,以求把握教育生活的节奏,做到引导有方、张弛有度。学校倡导一种“散步”与“从游”的教育观,关注师生生命幸福,力图从高中教育教学的现实“常态”中突围而趋向高品质的美学境界,进而重构普通高中校园生活。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课程体系
论公民美育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外婆的美学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纯白美学